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萬曆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明朝、朝鮮對日本的一次國際戰爭,歷時七年之久。雖然這場戰役明朝取得了勝利,但是萬曆朝鮮之役期間糧餉供應問題曾經一直都是明朝憂心的問題。

明軍入朝之前朝鮮的糧食存儲系統就被破壞加上朝鮮的運糧效率不高,明軍前線無法獲得足夠糧餉。最後糧餉供應不足打擊了明軍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明軍的戰鬥力,最終影響了明軍軍事行動,導致明朝雖然勝利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戰爭前明朝和朝鮮對於戰爭的反應太過遲鈍,以及明朝和朝鮮之間的貨幣無法流通導致糧食運輸無法順利進行

朝鮮當時屬於明朝的附屬國,戰爭前政局就一直不穩定。朝鮮和明朝的體制一樣重文輕武,又加上朝鮮在元末之後就一直沒有什麼戰爭,軍事體制太弱。

明朝的政事倒是相對穩定,而且明朝在戰爭前就已經察覺到了當時的日本將軍豐臣秀吉想要藉著佔領朝鮮從而侵略朝鮮的野心,但是明朝並沒有對此事採取進一步的措施。而朝鮮並沒有嗅到危險的氣息。明朝當時在獲得情報後就派使臣去質問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昖,朝鮮國王還否認了這件事。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而日本,不得不說豐臣秀吉為了這一次戰爭準備的還是相當充分的。豐臣秀吉也是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十六世紀末統治了日本。豐臣秀吉也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將軍,從歷史方面的史料可以看出豐臣秀吉向亞洲擴張的動機。

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準備了大量的軍糧和武器,想把朝鮮變成日本的一個行省,成為擴張亞洲的第一步。萬曆二十年,日軍進軍朝鮮,速度之快,突破之迅速,李諡感慨:“今日之敵,似如神兵!”

由於白銀有著“藏蓄不蝕,練鑠不減,藏之約而齎之也易”的優點。在明代中期,民間社會的貨幣流通交易以及在軍事中所發放的糧餉以及軍事建築工程方面,白銀逐漸代替了寶鈔成為了主幣。國庫會發放白銀作為貨幣,用於屯田、民運等來形成新的軍事供給體系來取代舊的供給體制。

白銀用於軍事戰爭中也有很好的優勢,白銀易攜帶,在戰爭中可以通過攜帶白銀直接在當地購買軍需物資。這套完善的軍事供給體系對於朝鮮戰爭來說顯然並不完美。朝鮮不用銀也無物可售,帶銀買糧食顯然並不可行。

由於貨幣流通不暢導致明軍在朝鮮無法及時補給。宋應昌在《直陳東征艱苦並請罷官疏》中言“我軍自入朝鮮,別是一番世界。語言不通,銀錢不用,並無屠豬沽酒之肆,兼以倭奴焚掠,廬舍一空,軍士無論羹菜,不能沾唇,即鹽醬絕無入口,言之深可悲泣。”

朝鮮不用白銀,明軍即便攜帶銀兩進入朝鮮也無物可買,就算當時有不少隨軍商人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而明朝又實行以白銀為主的軍事供應體系,加上朝鮮糧倉存儲系統在壬辰戰爭爆發之初就被破壞,根本無法為明軍提供足夠的糧餉,糧餉無法及時供應嚴重製約了明軍的行動。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在軍事上朝鮮的後勤保障體系太弱,無法給明朝提供足夠糧餉,朝鮮雖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但也無濟於事

其一,朝鮮的軍事後勤保障太弱。當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對明朝俯首稱臣,朝鮮王朝就被朱元璋列為“永不征伐之國”。朝鮮成為明朝的附屬國,一直沒有收到過外來的武力威脅,之後一直太平無事,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經驗。加上朝鮮跟隨明朝的步伐,重文輕武,戰鬥力很弱。

其二,朝鮮的軍事體系太弱導致戰爭中後勤保障不利。萬曆二十年豐成秀吉入侵朝鮮,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朝鮮三都淪陷,朝鮮嚮明朝請求支援。當時明朝派兵部右侍郎宋應昌掌管朝鮮徵東事務。宋應昌就派使臣與朝鮮交談,希望朝鮮能提供五萬將士和兩萬馬匹的兵力以及配合明軍軍糧的運輸問題。

其中《宣祖實錄》中就記載了朝鮮國王與明朝使臣鄭文彬在義州的對話:“文彬曰:‘皇上以國王恭順天朝,發兵來救, 七萬兵馬已出山海關。鴨江以西則糧芻自天朝辦 之,以東則自貴國措辦可也。’上曰:‘下邦不幸被兵,迄今保存者,皇上之恩也。敢不儲峙糧芻,以待 大兵之至?已辦五萬兵馬一個月支用矣。’”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朝鮮國王承諾了五萬兵馬和糧草的供應。其實當時朝鮮的情況已經非常糟糕,根本無法供應。但朝鮮為了能讓明朝軍隊快點進入朝鮮與日軍抗戰,並沒有把真實情況告訴宋應昌,只是口頭上答應了承諾,沒法兌現。

日本入侵朝鮮,朝鮮國王就從王京北倉皇逃到義州。原本的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倉儲系統都被破壞,所以當明軍進入朝鮮後,朝鮮別說一兩個月了,連一兩天都無法提供充足的糧草。對於明朝堆放在義州的軍糧更是沒法及時運到前線,因為朝鮮無法組織一支精銳的糧食運輸隊伍。

