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讓淄博這家琉璃工坊成網紅“打卡地”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3日訊(記者 鄭昊 孫夢媛 潘雯)隨著一部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的熱播,該劇的拍攝地——淄博博山的西冶工坊也成為了新晉“網紅打卡地”。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前往西冶工坊,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的傳承與發展。

從文明到藝術掌門人要傳承下去

“琉璃,其實是一項火的藝術。”西冶工坊的董事長李志剛一語中的。

從人類能夠使用火作為工具以來,人類的文明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而自唐朝以來,琉璃的製作工藝便已經出現,到了明清時期,這樣的工藝在世界上已經處於領先的水平。作為中國琉璃之鄉博山,目前已經有琉璃生產及配套企業達200多家,花色品種上萬種,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琉璃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製,經過十多道手工工藝的精修細磨凝聚成高貴華麗、天工自拙的琉璃,不難理解李志剛稱其為“火的藝術”的原因。

李志剛掌門的西冶工坊,便是其中琉璃製作工藝最全的一家企業。據瞭解,西冶工坊內目前有琉璃製品數千種,按照品類分類有十餘種。“其實接觸這一行的初心,就是想作為一名琉璃之鄉的本地人,要把這項工藝傳承下去。”李志剛說道。

面對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和世界接軌

讓李志剛感到驕傲的是,目前廠內幾乎所有的成品都由麾下50多名師傅手工製成。“從收藏性來講,我覺得手工琉璃的收藏性格外強。因為手工製作的稀缺性和工藝難度要比模具的難很多。所以我們只要能手工製作的就一定要手工製作。”

在西冶工坊,根本找不到兩件完全一模一樣的琉璃產品。不過,作為一種工藝品或者收藏品來講,琉璃在當下的銷售形勢並不是很樂觀。“國內消費者的認知還沒有達到,再有一個就是現在的形式也讓消費者無暇顧及。”對於眼前的困難,李志剛並沒有迴避。在李志剛看來,琉璃畢竟屬於“精神消費品”。

“從學術上來講,琉璃一直沒有進入‘教科書’,這是一大遺憾。琉璃也是玻璃的一大類,都是不規則的結晶體。中國叫琉璃,國外都叫‘glass’,翻譯過來就是玻璃。玻璃藝術就是精工藝術,中國的琉璃怎麼能夠走出國門和國外接軌,就是要和玻璃藝術接軌。咱們現在的工藝和國際上其實越來越趨同,都是用鐵管吹制,都是熱塑。”當談及起琉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如何去和世界接軌,李志剛這樣說道。

堅持純手工的傳統,繼續研發新的工藝。在疫情的當下,李志剛選擇繼續堅持。為了讓琉璃能夠獲得更多的推廣,李志剛將品牌看得更加重要,“我們是琉璃之鄉最早打品牌的工場,有了品牌,才能真正立住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