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要想做好家園溝通,這三個要素須知

案例一:放學了,老師見到米米媽媽,有點生氣地說:“米米今天太不像話了,打了兩個小朋友,還打了老師,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孩子。”家長滿臉尷尬,不知如何回應。

案例二:一名教師在向另一名教師抱怨,說家長過於關注孩子的吃飯問題,另一名教師說:“以前家長問我孩子今天吃得好不好,吃了多少,我也覺得很煩。當我也有了孩子後才知道,家長都怕孩子吃少了長得慢,吃多了會積食。現在再有家長問我這些問題,我就會很耐心地告訴他們。”

案例三:家長會後,老師對苗苗媽媽說:“苗苗最近進步可大了,能自己吃飯了,而且不夠吃的時候還能舉手向老師再多要些。可她還有一個小缺點,要是能改掉就更好了。”家長忙問:“什麼小缺點?”


上面的案例在幼兒園中非常普遍。在這些案例中,有的教師細緻,有的教師粗糙。他們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反映了教師溝通能力的強弱之分。研究表明,在不考慮幼兒教師人格特質的前提下,教師溝通勝任力主要包括認知、人際互動、技能三個要素。其中,認知要素指溝通的內容,最主要的是專業知識;人際互動要素指溝通過程中對自己、對他人、對情境的理解與把握,其核心是共情能力;技能要素指教師語言與非語言的利用等,反映的是溝通技巧。幼兒教師想要勝任溝通者的角色,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幼師要想做好家園溝通,這三個要素須知



1.運用專業知識,讓家長聽明白

許多家長都希望從教師口中聽到孩子在園的具體表現。這時,有的教師會結合具體案例告訴家長孩子表現怎樣,為什麼這樣,該怎麼辦,但有些教師就只會用“她今天表現挺好的”“他今天還不錯”等較為模糊的語言。這些不同的處理方式,直接反映了教師是否具備專業知識,而這恰恰是家園溝通能否順暢進行的基礎。

那麼,教師的專業溝通知識從哪兒來呢?

教育部頒佈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指出,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教育知識和通識性知識三部分。基於此,教師首先就應熟悉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共性和差異,明確幼兒在園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這些專業知識是教師與家長進行專業溝通的保障。

在案例一中,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太不像話”“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孩子”帶有很強的主觀判斷,並未附加充足的專業知識,因此很難讓家長信服。適宜的做法應當是,結合幼兒不同階段在園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米米自身的特點,幫助家長分析米米打人的原因,並找到解決對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告訴家長真相:“米米今天說想回家,但小朋友和老師都說不行,他就動手打人了。米米現在對入園還有些焦慮,我想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幫助孩子。”

此外,教師的專業知識也來自專業生活場景的實踐積累。教師的專業知識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經驗的反思與重構建立起來的,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是在家園溝通中,教師的實踐智慧有時也面臨著被輕視的危險。比如,有些高學歷家長,自認為具有足夠的育兒知識與理念,因此難免對教師的行為輕易做評價。這時,部分教師就會失去專業自信。事實上,越是這樣,教師越應當相信自己的專業實踐。比如,有教師向家長反映幼兒不喜歡集體活動,家長不以為然,認為集體活動不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不參加沒什麼。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不需要向家長解釋太多,而是可以邀請家長作為助教,參與班級活動,讓家長觀察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合作與衝突解決過程。這樣,家長就能一目瞭然地看到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了,自然就會改變看法。



2.學會共情,讓家長願意聽

想要讓家長願意與教師溝通,教師就應學會共情。共情是指教師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能夠準確地理解家長的內心體驗和觀點,並且能夠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家長。但要想做到共情,並不容易。

現今幼兒園中,年輕教師佔主流,在家園溝通中,他們有時容易缺乏換位思考,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在案例二中,教師很難理解家長為何對吃飯這件小事緊抓不放,但當自己做了母親後,才能真正理解這個問題。但對那些沒有育兒經歷的教師,就比較困難。

另外,受傳統觀念影響,在家園溝通過程中,教師多處於權威地位。這樣就會導致教師向家長下達強制性的家園合作任務,而不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比如,教師要求家長帶各種原材料或提供廢舊物品,但卻沒有說明要用於何種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教學活動對幼兒發展的作用等。長此以往,家長就容易產生牴觸情緒。

此外,有些家長擔心,如果稍有不慎得罪了教師,會影響教師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因此,有時即使有想法也不願表達。

實際上,教師與家長都應謹記,雙方是一種平等的教育合作關係,都是為了將孩子培養好。因此,教師應學會共情,也應引導家長學會共情。首先,遇到問題,教師要經常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家長,我會怎麼辦?只有經常這樣想,教師才能做到耐心解答家長的疑惑與顧慮,科學安排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活動;其次,還應該鼓勵家長多理解教師,學會站在教師的立場考慮問題。例如,可以邀請家長到幼兒園體驗一次教師的常規工作,比如組織活動、處理突發事件等。通過這種方式,家長可以很好地體會教師工作的不易,也更能學會尊重教師。

在與家長的互動過程中,教師只有瞭解家長的所思所想,豐富與家長的“共同語言”,和家長一起遵守“共同語法”,雙方才能實現共情,從而提高溝通的效益和質量。


幼師要想做好家園溝通,這三個要素須知



3.掌握溝通藝術,讓家長喜歡聽

想要讓家長喜歡與教師溝通,教師就不得不考慮用何種策略進行溝通,即溝通的藝術性。首先,教師應注意溝通的方式。當幼兒出現不適宜行為時,教師不能用告狀的方式與家長談話,而應當遵循“一表揚二建議三希望”的原則。比如,在案例三中,教師先肯定了苗苗的進步,然後再提出她還有小缺點,這時,家長就會迫不及待地追問是什麼缺點,此時教師再說出這個缺點,家長就很容易接受。

其次,家長有各自的工作要做,這就對家園溝通的時間與地點提出了要求。與家長的溝通,可以靈活安排時間,如可在非工作時間段召開家長會等,但要注意持續並及時反饋信息,不能小事不說,大事才說。在溝通地點的選擇上,不僅可以在幼兒園內,也可以在園外溝通。

再其次,還可以拓寬家園溝通的渠道。在溝通的形式上,並非只能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方式溝通,通過網絡、培訓等都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另外,針對不同特點的家長,教師也應採取不同的方式。幼兒園面對的家長群體,是一個文化背景、社會經濟地位、生活境遇迥異的人群,他們各自在教育理念、教養方式上都有差異。瞭解家長的文化背景,試圖從家長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家長尤為重要。比如,如果溝通對象是老人,教師首先就要十分耐心,讓老人放心,同時,要注意用簡單明瞭的話語與之交談。

最後,家園溝通還存在單向溝通多、雙向溝通少的問題。在溝通時,多是教師在說,家長在聽。教師應與家長形成相互指導、互相促進的交流氛圍,並在此基礎上實現雙向交流。對幼兒在家表現的瞭解與掌握,也是家園溝通的重要內容,但要注意維護家庭與幼兒的隱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