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由来

农历二月二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民间有各种传说和活动,不论哪种传说和活动,都是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是淳朴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生活的期许。那么,你知道二月二由何而来,又有何寓意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吧。


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由来

《新唐书·李泌列传》


二月二又叫“中和节”,最初起源于唐德宗年间,《新唐书·李泌列传》有如下记载:

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三月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泌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裁度。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帝悦,乃著令,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中外皆赐缗钱燕会。

这一天,民间要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互相赠送,称"献生子"。要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则要进农书,以务本。可见这节日里,搭的是民间欢愉祈愿祝福的台,唱的是农耕务本的戏。

那么,二月二为什么叫做龙抬头呢?

原来,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以这二十八星宿作为参照物来观测天象,这二十八宿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它们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这就是“东方苍龙”星象,每年农历二月之初(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由来


龙抬头日在二月端,二月的月建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木主生发、生长,卯者,冒也,万物冒地而出,冒为茂,物生滋茂。而卯月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卦象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龙吐气为雷,雷出地奋,众物同应,是为雷同。雷动风行,雷风相薄,就引发春来之生机勃勃。所以大壮卦对应的惊蛰节气,意味着春雷惊百虫,万物开始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大地上将出现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就介绍到这里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真的值得也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