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莆田木雕技藝”第三批省級傳承人、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閔國霖先生!


閔國霖大師從事木雕和雕塑創作工作50多年,在工藝美術行業內德高望重,是莆田木雕行業的傑出代表人物。


於2020年4月11日上午不幸逝世!閔國霖大師一路走好!


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莆田木雕技藝”第三批省級傳承人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高級工藝美術師

閔國霖先生

於2020年4月11日上午仙逝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閔國霖

閔國霖(1941—2020),福建省莆田市人,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從事木雕和雕塑創作工作五十多年。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木雕傑出傳承人、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福建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多個行業協會、美院院校藝術顧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莆田木雕技藝”第三批省級傳承人。


閔國霖的木雕作品沉穩大氣、天趣質樸,《達摩》、《壽星》等系列作品是業界公認的一流水準傑作,很多作品被名家收藏。


他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創作的木雕作品《洛神》首獲全國工藝品質量評比優秀獎。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90年,他創辦了“光臨雕塑創作室”進行木雕創作及根藝研究,在藝術上提倡表現形式與手法的創新,實踐中追求雅俗共賞的境界。


1999年9月大型檀香根雕作品《蘇武牧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世紀杯銀獎,同年龍眼木根雕《秋江漁者》、烏木作品《屈原》分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中國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選》銅獎及優秀獎。


2002年5月烏木雕《霸王別姬》為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2006年黑檀木雕《達摩》獲第九屆中國古玩藝術品博覽會金獎。


5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先後獲得全國各類金、銀、銅優秀獎60多個。


代表作品欣賞: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閔國霖大師藝術生涯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68年創作設計牙雕《越南南方女戰士》發表於68年《新工藝品畫刊》第三期;


1972年創作龍眼木雕《夜送宣傳品》《風雷激》選送全國第一屆工藝美展;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75年創作設計木雕《三打白骨精》參加泰國展出;


1977年創作木雕《陳毅同志》獲省手管局、外貿局、商業局評選的優秀作品獎,並選送參加78年全國工藝美展,發表於78年《工農兵畫刊》第四期及80年《福建工藝美術》第二期;現存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77年創作黃楊木雕《洗軍衣》當年發表於《福建工藝美術》第二期,為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82年創作黃楊木雕《洛神》獲82年全國工藝品質量評比優秀作品獎;82年9月獲中國工藝美術品 “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發表於《福建工藝美術》82年第三期,《福建日報》83年4月10日。


1982年又創作黃楊木雕《霸王別姬》獲82年全國工藝品質量評比優秀作品獎,發表於83年4月18日莆田報;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同年創作龍眼木雕《屈原》獲82年全國工藝品質量評比優秀作品獎;


1987年創作龍眼木雕《達摩》獲省第三屆工藝美術創作設計、專業技術人員代表大會評選的優秀作品獎,並選送全國工藝美展;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88年創作的龍眼木雕《蘇武牧羊》《東方朔》《達摩禪定》三件作品參加福建省精英作品展。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結合工藝雕刻特點和工作實踐體會撰寫了《初探雕塑人物的衣紋處理》學術論文,獲莆田縣科協86年度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省工藝美術學會82年至85年度優秀論文獎,該文發表於《福建工藝美術》82年第三期;


美術評論文《牙雕“史湘雲醉酒”欣賞》發表於《福建工藝美術》80年第三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82年之後從事佛教雕塑實踐,在莆田廣化寺、福州西禪寺、鼓山湧泉寺;四川樂山大佛旁的烏尤寺、廣東天寧寺都有相當存量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同行的讚譽。威猛與靜嫻和諧共融,獨創的風格成為歷年來從事佛教寺院雕塑工作者觀摩學習的榜樣。


1987年4月福建省二輕工業廳授予工藝美術(雕塑)專家榮譽稱號;


1989年4月福建省人事局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資格;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90年創辦“光臨雕塑創作室”進行木雕創作及根藝研究,在藝術上提倡表現形式與手法的創新,實踐中追求雅俗共賞的境界。作品多為名家所收藏。經過多年發展,創作室薈萃諸多優秀天然根雕、人物精雕及雅逸小品等。


1999年9月,大型檀香根雕作品《蘇武牧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世紀杯銀獎;發表於1999年度《雕塑》雜誌增刊;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1999年12月,龍眼木根雕《秋江漁者》、烏木作品《屈原》分獲《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中國優秀工藝美術作品評選》銅獎及優秀獎。


