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道:探尋長三角“十四五”規劃中科學與產業的交叉點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訊(記者 吳長鋒)當前,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迎來了兩個新的機會和新的任務:一是如何貫徹落實12月1日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劃綱要》,二是如何積極醞釀“十四五”規劃。12月21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聯合主辦了“科創時代,洞見未來——長三角‘十四五’規劃中科技與產業創新研討會”在合肥舉行。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有關專家學者和產業代表進行了交流討論。


專家論道:探尋長三角“十四五”規劃中科學與產業的交叉點


  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查正軍教授認為,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是大勢所趨,智能化將是人類社會下一個技術形態的標誌。目前,人工智能在若干個單點問題解決上取得了成功,例如,在圍棋上碾壓了最頂尖的人類棋手;然而人工智能仍處於起步階段,與通用型人工智能相去甚遠。類腦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從單點向通用方向發展的前沿性、顛覆性途徑,人腦是人類進化幾億年的產物,擁有千億神經元和萬億神經元的連接,具有超強的處理能力、超高的魯棒性和超低的功耗,很難想象,生物腦在進行一項複雜運動時的功耗只有25瓦,且人腦已具備了現代信息科學ICT(通信、計算、處理)的三方面,所以說類腦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會帶動整個信息科學的發展。查教授認為揭示人腦信息處理機制,發展類腦智能技術,是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實現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有效促進中國智能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的最佳途徑。

  

專家論道:探尋長三角“十四五”規劃中科學與產業的交叉點

(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查正軍教授)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組部首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江俊教授提出要創新數據驅動的材料研究與開發範式。他指出新材料的發展意味著物質文明的發展,2017年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約2.6萬億,到2025年新材料產值可達10萬億。傳統的材料開發沒有數據支持,只能通過“猜測—嘗試—錯誤—再猜測” 的反覆循環實驗進行,例如,愛迪生髮明電燈泡花費了整整十年。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驅動力的材料研究方式將顛覆這種低效的試錯模式,基於源頭創新和學科交叉的新範式,從大數據中提煉規律,進行材料設計,將解決材料領域構效關係、理性設計極其複雜的行業痛點。數據缺乏一直都是我國材料產業在知識源頭上的“卡脖子”問題,因此,構建材料數據庫對“基礎數據收集—量子化學模擬—人工智能分析—新材料設計—器件製備”的新材料開發新範式全流程至關重要。

 

專家論道:探尋長三角“十四五”規劃中科學與產業的交叉點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江俊教授)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良彬教授認為,大科學裝置是服務國家科技創新需求和前沿科技研究的“旗艦”,是凝聚多學科多領域科學家同時工作的大科學平臺,是“科學界的互聯網”。世界上每年有超過10萬名用戶在50餘臺大科學裝置上工作,產生大量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的革命性研究成果。量子材料、催化機理、功能農膜等科技戰略前沿問題的解決有賴於在“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新型顯示,即,科研成果的基礎研究重在“看清楚、想明白”、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重在“做出來、賣得好”,大科學裝置作為新型科創與產業融合的研究平臺,在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鏈條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專家論道:探尋長三角“十四五”規劃中科學與產業的交叉點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李良彬教授)

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張文祿認為數字化時代的高性能計算無處不在,這種先進計算賦能先進生產力。中國每年仿真技術軟硬件投入費用在30億至50億元,以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AI 、分子影像為代表的新興前沿科技將是雲端智造和工業仿真的核心領域,而智能製造離不開行業先進的軟硬件計算技術和優異的加速性能。芯片是高性能計算的基礎,然而目前我國“缺芯少魄”的現狀既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挑戰所在,也是機遇所在。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入選者苑震生教授分享了量子信息科學前沿與熱點問題。他認為,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手段、能夠有效揭示覆雜物理系統規律的量子計算與模擬、測量精度超越經典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是目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熱點方向;光量子計算、量子比特計算、超冷原子量子模擬、精密測量等則是前沿方向,它們將迎來基礎物理學發展和應用科學發展的百年新變局,例如,2018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苑教授認為,對光子、超導、超冷原子、離子等各種有望實現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的物理體系開展系統性研究,提高量子計算的可擴展性,對特定問題的求解實現超越經典計算機能力,揭示若干複雜物理系統的機制是量子計算與模擬的未來發展路線。

  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輝認為,醫療健康行業處於新一輪的變革中,數據將重塑人類對醫療健康的認知,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如此方便地採集大範圍人群、真實世界中的與人有關的海量數據。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全週期健康管理,依託信息化技術建立完整的院內疾病診療,將是“十四五”科技重構健康產業的重點,也是助力國家健康2030戰略的突破口。

  中國電科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馬敏認為,未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消防、萬物互聯安全等領域發展都離不開大數據。要解決“數據孤島”問題,就要進行“重構數據、設計數據、用‘機器智慧’代替人” 的嘗試,要打破數據“藩籬”,整合孤立數據,保障資源全局統籌調撥,提高數據資源調度效率。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認為,創新合作網絡建設和綠色創新科學研究基地建設是長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使命和價值所在。阿爾法公社創始人許四清認為,科技與產業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從戰略角度來考慮科技與商業之間的關係是科技、社會與產業交叉的重要突破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陳曉劍教授對“十四五”規劃期間的科技突破作出展望,他認為科學的核心追求是發現自然規律,技術的核心追求是改造世界有用的發明範式。未來科技與產業創新發展有三大趨勢:第一,科學與技術越來越難以分開,一股新的力量在推動跨學科的創新。“學科孤島”正在逐步瓦解,交叉點不斷形成例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認知科學4個方面結合為會聚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發的邊界日益模糊,並融合為前沿科學。第二,某個領域或方向的科技突破往往推動了其他領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例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自動駕駛汽車、醫療行業產生深刻影響。第三,科學研究的範式正在發生重要變革,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每一次科技革命前都有一次“文化孕育”的思想準備,二是科技思維範式引導新的科技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