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近年來古裝電視劇一部又一部地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而古代華美的服裝和雅緻閒適的居住環境應該是許多觀眾都曾嚮往過的把。然而其實相比較現代智能方便的生活條件來說,古代人的生活條件要淳樸簡陋得多,比方說出行、通訊等等。其中尤其是如廁,古人云“人有三急”,如廁是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行為。在現代社會中自己家裡都會有獨立的衛生間,外出在街上也能看見路邊會設有公共廁所,可謂是十分方便和貼心。那麼在各方面技術還沒有現代社會發達的古代,古人是怎樣如廁的?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虎子


最初,古人如廁環境之簡單粗暴超乎你的想象,直接在地上挖一個大坑,人就蹲在坑邊上如廁。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如廁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若是一個不小心腳打滑,那麼小命估計也就這麼交代在了坑裡,結局沒有摔死也會被坑裡的穢物淹死。《左轉·成公十年》中就記錄著晉景公的逝世原因:“食,漲,如廁,陷而卒”,在古往今來眾多帝王逝世的原因中,晉景公的死法應該是最突出的一位了吧。隨著這位春秋時期的一代君主就這麼殉職了的同時,晉景公也為他的後世留下了血的教訓,並提醒著他們:如廁時一定要小心!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古代的廁所


廁所較早的典籍中記載“廁”為“清”,或者記作“溷”和“圊”,《說文》雲:“廁,清也。”;《釋名》雲:“溷,為濁;圊,為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那麼何由為“廁”呢?古代的“廁”從字的構成上來說,從廣,而廣又像一座房屋;從則,則當側,所以在漢代中廁所就被解釋為建立在房屋側面的側屋子。在漢朝時期就出現了“溷廁”:那時候的人們都將廁所搭建在高處,在廁所的下方連通了豬圈,以便人們的排洩物可以掉進豬圈裡。而這一點就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一是將溷廁設在豬圈上方既節省了空間又減少了人力和財力的耗費;二是那時候就有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人的排洩物可以給豬食用;三是在古代還沒有肥料的出現,所以人的排洩物便是最好家畜類的營養來源。可能有人會認為豬食用人的排洩物,那得有多少寄生蟲和細菌,但是那時候的古人可沒想那多並且條件也不允許他們能想那麼多。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虎子


接下來出現的這種器具,相信對中國古代歷史有過了解的朋友,或者在電視劇中有看到過,都對它並不陌生——夜壺。而由於當時流行的夜壺形狀跟老虎所相似,因此也得名“虎子”。關於夜壺的形狀為什麼會像老虎,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在古代老虎十分猖狂,傷害了很多百姓,於是使得百姓對老虎十分厭惡便將裝汙穢的夜壺製成老虎的形狀。另一種說法則是來自《西京雜記》中李廣射死了一隻老虎,於是便“鑄銅像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也。”但是在現代中出土的虎子是在戰國時期出土的,明顯要比李廣的時代早許多,所以這一種說法不攻自破。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虎子


到了唐朝時期,虎子這一叫法和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起了衝突,而古人偏偏又是最講究避諱的,李淵心裡想我爺爺的名字怎麼能用於如此汙穢之物上?於是當即將虎子改名為馬子,為什麼叫馬子不是叫牛子豬子呢?自古“伴君如伴虎”,帝王的心思哪裡是臣民敢隨意揣測的,只要皇帝高興想叫啥都行。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肯定也會隨著時代而提高,於是人們對於馬子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了,為了提高馬子的實用性人們將它的形狀進行了改進,於是馬子就升級成為了馬桶。那時候古人就極具環保意識,為了裝滿穢物的馬桶不會被人們亂倒,就出現了專門以清理垃圾和糞便為職業的人。在《朝野僉載》記載了“長安富民羅會,以剔糞為業。”除此之外在《太平廣記》也有記載:“河東人裴明禮,善於理業,收人間所棄e69da5e887aa7a6431333365653761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鉅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職業的收入十分豐厚,甚至可以家產鉅萬,對於當時的平民百姓可謂是一個發家致富的良機。於是人們開始爭前恐後競爭糞便的收集權,其中南宋時期的競爭最為激烈。到了明清時期這種職業被稱為“糞夫”,“糞夫”將各家各戶收集的糞便運往“糞場”,最後再將糞便回收利用。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現代抽水馬桶


後來古人變得愈發智慧,鍛造技巧也變得愈發精巧,馬桶也隨著有針對皇室和達官顯貴、貧民百姓不同的人群有了不同的設計和講究。也正是因為馬桶的不斷改良和精進,才有瞭如今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便的抽水馬桶。而古代廁所的發展和進步,正是代表了中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研究古代廁所的發展過程並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廁所的發展背後學習古人的智慧才是其真正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