2002年5月,木雕《霸王別姬》為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2002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2006年4月,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確認為福建省民間文化(木雕)傑出傳承人。


2011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得“中國木雕傑出傳承人”稱號;


2012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稱號;


201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莆田傳統木雕技藝”傳承人;


以德養藝,身執藝修

走進閔國霖大師的光臨雕塑創作室,真正是眼睛的盛宴!——李白醉臥花叢,身畔的酒罈已空;莊周遊夢騁懷,那袖上的蝴蝶翩然欲飛;這邊是關雲長橫刀立馬,屈大夫翹首問天;那邊廂孔丘先生垂目拱手,壽星老兒捧桃微笑。烏木、象牙、紫檀、花梨……空氣中瀰漫著種種芳香,神秘的糅合,這般淳厚沉鬱,這般溫潤出神。古語云“字如其人,畫如其人”,木雕創作又何嘗不是如此。閔國霖以自己的個性、思想和文化涵養,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他表白:“欲修佛道,先修人道。國畫六藝中有得心應手之說,思想的東西要通過你的手來闡釋,因此落刀要精、準、快,心到手即到,這就要靠幾十年功力的積累,把鋒芒內化,直指人心。”


在驚異、讚美之外,亦令人茫然,自從1968年創作設計牙雕《越南南方女戰士》發表後,閔國霖的雕塑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受到的嘉獎也不計其數:他撰寫的《初探雕塑人物的衣紋處理》等學術論文也屢獲嘉獎,他本人被授予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中國木雕工藝傑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即福建省木雕行業唯一的傑出傳承人)等榮譽稱號,他同時身兼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玩具行業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等。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希,1942年9月出生的他如今已年近七旬,按理說他應該可以像現在很多年輕的大師們一樣,靜享多年來盛譽的豐收,安享他的晚年生活,然而對於閔國霖來說,似乎現在才是他創作的青春期,經常可以看到他在簡易搭建的廠房,圍著一木一根或來回走動,或靜坐巧思,或敲敲打打,這與現在中青年一代的做法可謂截然不同。或許與他人七十古希應當靜享晚年,於他而言,以藝修心、自我突破與藝術探索卻道路永無止境。


大道天成,藝從心生

閔國霖大師早年家境貧寒,卻不移其向學之志。因愛好美術,18歲時他考進廈門工藝美術學校。雖然愛畫畫但是紙筆顏料貴,為省學費他選擇了雕塑科,從此手中的雕刻刀便一刻也不曾放下。他孜孜不倦地汲取學院派的營養,為以後的雕塑創作打下紮實的技術功底,也形成他一以貫之的嚴謹的專業風格。


小耳濡目染民間傳統工藝的美感與韻味,在美院接受了現代藝術理念的洗禮和梳理,閔國霖的目光投向將二者完美結合的可能性。畢業後,閔國霖進入莆田雕刻廠(莆田工藝一廠前身)創作組。時正值上個世紀60年代,莆田木雕的第一代傳承人朱榜首、黃丹桂、佘文科等人已形成獨具風格的創作集體。他們在雕刻工藝上的創新,給予閔國霖極大的震撼和鼓舞。得益前輩的點撥,再加自己的融會貫通,精心琢磨,他設計創作出的一系列牙雕和木雕作品多次被選送參加全國工藝美展並獲獎。


檀香根雕《蘇武牧羊》是一件令人驚歎的珍品。大師巧取檀香根的色澤紋理,將木心的深色處理為人物的臉部,外圍的淡色處理為眉毛、鬍鬚和長袍,底部的天然榴疤勾勒出小羊羔繾綣偎依的姿態。衣紋精簡,疏密有間,激昂的情緒,穩健的構圖。發如雪,志彌堅。朔風呼嘯如在耳畔,彷彿我們也被帶到那千年前的寒冬,陪伴蘇子卿忍辱負重,立雪眺望。


