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师李泌

帝王之师李泌

李泌是唐代名士 ,他身为帝王之师,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家四朝,同他的命运大起大伏,最后,他位极人臣,终得封候。中唐时,国家内外交困,李泌鼎定乾坤,居功甚伟。可以说,在遭遇安史之乱之后能守住大唐,没有让江山改旗易帜,主要靠两个人:武赖郭子仪南征,文赖李泌握筹布画。

帝王之师李泌

辅帝平叛,功成身退

李泌,字长源,祖籍陕西,他的父亲曾入朝为官。李家汗牛充栋,李泌自幼学富五车,堪称博学。

728年,李泌刚刚七岁,却已能写文作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齐聚一堂,唐玄宗就将李泌召进宫里,命他当场赋诗,他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文学才华令在场众人万分折服。后来,张说、张九龄、严挺之等大臣都十分看重李泌,玄宗还特命李泌陪太子读书。因为李泌与太子年龄相近,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随着年龄日渐增长,李泌对《易经》、《老子》等古书的研究愈来愈深。据说他受教于世外高人,曾屡次到华山、嵩山、终南山等地游历,访真求仙。由此可见李泌始终不渝地探索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

756年,太子李享于灵武登基,史称唐肃宗。其时肃宗左右的文臣武将加起来还不到三十人,且无一人有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本事。肃宗相信李泌有能力担此重任,便命人将他召到灵武。

很快,郭子仪也带着五万精兵抵达灵武,李、郭二人一文一武,肃宗也就有了左膀右臂。

肃宗本想晋封李泌为右丞相,但李泌坚决拒绝,声称只希望与肃宗维持宾客、朋友的关系。李泌态度之坚决,令肃宗不得不妥协。

后来,肃宗又想令建宁王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李泌表示反对,认为李倓的哥哥、太子李豫才是合适人选。如果李豫空有太子的虚名,而别人却手握了真正的兵权,这必将使国家面临分裂的威胁。肃宗非常认同他的看法。

帝王之师李泌

肃宗李亨对李泌宠信备至,两人出则齐驱,寝则卧榻相对。李亨还是太子时,两人就是融洽的玩伴,现在他当了皇帝,还视李泌为密友,无论大事小事,就连将相的任免,也定要问李泌的意思。可见,李泌义上虽不是幸相,却真正起着幸相的作用。

李泌在幕后出谋划策,肃宗按他的计谋指挥得法,从而使唐军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彻底平定安史之乱。而郭子仪也正是在李泌的全力推举之下,才能够担任主帅,带领全军南征北战,取得赫赫战功,成为中兴大唐的一代名将。同时,李晟、马隧等良将也是在李泌的刻意维护之下才能够幸免于难。皇宫内部数次发生冲突,也都全赖李泌才得以妥善处理。经他料理的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不计其数,连玄宗能够由成都回到长安,也全靠他筹谋。

肃宗收复西京长安后,曾召见李泌。李泌向他请辞,并列举了五个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事实上,李泌早就明白,肃宗对自己恩宠太过,大臣崔圆、宦官李辅国等人已经嫉妒得快要发狂。当初他不接受高官厚禄,坚持以平民的身份为国家出谋划策,就是想让皇帝的宠臣们明白,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以避免自己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而如今他向肃宗请辞,也是为了免遭杀身之祸。

肃宗屡次劝说,李泌也不为所动,最终他如愿以偿,避世于衡山。肃宗下令让地方官给他修了居所,赐他隐土服及三品俸禄。李泌可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位钦赐道士。

事实上,李泌早就明白,未宗对自己恩宠太过,大臣崔圆、宦官李辅国等人已经嫉加得快要发狂。当初他不接受高官厚禄,坚持以平民的身份为国家出谋划策,就是想让皇帝的宠臣们明白,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以避免自己卷人政治斗争的漩涡。而如今他向肃宗请辞,也是为了免遭杀身之祸。

肃宗屡次劝说,李泌也不为所动,最终他如愿以偿,避世于衡山。肃宗下令让地方官给他修了居所,赐他隐土服及三品俸禄。李泌可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位钦赐道士。

帝王之师李泌

白衣宰相,历仕四朝

762年,唐肃宗驾崩,唐代宗登基。代宗在重用宦官鱼朝恩和幸相元载的同时,又派人去衡山召李泌觐见。代宗对李泌尊崇有加,军政要务都跟李泌商量。代宗也想让李泌做宰相,李泌依然拒不接受。

李论以化外之人自居,不食荤腥亦不成亲,可是代宗却强迫他吃肉喝连成家立室、担任官职。李泌推脱不掉,最终被代宗所迫,娶了妻子,还接受了御赐的在光福坊的宅邸。却遭到了权臣常爱衮的嫉妒。 为了拔掉李泌这颗眼中钉,“便于了解民情”的理由跟代宗提议先让李泌当刺史,然后再调他回京任职。

779年春,李泌受代宗之命,先赴沣州担任利史,后义转任杭州刺中。此后,李泌屡遭奸人谗言,一 直没有受到重用。

779年5月,唐代宗驾前,太子李适登基,是为唐德宗。当时朝廷对武将心怀芥蒂,武将们屡遭罢免,愤懑不已,都不想再给朝廷当牛做马,朝廷和武将们的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德宗知道唯有李泌才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787年6月,李泌被德宗提升为中书侍郎兼宰相,他上任不久就使武将们的情绪缓和下来,朝廷也不再人心不齐。

朱泚造反的时候,德宗曾跟吐蕃借兵,允诺平叛胜利后就将安西、北庭两地割给吐蕃。在平叛过程中,吐蕃迟迟不肯发兵,发兵后连追讨溃敌的时候都心不在焉,只有在占领城池后掠夺财物时才表现得特别积极。可以说唐军仍是凭着一已之力平定了叛乱。

可是这时,吐蕃竟派使者来索要安西和北庭,德宗也应允了,李泌却強烈抗议:“安西、 北庭,控制西域五七国及十姓吐厥,皆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他的话入情入理,丝丝入扣,令朝廷打消了割地的念头。

帝王之师李泌

789年,李泌向德宗请辞,理由是自己年纪大了,精神也越来越不济,但是没有被批准。不久,李泌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李泌官拜宰相之时,不仅曾保全良将臣李晟、马燧,更将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军费也有所增加。他积极发展与回纥、大食的友好关系,使这些国家能够牵制吐蕃,从而使大唐边疆得到安宁。尽管他偶尔与德宗意见不一,但所幸未遭迫害。

总之,李泌在料理内政、处理对外关系、打理军务、增加财政收人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帝王之师李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