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被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協會紛紛高舉“反旗”

最近,隨著餐飲業的紛紛復工,美團外賣也遭遇了千夫所指,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協會紛紛高舉“反旗”,痛斥美團在疫情期間提升收費的行為,從官方申訴到挑起民間輿論,全國集火攻擊美團。


這事兒說起來很有意思,因為美團遭遇的一切,幾乎可以完美的去映射新基建的發展。


在沒有美團之前,各地除了少數遠近聞名的大店之外,堂食的客群主要集中在店鋪周圍一公里之內的流量。


美團被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協會紛紛高舉“反旗”


而隨著美團僱傭的騎手們把新基建搭建起來,各個飯店的服務範圍迅速從一公里的圓圈,擴張到了三公里以上。


由於圓圈的面積公式是πR2,也就是說,服務半徑擴張的結果,是服務的客戶規模以二次方擴張,三公里相比於一公里,幾乎相當於擴張了8倍的受眾群體,因此,能做出來增量的美團在早期特別的受餐飲店鋪的喜愛。


但是服務半徑擴張的結果,也導致了競爭對手也呈二次方的規模擴張,很多老店慢慢發現很多外賣客戶又被別人靠營銷、補貼和低成本搶走了,因此也對於美團由愛慢慢的變成了恨。


所以,把視角放到宏觀層面,就像全球化那樣,美團的新基建,推動了餐飲領域的“全城化”,把一個個閉塞的店鋪放到了全城競爭的局面之下。


這就跟當年中國簽署WTO之後很類似,那些勤奮有創新的餐飲店得以搭上順風車迅速擴張,並以粉碎機之勢,將很多效率低的店鋪擠死。


只不過這個階段,就像美國揹負著全球化的罵名那樣,美團也替那些高效率的飯店,擋了很多小飯店“全城化”後生意變差的怒火。


而在搭美團的順風車之下,一些飯店把攤子鋪大了,試圖自己搭建外賣快送系統,甚至勾結餓了麼,想在“美餓”之間搞平衡。那麼,必然就會遭遇美團的各種打壓和穿小鞋,甚至還有罰款和提高稅率。


尤其是搞“全城化”的老美,開始奔著賺錢和盈利的時候,必然引發商戶們的集體不滿與聯合,甚至把很多相互敵對的餐館搞成了聯盟.......


驚人相似的背後,是因為小到公司大到國家,推動行為邏輯的都是人性和利益。


而這一輪的疫情衝擊,也深深的改變了餐飲與外賣行業。


人在遭遇苦難的時候,總喜歡去怪罪別人。


對比最近海底撈和西貝村漲價被罵,我們也能夠理解西方民眾為什麼對我們的付出不領情。


因為民眾不會考慮口罩的原料和生產成本上漲,也不會考慮餐飲的人工和衛生成本上升,只想找個地方發洩他們的不滿。


看看最近的熱門新聞,就會明白,聰明的組織總會幫助民眾去樹立這些靶子。


同樣,聰明的人總會想辦法避免自己成為靶子。


看著馬雲麾下的阿里和餓了麼很早就在全球和國內開啟大規模援助,就會明白這就是首富和一般人之間的差別。


那麼,繼海底撈和西貝村之後,美團為什麼會被罵的那麼厲害呢?


在疫情的衝擊之下,以堂食為主的店家,基本都沒有客流了,不得不搬到網上搞外賣。


可是,就像繼中國之後再想發展製造業要付出的代價不是一般的大,那些臨時從堂食轉向外賣的店鋪,大部分屬於花了錢發現搞出來的東西也沒有競爭力。


而且,對標馬雲釘釘的全球一星就會發現,享受網上服務的大部分食客跟老師幸福感都不錯,但是需要付出的大部分飯店和學生都在打差評。


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要巨大的成本和代價的,而這些受迫改變的人,也同樣需要找一個宣洩點,美團正好就是這個焦點。

美團被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協會紛紛高舉“反旗”


同樣,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全球隨著疫情拐點的出現,各國開始復工,美國就像負責搭建“全城化”,掌握流量的美團,也會因為利益,接過接力棒成為眾矢之的。


而有趣的是,就像如今飯店們不得不對自身改造,以適應新基建的外賣那樣,所有人都會以為疫情會衝擊全球化,但實際上,疫情反而會加速推動在新基建基礎上的全球化。


這就像有的國家說要把產業鏈遷回國內,這就跟飯店在疫情的衝擊之下說已有的店鋪有關門了,回老家重新僱人蓋個新的,然後卻只給家裡人做飯......這麼搞只能加速把自己玩死。


面對危機最佳的做法,就像餐飲紛紛把重心放在外賣那樣,選擇新基建搭建最好的地方去投資,儘可能的在市場化的競爭當中,佔據更有力的位置,賺取更多的利潤,來彌補疫情期間造成的損失。


而中國,恰恰是全球新一輪基建搭建最好的國家。


美團被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協會紛紛高舉“反旗”


就像這一輪疫情當中,很多強勢的店鋪開始利用小程序等新的方式,越過美團搭建自己的外賣平臺,並強勢的跟美團達成佣金更低的分成合同。


隨著中國大規模新基建的鋪設,未來全球新動能的蛋糕,我們也會有很多新的分法和玩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