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有人说,人要埋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而同样的,人要妥协多少次才能安全地度过一生。

刘文典没有妥协,他是一个读书人,做不到救国安民的程度,但他做得到从心所欲的程度,他必须坚持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如同多年前他坚持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一样。

刘文典——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曾经的书生意气

但他有家庭,有好友,有师生,他们很难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走远,所以刘文典被放出来了。作为他的老师,章太炎觉得这个弟子是合格的,他既有自己的风骨,也有刘师培的传承。

在胡适的帮助下,刘文典重新回到北大,担任教授,而已经名满天下的他又接到清华的邀请,前往任教中文系教授及主任。

生活再次逼迫刘文典妥协。九一八事变后,北平爱国青年卧轨请愿抗日,刘文典的长子刘成章问及是否要去,尽管热血不再,但刘文典大义仍存,对儿子的活动十分支持。

刘成章体弱多病,请愿结束后,染上肺炎,不治身亡。他依旧没有妥协,悲痛的刘文典更添对侵略者的恨意,每次上课都要先讲讲国势的危亡,每天都要熬夜翻译日本书籍,以供人们深入了解日本人。

为了提神,刘文典便吸食了鸦片,对他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他要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教学译著。

刘文典——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养气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北平沦陷,清华北大迁移到长沙,刘文典却没能及时离开,日军想要招揽他,他却一言不发,翻译官问他懂得日语为什么不发声,他说:“我以发夷声为耻!”

不妥协的刘文典被抄了两次家,但这并没有什么,知识是永远掠夺不走的。后来,至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文典和家人分头行动,独自一人从海路到越南,再到云南,耗时半年。

1938年5月22日,年近半百的刘文典见到梅贻琦时,花白的头发,破旧的蓝色长衫,和背上的一个小包袱,歉意地说:“余此付衣服罢。”

刘文典——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岂有文章千载事,更无消息几时归

再苦再累再难,刘文典都没有妥协,他坚持着他的教学,愈发的自在。苦难仿佛不再是枷锁,而是成为他的修饰,饱经风霜更向得醇厚。

他可以在月下大讲《月赋》,在破旧的铁皮房里低吟浅唱,在轰炸机的炮火下大喊“保存国粹要紧”,便逆行搀扶目盲的陈寅恪下楼避难。

人们众说苦难成就人生,哪有什么苦难成就人生啊,苦难只是折磨着你,摧残你的人生,只是有的人在这些摧残中毫不妥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