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相傳隋朝末年,李淵率兵南征凱旋,不勝喜悅,在班師回朝的過程中,聽到一個年輕的女子在唱小曲,旋律優美,曲調蜿蜒,頓覺耳目一新,即令樂官將此曲調記錄下來。不久後,李淵登基為皇,改國號為唐,命宮女學習演唱這首新式的曲目。因為皇帝喜愛這種歌曲,很快宮廷內外共唱此曲,傳播迅速。李世民即位後,為了表示孝意,也命長安官民皆唱此曲,用來懷念李淵的千秋偉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唐中宗時期,開始加入了故事進行表演,採用化妝演出,這便是揚高戲的雛形。唐朝末期,參加科舉考試落榜的學子,長途跋涉,在出函谷關後,囊中羞澀,便用揚高曲調在靈寶南陽村乞討。南陽人很喜歡這首曲調爭相學習,後來對此進行了改革,以元雜劇劇本為基礎,用揚高曲調登臺演唱,慢慢地演變為獨具一格的揚高戲。

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風格清雅的揚高戲很快就走出了南陽村,到光緒年間,逐漸變成能與秦腔、蒲劇相抗衡的大戲種,處處可見,處處可聞。各大茶樓、酒館,以及廟會等都有專業的揚高戲劇班,那段時間人們最大的休閒方式和輿論話題就是揚高戲。民國時期,揚高戲達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然而這種輝煌卻很短暫,在民國後期,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揚高戲的演出逐漸減少,再加上許多後來居上的劇種,揚高戲的觀眾也被分流,以致失去往日輝煌。

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環境寬鬆穩定,揚高戲慢慢地恢復了一點元氣。2006年,揚高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表演中,揚高戲的最大特點就是曲調起伏大,調尾旋律突然間上揚,多用“大調”,因此人們根據這個特點形象地把這個劇種稱作揚高戲。揚高戲的表演並不單純地重視表演上的技巧和大段的唱白,主要特點是重視故事情節的表述。在演出中,旦角一般由男演員來表演,這個習慣一直沿襲。因而,揚高戲的表演和舞臺效果上都有一種類似原始戲曲的特徵,具有古樸的氣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行當之間,生、旦、末、醜,同腔同調,淨的音色和唱法與其他曲藝劇種相比有著很大的變化,首先唱調豐富具有七十多種大調和三十多種小調,其實在演出中,伴奏樂器也與其他行當之間不同,絃樂採用碎弓、抖動等方式伴奏,再加上高音竹笛,給人一種歡樂明快、暢快淋漓的感覺,很受百姓青睞。在時間的累積中,揚高戲的劇目越來越豐富,不僅有生活小戲,也有表演宮廷或戰爭的大戲,種類繁多,劇情曲折。

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的揚高戲,有何藝術特點?

在表演上和蒲州梆子有相似之處,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風格淳樸大方。傳統的曲藝劇目有一百多出,如《明珠寶》、《司馬莊》、《回龍閣》、《花柳林》、《白玉兔》、《取長沙》、《反西唐》、《金瓶梅》、《清河橋》等劇目都深受百姓歡迎。揚高戲的劇目很多都是關於表述百姓生活的,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是有著緊密的聯繫,從其劇目中開始探索和研究古時百姓的社會生活和歷史風情民間習俗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對完善我國的曲藝史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