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魯迅所持的那杆筆,歷經近百年,仍然鋒利刺眼,筆鋒直射社會陰溝,明晃晃、赤裸裸,沒有人可以迴避他的審判。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魯迅筆下灰色地帶的看客

魯迅說過,他最喜愛的作品是《孔乙己》,因其僅寥寥數頁,便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刻畫得直入骨血。

當孔乙己被人打斷了腿,爬了一路去到咸亨酒店喝一碗酒時,沒有人注意到他那雙滿是泥的手,只在一旁取笑孔乙己又偷了東西了。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裡品品行是最好的,不愛拖欠,縱使是欠了錢,不出一月便會還清。但至他“大約已的確死了”之後,仍然欠著十九個錢。不欠錢並非是有錢,是讀書人的自尊心在作怪。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從《孔乙己》一文看來,酒店掌櫃雖不像店裡其他人一樣熱衷於取笑孔乙己,但卻冷漠得可怕。

他多次提起孔乙己欠下的十九個錢,看似雲淡風輕,但對於孔乙己這樣的人來說,確實一把鋒利的刀子,無聲無息地將他逼向死路。

相較於酒店掌櫃,店裡的群眾更顯聒噪。對於他們來說,孔乙己是笑料的來源,無論是孔乙己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還是被人打斷了腿,似乎讓孔乙己痛苦的或是難堪的,都能成為他們的笑料。當揭了孔乙己的傷疤後,孔乙己的痛又能讓他們樂上加樂。

他們的心像一潭死水,無法為他人泛起波瀾。

孔乙己確實是可悲的,他雖念過書,但卻無法取得成就,走向了死衚衕。在現實面前頑固地守著所謂讀書人的尊嚴,無所事事。但促使他走向窮途末路的卻是他身旁那一群“看客”。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阿Q正傳》同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處於灰色地帶,面目模糊,但他們的存在卻無法讓人忽略。

《阿Q正傳》中,當阿Q臨刑前遊街示眾時,街上圍滿了人,他們都“張著嘴”等著看阿Q被槍斃,甚至還要說上一句:“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他們的樂趣在於欣賞別人的傷疤,捕捉他人的醜態。阿Q與小D互相毆打時,他們會在一旁叫好,煽風點火以滿足無聊而麻木的自己。

有人說阿Q把中國人的劣根性展露無遺,他欺軟怕弱,固步自封但又想改變現狀,為了讓自己心理平衡,又不惜自欺欺人。

但那群看客呢?他們未必不是如此,他們更可惡的是為了看熱鬧而將他人推向深淵。在魯迅的筆下,有太多各式各樣的可悲人物,但卻一直有看客的影子存在。

在他們身上雖未出現明面上的悲劇,但作為看客本身,就是一種可悲。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21世紀的看客

在《娜拉走後怎樣》中,魯迅曾寫道:“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都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成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成了滑稽。

北京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羊剝,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予他們益處也不過如此。”

魯迅的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正是因其能經受時間淘洗,充當各個時代的明鏡,警示人心。令人悲哀的是,21世紀仍有大批人熱衷於“看戲”。

2010年10月30日,一女子在火車上突發病情,將衣服脫下。女子衝進衛生間不停地洗頭,隨後赤身裸體地跑出來。

火車上幾十名男子沒有想到為女子尋找醫生或是披上衣服,只是拿起了手機,爭先恐後地“拍下裸照”。

為了滿足自己,他們把眼前的女子當成了戲臺上的一角,所有不堪都是愉悅他們的情節。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2018年6月23日,甘肅慶陽一名十九歲的少女遭受高中班主任的猥褻,意欲自殺。當少女站在樓上時,底下圍滿了人,不少人拿出了手機準備拍下“奇觀”,不少人在底下起鬨,有人急著發朋友圈,甚至有人說出了“夠磨蹭的,可終於跳了。”的話。

最終,那名少女縱身從高樓跳下,花樣年華戛然而止。而底下竟還有人激動地叫喊、鼓掌,生命在他們眼中竟如此不值一提,他們吃著人血饅頭歡呼的樣子讓人咂舌。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2019年11月,一名九歲男童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一疑似精神病人打死。當男童奔跑著想要逃脫惡魔時,在他的周圍有不止一個成年男子,甚至是小區保安也目睹了這一慘劇。

但是終究沒有人站出來,他們看著扳手往男童身上砸去,看著兇手毆打男童,看著男童被活活打死。

事後家屬質問圍觀者,為什麼不幫幫孩子時,他們只說對方有兇器。但若真的想救,那麼多人難道敵不過一個兇手嗎?

這樣的事並不少。當受高利貸侵擾的女孩自殺被救時,有人對女孩發出質疑;當有人自殺不成功時,有人問:為什麼不成功?

當大學生在國外遇害時,有人說活該.......活在21世紀的看客們與魯迅筆下的看客並無不同,他們都同樣地冷漠、麻木不仁。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但在這些看客身上,很難找尋到憐憫的影子。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審判之下

看客的本質冷漠,徹骨的冷漠。對他們來說,所有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只要有衝突性都是值得駐足一看的好戲。

他們意識不到他人的痛苦,意識不到自己作為一個人需要有的責任感與同理心。因此事後,他們不會產生任何的道德負疚感。

魯迅曾為國人的看客心態感到絕望,但他同時也說道:“於無所希望中得救,於絕望中抗爭。”如今這一時代,與魯迅所處的時代已大有不同,我們的社會有法律,主張民主。

且不談如何拯救他人,就先反省自己總是能做到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不妨礙我們努力感受別人的感受。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的冷漠可能會促發一場悲劇。就如同震驚全網的甘肅少女跳樓事件一樣,有幾位圍觀起鬨者在少女跳樓後已被逮捕,因為在少女自殺 這一事件裡,無法排除他們無罪。

世界上總會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選擇當一個看熱鬧的看客,那些身處暗角的人就難以見識陽光,甚至墜入更為暗黑的深淵。“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面對魯迅先生的審判,每個人都應自省:自己有沒有過那麼一刻成為了看客?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雖然仍然有許多看客存在,但欣慰的是,社會仍有很多溫暖人心的事情發生。這些人關懷他人安危,願意在他人陷於泥潭之時伸出雙手。

在女子犯病脫衣時,有乘客與司乘人員忙著給女子披上衣服並阻止拍照的男子;在甘肅慶陽少女跳樓時,前去營救的消防員會因沒能救下少女而痛哭,底下圍觀的人裡也有人會因此落淚;在男童被毆打時,有老人質問旁觀的人:為什麼不救?

當有人想要放棄生命時,還是會有很多人願意傳達自己的溫暖與愛,因為這些溫暖的存在,才會有人願意繼續活下去。......

魯迅筆下最“可悲”的不是孔乙己,也非阿Q,而是無數麻木的看客

魯迅雖筆鋒冷峻,但卻不失柔情。“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當冷漠是殺手,我們的同理心則是拯救,但願每個人都有拯救的能力,讓社會的陰溝也能迎來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