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高元钧

据说武训兴学时曾以快板到处演说,后人把梨花大鼓的串钢腔和京剧里的数板加进去,渐渐形成快书形式,主要表演山东好汉武二郎的故事,江湖春典称为“唱武老二的”。经高元钧不断改革完善,在50年代定名为“山东快书”,手打铁片,有韵有调,有身段有表情,语句通俗清晰,当年很受欢迎。

高元钧出身贫苦,小时只念过《百家姓》,七岁随双目失明的四哥背井离乡,卖唱糊口。十一岁时他与四哥到南京,在下关码头卖唱。此时唱“武老二”的老艺人戚永利也在南京作艺,高元钧爱上了“武老二”,央求四哥挤钱买礼品登门拜师,得到戚老先生的真传。

戚永利告诉高元钧,唱“武老二”的艺人低人一等,叫人瞧不起,因为书中有很多低级下流的荤口,也不许女客听,问他还学不学?高元钧坚持要学。三年后出师,靠着一块竹板跑江湖,说唱的几乎全是些窝囊话,也说武松打抱不平的故事,混口吃的。

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高元钧

到济南撂地说唱,别的艺人讥笑他,说他那些脏玩艺,没资格吃白面馒头。这话触到高元钧的痛处,他决心把猥琐三俗的东西去掉,添上新内容。开头怕不受听众欢迎,可结果相反,人们加倍喜欢他的表演,每逢他登场,全场鸦雀无声,邪叫乱喊的情形大为减少。他天天琢磨、研究,听众也不断给他提建议,有人还帮他增删词句。

只要有戏曲、曲艺名家演出,高元钧宁肯少吃一顿饭也不放过观摩学习的机会,只为借鉴人家的表演。他改穿长衫,把声音过高以至压过嗓音的竹板换成梨花铁片,至于快书的优点——通俗的词句,生动的表情,深刻的描写,奔放的感情——都被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他讲武松大闹孙二娘的黑店,一面用各种声调叙述店小二们慌张忙乱,一面描写武松和孙二娘如何交手,整个黑店噪杂成一团,听众也好像卷入漩涡。他的表演,被称为“铁片快书”“滑稽快书”。

高元钧也会说相声,拜常连安为师。1948年,白云鹏、刘宝瑞、高元钧、苏文茂、河南坠子名家曹元珠等赴香港、南京、上海等地演出,成为把北方曲艺介绍给江南港澳观众的先行者之一。

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高元钧(右)

刘宝瑞、高元钧合作,刘宝瑞逗,高元钧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像《八扇屏》《绕口令》等捧哏占比重大的子母哏段子,高元钧也能得心应手。加上他得天独厚的喜剧形象和潇洒自如的台风,这一档相声很快打响了。

高元钧有意放弃快书,专攻相声。刘宝瑞说:“你这快书不能丢,这是你的本行,咱俩说相声在南边转还行,到北京、天津你这口音就吃亏了,非得说北京话不可。说相声不到京津两地挂号,得不到那儿的观众认可,不成。依我说,你还得在快书上多下工夫,准能成……”从此,高元钧对快书的研究更加专心。

50年代,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帮高元钧改编了《小二黑结婚》等唱词,这时候民间艺术逐渐被重视,他的快书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他又表演了《桥》《七七》《劝购公债》等新段子,被邀去电台广播,《鲁达除霸》《武松赶会》等段子灌了唱片。上海大同影片公司拍摄《哑妻》,高元钧客串演出。

这时高元钧先后到上海曹家渡等工厂区为工人表演,他提出“回到劳苦大众中去”。有人反对,说他才成名不久,露天演唱会失身份。高元钧说:“我就是露天演唱出身的,上戏院没啥了不得,拉场子说唱也不下贱。”不久后他又去了南京,到六合县卸甲甸永利铔厂参观、表演。

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高元钧

1950年,高元钧从南京被常宝堃约来天津,在小梨园杂耍场演出。初定首演为6月1日,常宝堃从5月中旬就在自己的演出中做介绍。首场演出时,常宝堃亲自为高元钧报幕。高元钧先演一个小段《柿子筐》,接唱正段《鲁达除霸》。演毕全场掌声不断。此后,电台、留声机里不断响着清脆的梨花片声。天津市第一届文代大会,高元钧是被邀请的代表之一。

高元钧曾两次赴朝慰问。1951年,赴朝慰问团出国前在天津审查节目,廖承志评价高元钧:“高元钧一个人表演,可以抵得上一台戏,他像个千面人,一个人在台上不用化妆,也不需要布景,同时表演几个人,个个都性格鲜明,演龙是龙,演虎是虎。”

在朝鲜战地,高元钧表演时幽默滑稽,逗得战士们笑声不断,夜晚战士们集合在山坡上,点燃汽灯,高元钧就英姿勃发地演唱起来。突然山顶上传来两响枪声,是防空哨通知美机来临的信号。这时必须熄灭汽灯。敌机飞走后,高元钧又精神抖擞地接着表演。

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姜昆 李文华和高元钧

在一个小村子里,高元钧见到了常宝堃。宝堃跟他拉手,还抱了他一下,说:“前方见!”之后两人各自上车,分道扬镳。高元钧到了距离前线很近的一个洞子里,有人告诉他常宝堃牺牲了,他差点儿昏过去,那一晚吃不下睡不着,脑子里一个劲儿转悠着宝堃的影子。

高元钧为人谦虚,特别有义气,对求艺的人不记水平高低,年龄大小,都以诚相待。他培养了200多名有一定成就的山东快书演员和作者,使山东快书迅速推向全国。毛主席看过马季逗、高元钧捧的《黄鹤楼》。1955年8月,曲艺演员有了工资级别,全国数以万计曲艺演员,只有侯宝林与高元钧两个人定为文艺一级,是曲艺界之最。

1979年春天,全国文学艺术界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时,曲艺界为全体代表奉献了一台群星荟萃的晚会,大江南北各曲种名家联袂,倒三是高元钧的山东快书,倒二是小彩舞的京韵大鼓,马三立与王凤山的《今晚十点钟开始》压场,电视向全国直播。1993 年3月3日,高元钧在北京去世,享年77岁。(文:何玉新)

50年代曲艺界只有两个文艺一级职称,一是侯宝林,二是高元钧

高元钧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