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鲁迅所持的那杆笔,历经近百年,仍然锋利刺眼,笔锋直射社会阴沟,明晃晃、赤裸裸,没有人可以回避他的审判。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鲁迅笔下灰色地带的看客

鲁迅说过,他最喜爱的作品是《孔乙己》,因其仅寥寥数页,便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刻画得直入骨血。

当孔乙己被人打断了腿,爬了一路去到咸亨酒店喝一碗酒时,没有人注意到他那双满是泥的手,只在一旁取笑孔乙己又偷了东西了。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品品行是最好的,不爱拖欠,纵使是欠了钱,不出一月便会还清。但至他“大约已的确死了”之后,仍然欠着十九个钱。不欠钱并非是有钱,是读书人的自尊心在作怪。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从《孔乙己》一文看来,酒店掌柜虽不像店里其他人一样热衷于取笑孔乙己,但却冷漠得可怕。

他多次提起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看似云淡风轻,但对于孔乙己这样的人来说,确实一把锋利的刀子,无声无息地将他逼向死路。

相较于酒店掌柜,店里的群众更显聒噪。对于他们来说,孔乙己是笑料的来源,无论是孔乙己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还是被人打断了腿,似乎让孔乙己痛苦的或是难堪的,都能成为他们的笑料。当揭了孔乙己的伤疤后,孔乙己的痛又能让他们乐上加乐。

他们的心像一潭死水,无法为他人泛起波澜。

孔乙己确实是可悲的,他虽念过书,但却无法取得成就,走向了死胡同。在现实面前顽固地守着所谓读书人的尊严,无所事事。但促使他走向穷途末路的却是他身旁那一群“看客”。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阿Q正传》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处于灰色地带,面目模糊,但他们的存在却无法让人忽略。

《阿Q正传》中,当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时,街上围满了人,他们都“张着嘴”等着看阿Q被枪毙,甚至还要说上一句:“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他们的乐趣在于欣赏别人的伤疤,捕捉他人的丑态。阿Q与小D互相殴打时,他们会在一旁叫好,煽风点火以满足无聊而麻木的自己。

有人说阿Q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展露无遗,他欺软怕弱,固步自封但又想改变现状,为了让自己心理平衡,又不惜自欺欺人。

但那群看客呢?他们未必不是如此,他们更可恶的是为了看热闹而将他人推向深渊。在鲁迅的笔下,有太多各式各样的可悲人物,但却一直有看客的影子存在。

在他们身上虽未出现明面上的悲剧,但作为看客本身,就是一种可悲。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21世纪的看客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曾写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都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成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成了滑稽。

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羊剥,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益处也不过如此。”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其能经受时间淘洗,充当各个时代的明镜,警示人心。令人悲哀的是,21世纪仍有大批人热衷于“看戏”。

2010年10月30日,一女子在火车上突发病情,将衣服脱下。女子冲进卫生间不停地洗头,随后赤身裸体地跑出来。

火车上几十名男子没有想到为女子寻找医生或是披上衣服,只是拿起了手机,争先恐后地“拍下裸照”。

为了满足自己,他们把眼前的女子当成了戏台上的一角,所有不堪都是愉悦他们的情节。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2018年6月23日,甘肃庆阳一名十九岁的少女遭受高中班主任的猥亵,意欲自杀。当少女站在楼上时,底下围满了人,不少人拿出了手机准备拍下“奇观”,不少人在底下起哄,有人急着发朋友圈,甚至有人说出了“够磨蹭的,可终于跳了。”的话。

最终,那名少女纵身从高楼跳下,花样年华戛然而止。而底下竟还有人激动地叫喊、鼓掌,生命在他们眼中竟如此不值一提,他们吃着人血馒头欢呼的样子让人咂舌。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2019年11月,一名九岁男童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疑似精神病人打死。当男童奔跑着想要逃脱恶魔时,在他的周围有不止一个成年男子,甚至是小区保安也目睹了这一惨剧。

但是终究没有人站出来,他们看着扳手往男童身上砸去,看着凶手殴打男童,看着男童被活活打死。

事后家属质问围观者,为什么不帮帮孩子时,他们只说对方有凶器。但若真的想救,那么多人难道敌不过一个凶手吗?

这样的事并不少。当受高利贷侵扰的女孩自杀被救时,有人对女孩发出质疑;当有人自杀不成功时,有人问:为什么不成功?

当大学生在国外遇害时,有人说活该.......活在21世纪的看客们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并无不同,他们都同样地冷漠、麻木不仁。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在这些看客身上,很难找寻到怜悯的影子。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审判之下

看客的本质冷漠,彻骨的冷漠。对他们来说,所有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只要有冲突性都是值得驻足一看的好戏。

他们意识不到他人的痛苦,意识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人需要有的责任感与同理心。因此事后,他们不会产生任何的道德负疚感。

鲁迅曾为国人的看客心态感到绝望,但他同时也说道:“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于绝望中抗争。”如今这一时代,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已大有不同,我们的社会有法律,主张民主。

且不谈如何拯救他人,就先反省自己总是能做到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不妨碍我们努力感受别人的感受。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冷漠可能会促发一场悲剧。就如同震惊全网的甘肃少女跳楼事件一样,有几位围观起哄者在少女跳楼后已被逮捕,因为在少女自杀 这一事件里,无法排除他们无罪。

世界上总会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当一个看热闹的看客,那些身处暗角的人就难以见识阳光,甚至坠入更为暗黑的深渊。“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面对鲁迅先生的审判,每个人都应自省:自己有没有过那么一刻成为了看客?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虽然仍然有许多看客存在,但欣慰的是,社会仍有很多温暖人心的事情发生。这些人关怀他人安危,愿意在他人陷于泥潭之时伸出双手。

在女子犯病脱衣时,有乘客与司乘人员忙着给女子披上衣服并阻止拍照的男子;在甘肃庆阳少女跳楼时,前去营救的消防员会因没能救下少女而痛哭,底下围观的人里也有人会因此落泪;在男童被殴打时,有老人质问旁观的人:为什么不救?

当有人想要放弃生命时,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传达自己的温暖与爱,因为这些温暖的存在,才会有人愿意继续活下去。......

鲁迅笔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无数麻木的看客

鲁迅虽笔锋冷峻,但却不失柔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当冷漠是杀手,我们的同理心则是拯救,但愿每个人都有拯救的能力,让社会的阴沟也能迎来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