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趵突泉畔的“泺源书院”曾是“为国储才”的书香之地。当年,在泉水环绕、花木葱茏的幽雅环境中,这里钟磬谐音,管弦叠奏,书声琅琅,穆然而见礼乐承平景象,可谓——

清朝初年,清王朝惟恐书院的讲学活动成为南北统一的障碍,“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待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武功达到极致之后,便着手致力于文治,不但解除了对书院的禁令,而且还赐颁御书,鼓励增设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山东巡抚岳睿将济南的“白雪书院”定为省会书院,因原址狭小不能容纳更多士子读书,遂迁址于城内明代都指挥司旧址(今泉城路原省统计局),并更名为“泺源书院”。泺源书院建院之初,为表重视,雍正皇帝还特赐白银千两,以示皇恩浩荡。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文教之兴以学宫为始

泺源书院建成后,后来历任山东巡抚对此都十分重视,他们动员各府人员为书院捐俸达15000多两,此款的利息成为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巡抚准太经理泺源书院,制定了《训课规条》,提出六个“为学”:“为学莫先于立志”、“为学莫要于寡欲”、“为学当敦实行”、“为学当秉虚衷”、“为学当勤讲读”、“为学当慎交”。这六个原则都有详细的要求,使得学生明白:生当盛世,肩负着明德新民的重任,而不仅仅以博得一个功名为目标。泺源书院曾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朝多次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巡抚托浑布重修后的泺源书院有大门3重、文昌阁1处、讲堂2处8间、斋舍164间、门屋20间、厨房2间。当年,泺源书院的建筑布局异常规整,红砖地白垩墙的斋舍整齐划一,石铺路自讲堂外直达甬道,连托浑布本人亦有“其庭殖殖,其舍翼翼,其众济济,其来于于”的得意之词,意思是说,庭院平整,房舍整齐,学生众多,来此读书心情多么舒畅呀!

但泺源书院并非一直顺风顺水,与后来的大清国运一样总是磕磕绊绊。到丁宝桢(1820年-1886年)授山东巡抚的同治六年(1867年),泺源书院已经呈现衰败景象。丁宝桢任山东巡抚10年,以在济南诛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扬名。其实,丁宝桢政绩显赫,对于近代教育的贡献也可大书一笔。据记载,丁宝桢初至山东时,鉴于“山左为至圣发祥之地”,省城济南府学文庙崇祀宜“整齐严肃,以为天下先”,而当时济南府学文庙却远远与山东这一文教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因此“久有修葺维新之意”,终“以军务倥偬,统兵征战,仆仆无暇日,兼之饷需浩繁,筹款匪易,是以迟迟”。等到东、西捻军先后被镇压下去,“大兵告捷,全境肃清”,丁宝桢始得班师旋省。此时,丁宝桢乃慨然道:“武功定矣,将有事于文教焉。”

在丁宝桢看来,“凡国无教则不立”,“大凡民不知义,多由学校废弛”,他将办学兴校“引为己责”,并认为“文教之兴以学宫为始”。同治十年(1871年),即“丁公抚东之五年,文经武纬,百废具修”之时,丁宝桢决定重修泺源书院,这次重修重点是购地为书院新建了一座仓颉祠。事竣,丁宝桢嘱好友匡源“为文以记其事”。匡源在文中写道:“然则斯祠之建,宫保(丁宝桢)盖将以阐绝学,牖将来,与祀汉宋诸先儒意同。而凡齐鲁之士来游于此者,尤不可不惕然心省也。”丁宝桢此举着实为泺源书院增添了光彩,《新建尚书堂记》记载:“济南会垣,旧设泺源、景贤两书院,为讲学之地,近年以来,士人之肄业其中者,类能勤课读,工词章,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趵突泉畔书声琅琅

作为山东最大的书院,泺源书院的任教者皆是当时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如毕沅、桑调元、沈起元、何绍基、匡源、王之翰、刘耀春、朱学笃、缪荃孙等,他们或是担任书院的山长,或是主讲,他们的到来使书院的文风十分兴盛,一时间誉满齐鲁。

