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文中‘李必’为《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人物,‘李泌’为历史人物)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这是在《长安十二时辰》第二集,李必劝张小敬再守一天长安时对张小敬表达自己志向的诗。

这首诗是李泌的《长歌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诗词写得虽然不如李太白的华美,但也看得出志向高远文采飞扬。

剧中的李必原型就是唐中期的名相李泌,剧中他说他要做宰相,宰相能守天下,后来也真的做到了。

李必出场的时候说道:“我姓李,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乃是前朝隋李。”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唐李’是唐朝李家出身的陇西李氏,而‘隋李’指的就是李泌出的五姓七宗之一的赵郡李氏。赵郡李氏始于秦朝,随着子孙繁衍,至西晋末年确立六大房支,分为东祖房、西祖房、南祖房、汉中房、江夏房、辽东房六大分支,李泌就出身于赵郡李氏辽东房一脉。

李泌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太师李弼之六世孙,唐朝吴房县令李承休之子。赵郡李氏优良的门风,严谨的家学,为李泌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优秀的出身也为期从政提供了先天的优势。

在第一集,李必出场的时候接着上边那句之后是这么自我介绍的:“吾六世高门望族,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亦随叶法善师修道法近十年,圣人常召我共辩道法真意。”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这一段话,用现在的话解释堪称标准的实力装逼。

那这段话跟真实的情况对比有多少水分吗?还真不多。

除了“随叶法善师修道法近十年。”这句不可能,其余的还真是没什么毛病。叶法善是隋唐时期有名的高真,曾居长安景龙观,但这位道长在李泌出生之前便已故去,故李泌不可能跟随其修道。

出身赵郡李氏,太师李弼六世孙,自然称得上六世高门望族。九岁与张九龄称友,虽然李泌九岁之时张九龄已年过五旬,但二人还真是忘年交,张说和张九龄两位宰相都对李泌很是赏识。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天宝十载(751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召他入朝讲授《老子》 。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剧中也表明了李必待诏翰林的身份。

何监的原型人物就是当时的贺知章,剧中何监身为太子傅,乃太子之师,李必以待诏翰林俸东宫,与太子皆是何监门下弟子。至于王宗汜的原型是唐代名将王忠嗣,被唐玄宗收为义子,论身份可与太子兄弟相称,李泌与其相交毫不意外。

李泌擅长《易经》,年轻时常游历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在东宫侍奉太子期间因得罪杨国忠而离开官场,继续入山修道。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走,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请李泌至灵武。肃宗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参议政事。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外出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听说此事,便赐李泌紫袍金鱼袋,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后唐代宗李豫)下属行军司马。 李泌从灵武一直助肃宗收复二京,立下不世之功,却因与肃宗关系亲密为权臣崔圆、李辅国所忌。大局已定后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并为其建造居室。

唐代宗即为后想请李泌入朝,却又前后为宰相元载、常衮所忌,故在代宗一朝,李泌虽然因为个人原因地位超然能够直接影响代宗,但却远离朝堂政权中心。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在肃、代两朝数辞宰相之位,并且适时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直到德宗时才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封爵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李泌虽然前后掌权时间不长,但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都对唐代有重大贡献。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初二(4月1日 ),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所赐赙礼加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六世高门长源公,白衣宰相李邺侯,历史上真正的李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