龍眼木根雕《秋江漁者》卻是另一番盎然風趣。樹根表皮的粼粼褶皺幻化成老翁手中的漁網,正欲拋撒之間,展望江面魚群踴躍,豐收在望的喜悅盡寫臉上。秋波盪漾,漁翁頭戴的荷葉散發淡淡清香。這件作品虛實有度,氣韻生動,彷彿一幅絕妙寫意水墨畫,質樸和典雅融於一體,令人難忘。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大師的的美學觀念,可以追溯到佛家和儒家的思想淵源。多年來他一直傾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看重古人所謂“神、智、器、識”。明朝德化瓷大師何朝宗質樸圓融的風格對他影響很大。多年參禪禮佛,大師創作的一系列達摩形象獨具風範,自成一格。其中傾注了他深厚的涵養,亦是他沉靜典雅的本性流露。烏木作品《達摩》,為表現達摩刻苦堅毅,不遠萬里中土傳教的精神,大師採用了平口刀塊面的手法,以衣紋、氣勢來呈現,人物造型奇崛,虛實映照,剛柔有度。頗有中國傳統寫意畫舍形求意、舍表求神的意韻。


尊崇中華工藝“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的思想主張,閔國霖定下了光臨雕塑室的創作主旨:以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為基礎,秉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形成沉穩大氣、適宜合度、天趣質樸的美學風格。在“光臨”,大師塑造了諸多中國傳統與民間文化中的藝術形象,如達摩、鍾馗、關公、壽星童、和合二仙等。


檀香根雕作品《蟠桃會》是大師早期的得意之作,作品取材珍貴的印度老山檀香根,不拼不接,整木全手工雕鑿而成。《蟠桃會》飽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吉祥圖騰薈集貫穿於畫面之中,真可謂“萬花開處神仙滿”:瑤池之上仙樂飄飄,王母輿前瑞草瓊漿。三星拱曜,麻姑獻壽,仙童嬉玩,玉女駕鸞,更有個恢諧老兒東方朔懷揣壽桃,偷得崑崙仙氣滿衣袍!近看是靈猿仙鶴、金花玉蕊,遠觀之鑾輿順動、霓旌飄緲。前方見斑衣祝壽、藍袍交映,縈繞在濃靄香中,水雲影裡。整件作品構造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近景、中景、遠景層層遞進,妙趣天成,令人幾乎忘記是隨檀香根之形勢取意雕琢。檀香的靈性與作品的意境渾然一體,一派和諧圓融,祥瑞氤氳之氣。大師的精湛技藝和匠心獨具,在這件根雕珍品上的體現臻於完美。


沉痛悼念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閔國霖先生

憂心傳承,廣授門徒

莆田盛產龍眼木。因此龍眼木雕在閔國霖大師的創作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他創作的龍眼木人物雕刻作品神形兼備,仕女臉部圓潤高雅,溫柔可人;仙佛形態各異,衣紋飄動有致;武將富有氣魄,盔甲花飾變化無窮。龍眼木材質堅固而細密,宜於雕刻,打磨後作品光彩潤澤。龍眼木色澤古樸穩重,具有質樸、典雅、簡練、古色古香的特色,具有“古董”之美。莆田龍眼木雕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傳統技法和突出的地方特色,是中國木雕的主要品種之一。民間題材多為古典故事中的老弱、仕女、仙佛、武士等,並以雕刻壽星、漁翁、彌勒、達摩、仙女等人物見長。草蟲、花卉、果盤和牛、馬、熊、獅、虎及金魚、仙鶴等也是常見的題材。閔國霖大師極其關注莆田龍眼木雕的繼承與發展。


談到莆田木雕行業的現狀,他不無憂心。近年來,莆田木雕業雖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龍眼木雕創作,大多存在程式化和雷同化問題。知識產權混亂,題材雷同,表現手法陳陳相因,地方特色和民間個性逐漸喪失。隨著老一代木雕藝人的離開,莆田龍眼木雕工藝絕技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承。而年輕的木雕從業人員為經濟利益所驅,多以批量複製產品為主,創作能力不能獨擋一面,龍眼木雕創作處於青黃不接狀況。木雕技工數量不少,木雕藝術家卻廖廖無幾。


1990年,閔國霖在莆田家鄉創辦了光臨雕塑室,同時課徒授藝,帶了十幾個弟子。與其創作態度相映照,他授徒的方式也是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比如誰的底子薄、知識面窄,他就會從這一方面著手,耐心加以指點。他的學生黃清鑾對此感觸良多:“閔老師真正使我脫胎換骨,以前看大師的作品,只覺得它美,現在我可以看出它美在哪,如何下手去創作!”

從閔國霖先生身上我們看到了千年木雕古都的宿影,更看到了古都文化的質樸與深厚,讓我們由此對古都的未來雕刻事業發展充滿無限美好的想象。

心守一事,生死相依

大師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