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結束不拔針,真的會進空氣?

輸液結束不拔針,真的會進空氣?

經常有科室裡陪護輸液的患者家屬,非常緊張地跑到護士站讓護士給患者拔針,往往還抱怨說“再不拔針就進空氣啦!”當然,輸液後及時拔針是護士的工作範疇之一,但會不會出現患者所說的輸液後不拔針就進空氣呢?

輸液結束不拔針,真的會進空氣?


答案絕大多數是否定的——不會進空氣(當然有特殊情況,比如說加壓輸液、抬高肢體等)。教科書上確實也學過“空氣栓塞”這個併發症,但感覺並不詳細。曾經有護士做過測試,感冒輸液結束並沒有及時拔針,後來發現殘留在輸液器內的液體,會在離床面10cm左右的地方停住,假如小範圍的移動一下肢體或者握拳會有少量回血出現,但並沒有陪護所說的進空氣之說。為什麼會出現上面的現象,我們分析一下:
不進空氣原因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的原理形成的輸液系統內壓高於人體靜脈壓的原理輸入靜脈。也就是我們靜脈也是存在一定壓力,很多人認為進空氣就是忽略了“靜脈壓”。輸液末輸液系統內的液體靜壓減小,“靜脈壓”佔了優勢,所以不拔針一般不會進空氣。從理論來說,靜脈裡面肯定是有一定壓力。有了壓力,靜脈才會充盈。但只有位置明顯高於心臟水平的部位,靜脈才有可能是負壓(負壓的時候,血管就塌陷了,比如把手舉過頭頂,在手上的靜脈上開個口子,插根空管子,只有這種情況下,血管裡才容易進空氣)。通常我們輸液的位置都在手臂上,擺的體位都採取的坐位或者平臥位,這種體位,靜脈始終是保持充盈狀態,只要輸液的靜脈是充盈狀態,就不可能進空氣的。頂多就是液體輸完了,由於外面沒有了壓力,靜脈的壓力佔了優勢,輸液管裡會回血,是不太可能進空氣的。回血原因當輕微活動後有回血,多是因為局部“靜脈壓”改變,血液逆流到輸液器所致。此外關於回血我們往往忽略了“調節器”的作用。調節器的開關與墨菲滴管越近,其關閉時液位差越大,輸液管內的液體流速越大,管內壓強越小,與靜脈壓之間的差值越大,所以容易回血。而相反,當調節器的開關與墨菲滴管越遠,當其關閉時液位差越小,輸液管內的液體流速越小,管內壓強越大,與靜脈壓之間的差值越小,而不易回血。所以,在進行靜脈穿刺時,應儘量使調節器的開關與墨菲滴管接近,這樣易回血,減少反覆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但在拔針的時候儘量讓調節器與墨菲滴管遠離,進而減少回血。

碰到上面的情況,我們沒有及時拔針或者換瓶,我們應該怎麼處理?1.回血已凝固處理法 :1.1藥已輸完,拔出針頭即可。1.2繼續輸者,需拔出針頭,更換後另行穿刺。2.回血未凝固處理法:液麵已降到茂菲氏滴管下面,尚未凝固,需繼續輸者,排出空氣即可。臨床工作中需要警惕的是輸液時真正進空氣的途徑!①進針時空氣沒有排;②換液不及時,輸液器有空氣沒有排;③頭皮針處加藥時,空氣沒有排淨。拔針的最佳時間:液麵已降到滴管下,速度開始減慢時。換液的最佳時間:瓶內已完,液麵尚未進入滴管,臨床工作繁忙,這一具體時間點100%準確不太現實。我們不容易做到“及時”,卻常常是“不及時”,但1-3分鐘內更換輸液瓶應該做到,更換時養成習慣,觀察液麵,如果已到滴管下,及時排氣,就能確保空氣勿入。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權,請及時與我聯繫!

輸液結束不拔針,真的會進空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