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閣二十八將之首,變通之世,君臣相擇,鄧禹棄更始選擇劉秀

東漢明帝於永平年間,為追思感懷先帝光武帝劉秀麾下開疆拓土的功臣,命人於

南宮雲臺,將劉秀麾下二十八位將領的相貌畫下來,以紀念功臣名將次序,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太傅高密侯鄧禹。

雲臺閣二十八將之首,變通之世,君臣相擇,鄧禹棄更始選擇劉秀

杖策北渡,投奔劉秀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少年時聰慧異常,十三歲能誦詩,受業於長安,恰逢當時劉秀也正遊學於長安,兩人因而少年相識。

鄧禹當時雖年幼,然而,卻認定了劉秀為非常之人,以後必定有大作為,故而,在長安之時便親附於劉秀,數年之後才回歸故里。

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更始帝劉玄立為帝,諸多地方豪傑都推薦鄧禹,而鄧禹卻不願跟隨更始帝。

等到聽說劉秀出鎮河北,鄧禹當即杖策北渡,拄著柺杖北渡黃河,投奔劉秀而去,直追到鄴城,才終於是見到了劉秀。

劉秀見鄧禹前來,很是高興,問道:我是受更始帝封官,你大老遠的過來,是想通過我討個官職麼?鄧禹回答說不願意,劉秀再問,既然你不想做更始帝的手下官吏,跑過來幹什麼?

鄧禹答道:

“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

鄧禹不求於更始帝手下封爵拜將,一開始,便是希望劉秀能夠“威德加於四海”,成帝王霸業,而自己能效犬馬之勞,以圖能後世留名。

之所以選擇劉秀,鄧禹是有著自己的看法的,劉秀留鄧禹住下來後兩人閒談,鄧禹分析到,更始帝雖然入主長安,而山東赤眉軍、青犢軍之流人數尚眾,更始帝昏庸無能,手下將領也都是庸人,只貪圖錢財,爭論威名,不是能夠安定天下的人。

在鄧禹的眼中,唯有劉秀能夠救天下萬民之命,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劉秀聽後很是高興,當即號鄧禹為鄭將軍,經常和鄧禹商定計議。

當時的劉秀,雖經昆陽之戰,然剛出撫河北,自身的實力很是弱小,而鄧禹捨棄了更始帝,心甘情願地,投奔了實力弱小的劉秀。

雲臺閣二十八將之首,變通之世,君臣相擇,鄧禹棄更始選擇劉秀

二十四歲,封萬戶,位列三公

劉秀在河北,邯鄲王朗立為王,劉秀困窘,派鄧禹徵發各地材官奔命之卒,徵得數千人,攻下樂陽,又兵臨廣阿。

劉秀在城樓之上,打開大漢地圖,指示給鄧禹說,你看,這天下郡國分佈如此廣闊,而我們現在才得其一,為何你先前說我不用擔憂平定天下的事呢?

鄧禹回答道,當今天下大亂、海內淆亂,百姓盼望著一個賢明的君主如同赤子慕慈母,況且,“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鄧禹的一番話,讓身處困境之中的劉秀心情大悅,每次任免將領,劉秀都會問一下鄧禹的意見,而鄧禹舉薦的人,都能夠勝任其職,是以劉秀認為鄧禹有知人之能。

鄧禹跟隨劉秀,攻打銅馬軍,連著打了很多勝仗,北州略定。

更始帝在長安,而赤眉軍浩浩蕩蕩西進,劉秀考慮到赤眉軍一定會攻破長安,便想著趁更始帝和赤眉軍相鬥之時,收漁翁之利。

但此時地方未平,自己脫不開身,因鄧禹“深有大度”,便拜鄧禹為前將軍,將部隊中分,一分為二,分麾下精兵兩萬人給鄧禹,讓其率兵尾隨赤眉軍入關,並允許鄧禹自己挑選偏裨諸將。

鄧禹率軍,先是攻破河東,獲輜重千餘乘,綠林軍王匡十餘萬大軍前來攻打鄧禹,鄧禹戰不利,手下勸鄧禹趁夜逃走,鄧禹堅決不聽。

第二日,王匡等人查看了一下黃曆,以當天是六甲窮日,不宜出兵,給了鄧禹軍喘息的機會,一戰而攻破王匡,平定河東。

建武元年,劉秀即位於鄗稱帝,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封為先酇侯,食邑萬戶。此時的鄧禹,年僅二十四歲。

雲臺閣二十八將之首,變通之世,君臣相擇,鄧禹棄更始選擇劉秀

變通之世,君臣相擇,成君臣之美

鄧禹率軍入關,赤眉軍所過無不殘破,而鄧禹師行有紀,關中之人多爭歸附,降者日以千數,名震關西,劉秀嘉獎鄧禹,數次賜書褒美。

鄧禹分析形勢,認為不適合立即攻打長安,手下將領卻勸其速速進兵,劉秀亦以關中未定,催鄧禹進兵,但鄧禹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建元二年,劉秀再封鄧禹為梁侯,食四縣,恰巧赤眉軍在長安沒有糧食待不下去而西去,鄧禹乃率軍入長安,然而赤眉軍折回,鄧禹與之戰,敗走高陵。

劉秀見鄧禹戰敗,徵調鄧禹回來,敕曰:“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說赤眉軍東進,讓我來教訓他們,諸位將軍不用憂慮,別再輕舉進兵就行。

鄧禹慚愧不已,還是帶領著飢餓的手下挑戰赤眉軍,又吃了幾個敗仗,最後軍隊眾皆死散,鄧毅唯與二十四騎回到宜陽,面見劉秀。

不聽劉秀勸阻而依舊妄進兵,導致打敗的鄧禹,自己歸還大司徒、梁侯印綬請罪,劉秀卻並沒有因此而怪罪鄧禹,下令歸還其印綬,數月之後,再拜鄧禹為右將軍。

劉秀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之後,諸多功臣全都增封戶邑,鄧禹被封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劉秀以鄧禹功高

,而封鄧禹弟鄧寬為明親侯。

鄧禹事母至孝,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教養子孫,皆可以為後世法。

劉秀去世後,東漢明帝以禹先帝元功,拜為太傅,甚見尊寵,歲餘年間病逝。

雲臺閣二十八將之首,變通之世,君臣相擇,鄧禹棄更始選擇劉秀


變通之世,君臣相擇,“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

史書中評價鄧禹,“功雖不遂,而道亦弘矣!”

劉秀對鄧禹,也是無比寬容,即使戰敗,即使不聽自己勸誡,還是沒有對其過多責罰,鄧禹與劉秀,“使君臣之美,後世莫窺其間”。

自光武中興以來,鄧氏一門,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洛陽國都之中,沒有哪一家能夠比得上。

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鄧禹最初選擇了劉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