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中國寫意畫,注重審美積澱,注重以形寫神,講究個性的筆情墨趣和風格的自我化,由此內在地要求畫家從藝要遍習多家,融會貫通,使畫藝自量變積累,自然地引起質變和飛越。當代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臨沂藝術學校副教授王經華的從藝歷程和繪畫風格就體現了這一點。王經華自幼酷愛書畫,常漫步田野,塗鴉摹繪家鄉一帶的景物;早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後深造於國家畫院,系統地接受了美育訓練,諸如徐渭、陳淳及近現代虛谷、吳昌碩、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家傳世範本皆成為他悉心研摩的對象。他不急不厲,不浮不躁,積學儲寶,在畫法演練、文化擴充和藝道解悟等方面肯下功夫,在夯實筆墨基本功的基礎上不斷強化了其寫意文本的審美標識度,進而在形而上的人文關照層面諦視所寫意象及其承載意義,復以書法、詩詞入畫,沿著水墨寫意的審美軌道漸行漸臻佳境,自我風貌已然形成,在當今花鳥畫界獨具高格。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談起自己的畫作,王經華說:“在國畫花鳥題材當中,其實就是以花、鳥作為感情的載體,表達中國畫一種意境。我覺得,國畫裡面,筆墨和表現的題材以及繪畫的這個造型因素,這幾個組成部分,跟作者的修養和他的審美取向有關。我們作為在沂蒙山區的畫家,當然,留心的都竟是身邊的風土景物,也以臨沂的沂蒙山區這些花花鳥鳥、花花草草長年作為抒發感情的載體。你像身邊見的這些鵝呀,鴨呀,雞呀,這樣的東西經常表現,但是這些山花野草,不入名貴花卉的這種題材,在我眼裡也是充滿了沂蒙風情的,所以說,表現的時候,也覺著比表現這些珍奇的東西更有一番意味,藉以表達自己的一種心境。”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王經華畫路較寬,題材廣泛,所繪景象繁多而生動,包括傳統四君子、山草野卉、翎毛蟲魚、蔬菜瓜果、清供一類,不一而足,總體上形成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寫意風貌:形象簡括生動,色澤明麗豐富,格調清雅秀潤,用筆古拙蒼勁。尤其是其畫面洋溢的生活氣息,濃郁繾綣,諸如所寫豆棚瓜架,似訴沂蒙鄉情,欲說難休。顯然,這一類作品源自他豐富的沂蒙生活閱歷及其所形成的地域性特色風光記憶。其《金蟬長鳴》、《夏蔭》、《鄉間絮語》、《金犬獻瑞》等佳作,生動定格了農村生活點滴,擇取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再尋常不過的一小段場景,別有用心地進行提煉昇華,在其化俗為雅、點鐵成金的創意思維作用下,在其文人詩意情緒融入的過程中,將之轉化為一種悅人耳目而又打動人心的田園詩一般的意境。細細品味這種意境:清新,雋永,舒暢,豁朗,質樸,淡遠,素雅,秀麗,標舉著一種生態美學的時代精神,達到較高的審美層面。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可見,王經華依託其筆墨體會和從藝經驗,對“傳神”這一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理論範疇,有他獨特而深刻的感知和悟解。正是由於深入理解並有效實踐從“人之有神”到“物之有神”的理念,王經華汲取到文人畫傳統的許多精髓,又以畫接地氣而吸收到自然鮮活之氣,從而別開自己寫意畫之生面,進而在其神與物遊、情景交融的水墨寫意創作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花鳥意象。像家雞、錦雞、家犬、鴨、鵝、鵪鶉等,皆被他以形傳神地予以刻畫,做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成為畫家本人極具自我審美個性的有意味的藝術符號,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寫意精求,獨具一格——畫家王經華的花鳥寫意藝術

王精華一直在他靜心以求、累以功夫的花鳥寫意學術探索之路上筆耕不輟,紮實穩健地走著,其畫藝的外延和內涵在不斷拓大。其《落葉滿蒙山》、《蒙山秋》、《鄉情》等國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文化部人才中心等單位收藏。憑他厚實可觀的創作實力而積極進取,我們堅信他必將在文人寫意藝術上取得更大的進步,給社會創作出更多的花鳥佳作!(上官爵文/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