當時柳成龍作為糧餉運輸官沒有隱瞞,在《料理軍糧狀》中指出朝鮮目前的糧草僅夠一萬人十餘日只需。本來祖承訓的數千兵,朝鮮承擔糧草就很困難,再加上李如松的四萬大軍,境況就更加的糟糕。

朝鮮國王不是不知道糧草的重要性,朝鮮也成立了以戶曹為中心,專門監督運營糧餉的機制,但是效率不高,國王也試圖組織了一支運輸明軍糧餉的隊伍,但是效果也並不理想。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其三,朝鮮戰爭中的後勤保障太弱導致戰爭更艱難。“予從前以為憂者,糧餉也。諸葛亮之不能成功,以運糧不繼也!”軍糧督運的弊端太多,機構太過繁瑣反而效率低下。

朝鮮的運糧百姓也十分艱辛,“見爾國運糧之人,男負女戴,辛苦萬狀,十分矜惻,心腸欲裂……”國王也深知運糧的重要性,精簡機構,調動各方人馬,分工合作,分段運輸,即使如此也無法滿足明軍軍糧所需,甚至還有州官行事怠慢。“兵糧輸運事,非不申飭,而州官猶置尋常,略不舉行,極為駭愕。”司諫院指出州官的不作為,請求國王嚴懲,國王應準。

明朝確立了專人負責制,而且對於捐糧,運輸軍糧的官員給予獎勵。現實是當時的朝鮮官民能夠自己填飽肚子都很難,哪裡有多餘的能力捐糧,所以這個政策也註定了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朝鮮也建立了一套戶曹為主,官民都參與的運輸體系,但是人力不足,車馬有限,就算實施獎勵制度收效也不會大。八個月來,朝鮮舉國上下都參與軍糧的運輸,最終也只運輸了十萬五千石糧食。由此可見,朝鮮雖然也在想辦法,但是自己後勤保障實在是沒有辦法去解決明軍的軍糧短缺問題。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明軍進入朝鮮準備充足但朝鮮沒有認真貫徹,導致明朝作戰前線嚴重缺糧,最終使得平壤城之戰失敗告終以及碧蹄館之戰的開城退兵,戰線拉長使得明軍傷亡慘重

作為經略的宋應昌在戰前準備工作做的相當細緻,但是朝鮮沒有認真貫徹。宋應昌向朝鮮國王提出五點要求:希望國王可以如實告知糧草實數,安排車馬去運輸將士和戰馬的糧草,選拔軍民和熟識道路者作為嚮導,讓明朝將士知道朝鮮的將帥姓名。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宋應昌指出:“以上五事,俱吃緊軍務,據實速報,毋得虛謾,遷延誤事貽悔。”如果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可以妥善處理,那麼明軍入朝作戰就會順利,但是朝鮮並沒有認真完成宋應昌所提的要求,為了明軍能儘快入朝作戰也並沒有告知實情。

宋應昌瞭解到朝鮮的運糧能力太弱,於是提出解決運糧的辦法。首先讓李如松配合張三畏。其次,搬運糧草方面指出分段搬運和各負其責的原則,百姓和朝鮮士兵都要負責。平壤大捷之後宋應昌依然讓張三畏採用這種搬運方法。

隨著明軍往南推進,糧餉問題也是越來越嚴重,柳成龍啟稟國王:“大軍在途,而前頭糧餉,逾遠逾窘,百爾思之,接濟無策。”由於朝鮮只能提供一點餘糧,所以明軍的糧草來源主要還在於自己供給。通過分段搬運的方法將義州的儲糧運到前線是當前能解決明軍糧餉不足的唯一方法。

糧餉無法及時運到明軍前線,明朝將士一直處在飢餓狀態,直接影響到了明軍的戰鬥力。八個多月內,四萬多的明朝將士總共用了十多萬石糧食,錢世楨在《徵東實紀》中寫下親身經歷:“今日之戰,賊眾吾寡,糧又竭,一有差跌,全軍齏粉矣!”

在朝鮮又無法使用白銀,明軍的軍需也無法得到補充。將士們捱餓上戰場,沒有糧食只能殺馬充飢,馬兒沒有草糧只能四處割野草。這種情況下又怎能衝鋒陷陣,上陣殺敵!

明軍們戰鬥激烈又生活艱苦,《直陳東征艱苦並請罷官疏》中說到:“語言不通,銀錢不用,並無屠豬沽酒之肆,兼以倭奴焚掠,廬舍一空,軍士無論羹菜,不能沾唇,即鹽醬絕無入口,言之深可泣。”

糧餉供應及時與否,直接關係到前線明軍戰鬥力強弱。糧餉不足給明軍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造成深深地打擊。

在戰局的走向上,第一次平壤城之戰中朝鮮無法提供以及運輸足夠的糧草供明軍前線是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為何出現糧餉短缺,又如何影響戰爭走向?

之後的碧蹄館之戰中,碧蹄館的地勢本就險峻,陰雨連綿,不利於士兵行動,加上糧餉供應問題越來越嚴重,將士們一直捱餓,李如松不再積極主戰,先退開城,後又退往平壤,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抗倭援朝戰爭。

參考文獻:

《宣祖實錄》、《徵東實紀》、《經略復國要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