泺源书院的教学一般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们着重用自己的治学经验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和研究学问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问难论辩。沈起元(1685年-1763年)在主讲泺源书院时,将师生之间的质疑答惑整理为《泺源问答》,为后人保留了书院教学的重要史料。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虽相对较为松散自由,但尊师爱生的传统却是从来没有改变。历城李廷芳曾在泺源书院读书,并亲耳聆听过沈起元的教诲,他深情地描述了沈起元与学生论辩的场景:每当学生提出问题,先生坐卧于主讲椅中,满面笑容,嘴上的胡须不停地颤动,接着高论如万斛源泉汩汩而出;先生剖析疑义,自十三经、二十四史,旁及诸子百家,爬罗剔抉,细临毫芒,纵贯源流,讨研得失,引人深思;先生长于经史研究,平时屋内到处都是经史书籍;先生研究经史如痴如醉,除非与客人谈论学问,未尝一刻忘记校勘经籍。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泺源书院硕学鸿儒们的心愿,匡源就是一个深得其中乐趣的师长。匡源(1815年-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胶州人,自幼勤学,才思敏捷,13岁中秀才,号为神童,道光进士,曾任皇太子的经师,有着极深的经学造诣。匡源为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同治皇帝即位后,慈禧太后为削弱帝党势力罢其官职,匡源遂迁居济南,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历时17年,弟子多达3000人,中举及贡太学以上者400余人。匡源将对经学的研究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培养出诸如曹鸿勋(状元)、张应麟(尚书)、杨际清(翰林)、法伟堂(翰林)、王懿荣(翰林)、黄钰(尚书)、柯劭忞等优秀人才。1881年,匡源病逝于泺源书院,学生曹鸿勋等人立教思碑,颂扬其传道授业为国育才的功绩。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趵突泉畔书声琅琅

清朝末年,在内忧外困之下,我国的书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近代史上有名的济南教案就是因泺源书院而引发的。

随着西学东渐,人们对老式书院也慢慢地感到了厌倦,对书院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和万木草堂主人康有为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力主书院改革,虽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但历史潮流终究不可逆转,最后慈禧太后也被迫扛起“变法”大旗,下令将各地书院改为学堂。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闻风而动,迅速上书将泺源书院改建为山东大学堂,清廷将其章程通行各省仿照举办,成为全国各省兴办大学堂具体、惟一的样板。

1901年旧历十月,全国最早的省办大学堂——山东大学堂正式开学宣告成立。不久山东大学堂更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并迁址于杆石桥西(现山东省实验中学),泺源书院旧址则改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也开创了国内省级师范教育的先河。如今,从山东大学与济南师范学校的发展轨迹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泺源书院的依稀身影。

“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区,保存完好的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郭沫若先生游览此处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我国古代书院可谓天物、人工的美妙结合体,它依托幽雅的自然环境精心构建,再赋予其无与伦比的书香氛围,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享受。历经千载,许多古代书院早已人去楼空、破败倾圯,若想感受当年那番诗情画意,我们不妨步入文人骚客的精神世界里。

在唐诗中有许多题咏书院的诗作。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有一首题“李泌书院”的诗:“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字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李泌与韩翃为同时代人,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5年)至唐代宗即位(762年)期间,李泌曾两度隐居衡岳等地,“李泌书院”当是他修建的隐居之地。韩翃的这首《题玉真观李泌书院》可以看作是一篇记载该书院的不可多得的美文,白云、斜日、松影、瑶坛、疏钟都是十分美妙的字眼,读后让人心生向往。在这样一个风景秀美的幽胜之境,文人雅士品酒论诗、游宴雅集,是何等美妙的图景呢?除此之外,本诗还点出了书院与道观的关系,瑶坛、疏钟充盈神道仙气,书院就在其中,自然不同凡俗。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韩翃

杨巨源是唐朝贞元五年(789年)的进士,曾历官秘书郎、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他在《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一诗中这样写道:“解向花间载碧松,门前不负老人峰。已将心事随身隐,认得溪云第几重。”诗的前一句,花间、碧松、老人峰讲的是书院幽胜的环境及其建设。第二句说明“费君”对于安史之乱后的现实世界已极为失望,只得归隐山林,寄情花木,坐看行云流水,以寻求身心平衡。诗的后两句是一个失意儒士真实心态的写照,当年的“费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严酷的现实又将他对理想的追求推向失败,这就让他的内心痛苦而矛盾,一方面他暂离了现实世界的红尘,转到山水林石的“桃源”;另一方面,眼前的一切又要求“费君”作更深的思考,重新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路径。因此,这首诗写出了书院的深层文化背景。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杨巨源

唐朝诗人李群玉“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诗自适,诗笔艳丽,才力迈健”,他写有《书院二小松》一诗:“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听细韵,琴声常伴读书人。”李群玉所咏书院所属不明,然而松韵、琴声很合诗人性情,因此该书院有可能是李群玉自己读书的地方。诗人用“一双幽色”来形容书院二小松,又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今天想来,“从此静窗听细韵,琴声常伴读书人”怕是许多读书人的梦中景象。

来源 | 大众日报

往事|济南泺源书院:一时文风彬彬称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