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占一方。与山西一直由阎锡山统治数十年不同,广东军阀没有这样一位贯穿始终的人物,而是不时地变换,比较复杂。而且粤军军阀可能要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龙济光督粤开始,到1936年六月两广事变蒋介石控制广东结束,并未贯穿全民国时期。下面简要介绍这六大派系:

一、龙济光派系

龙济光,并非广东人,而是云南蒙自人,彝族土司,1867年出生,原为清军将领,参与镇压过会党起义。1907年曾参与镇压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镇南关起义。1911年6月,龙济光和他的“济军”调防广东,任陆军25镇统制(相当于师长)。二次革命时,龙济光率部进攻并占领广州,出任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并被授为陆军上将、振武上将军,所部改称为振武军。

龙济光统治广东期间,甘愿充当袁世凯的爪牙,大肆镇压革命党人,残酷盘剥广东人民,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他支持袁世凯称帝,在袁氏称帝后投桃报李,封他一等公爵加郡王衔。护国战争开始,他站在袁世凯一方,派自己的哥哥、云南查办使龙觐光率领粤军第一师赴云南镇压护国军,被旧桂系缴械。龙济光无奈于1916年4月宣布广东独立。

护法战争期间,段祺瑞任命已经退往琼州的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令其进攻广州护法军政府。其三万人的部队被击溃,龙济光本人弃军逃走。后来他妄图招募土匪编练振武新军,因士兵哗变未果。1921年被免去两广巡阅使,1926年3月在北京病死。

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二、陈炯明派系

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县人,1878年生于一个绅士商人之家,1898年考中秀才。1906到1908年在广东政法学堂就读。1909年成为广东咨议局议员,立宪派积极分子。后来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陈炯明被同盟会派往东江组织民军起义。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于11月1日在惠州附近起义,9日光复惠州,陈炯明因此被推为广东副都督。

广东都督胡汉民随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代理都督,独揽广东军政大权。1917年12月2日,孙中山以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名义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并以许崇智、邓铿等主要军事干部相助(也有监视之意)。这就是后来粤军的前身。

1918年,陈炯明率领援闽粤军打败了福建北洋军,建立了“闽南护法区”。此时陈炯明和孙中山之间已有裂痕。1920年8月到10月底,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除了旧桂系的统治。11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之后孙陈之间矛盾不断发展,直到1922年6月15日夜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总统府。1923年孙中山发出讨伐陈炯明通电,“陈家军”迅速溃败,逃到东江潮梅一带。1925年2月和9月,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组织了两次对陈炯明的东征,收复了惠州东江等地,击溃了陈炯明部,陈炯明逃亡香港,1933年9月病逝。

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三、许崇智派系

许崇智,广东番禺人,1911年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武昌起义后,任东江民军参谋长。后来又曾经担任了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琼崖镇守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他和邓铿二人,是所信任的主要军事干部,派到援闽粤军工作,既是帮助也是监督。

“闽南护法区”建立后,援闽粤军扩编为两个军,陈炯明以总司令兼任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后来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除桂系,粤军仍然两个军,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参谋长蒋介石,下辖吴忠信、蒋国斌、谢文炳、关国雄四个旅。陈炯明的第一军叛变后,孙中山将北伐福建的粤军改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1924年3月,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陈炯明,许崇智为总指挥。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国民政府改编驻广东各军,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蒋介石抓住这一个机会,排斥了所谓“有嫌疑“的胡汉民,逼走了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此后的许崇智,再无大的军政作为。

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四、李济深派系

李济深,字任潮,广西梧州人,毕业于陆军大学,后来南下广州,提升很快,孙中山组织建国粤军时,他为第一师师长。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粤军主要分布于第一、四、五、六各军,其中又以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师)改编而成的第四军实力最强大,在后来的第二次东征和南征叛乱,第四军都是主力部队。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下辖三个师一个独立团,师长分别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独立团团长叶挺。后又加一个师,师长徐景唐。

1926年夏天,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四军一分为二,陈可钰以副师长率领陈铭枢、张发奎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为前方第四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率领陈济棠与徐景唐二师留守广东。四一二政变发生后,留守广州的李济深以及桂系李宗仁和蒋介石合谋,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1929年,因为编遣会议摩擦,被蒋介石囚禁于南京汤山,其势力被赶出广东。1933年与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反蒋的“福建事变”。后来逐渐走上公开反蒋之路,成为民革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至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一。

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五、陈济棠派系

陈济棠,防城港人,当时的防城港属于广东,现在属于广西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他在1929年因为出卖李济深,骗其去南京,得到蒋介石信任,李济深被囚禁后,蒋介石任命他为广东编遣主任,逐渐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被称为“南天王”。一直到1936年6月他联合桂系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失败,中间虽然也有一些省内乱子,但总起来他在广东统治比较稳定,广东实际上也是处于半独立状态,蒋介石的命令他经常是阳奉阴违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军长征出发,比较轻松地就通过了由粤军把守的第一和第二道封锁线,粤军或者直接让开口子,或者象征性阻拦就后撤,所以红军通过的比较轻松。

但是蒋介石肯定不能容忍广东的独立王国在,因此步步紧逼,于是陈济棠以抗日反蒋为名,发动了两广事变,不过由于蒋介石早已经分化瓦解了余汉谋等粤军大将,事变很快失败,陈济棠下野到香港。后来又任过国民政府农林部长等虚衔,1950年代病逝于台湾。

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六、张发奎派系

张发奎,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广东始兴人。绰号“张发癫”,大概是因为他作战勇猛之故,据说东征时曾有一次与敌人短兵相接,他端起机关枪身先士卒!1896年出生,广东陆军小学堂及武昌陆军中学毕业。历任粤军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第四军军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等。

张发奎是在北伐之后开始发迹,李济深任军长的第四军扩编为两个军,原来张发奎任师长的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后张发奎又兼任十一军军长。他帅这两个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直至打到开封郑州与冯玉祥会师。1927年6月返回武汉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除了第十军第十一军还有贺龙的第二十军。

1927年9月,张发奎率部返回广东,11月发动“广州事变”又称“张黄事变”。张发奎、黄琪翔发动反对李济深和黄绍竑的“护党运动”,李济深的留守部队被包围缴械。张发奎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但是1927年12月,原为粤军将领的叶挺、叶剑英等组织了广州起义,张发奎的教导团和警卫团大部分参加了起义,这给了桂系和反汪派攻击汪精卫和张发奎的口实,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解除了张发奎和黄琪翔的职务,其部队受到陈济棠和黄绍竑等人攻击,损失惨重,张发奎和黄琪翔下野出国。

张发奎后来与桂系联合,与桂军合称“护党救国军”,进攻广东,遭到陈济棠与中央军联合重创。张失势较早,其派系多数转入中央军系统比如薛岳、黄镇球、吴奇伟、欧震、黄琪翔等。到抗战时期,张发奎曾任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长官等,为抗日将领。1980年代病逝于香港。

民国时期粤军六大派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