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很可能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鬥”!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涅槃後,佛弟子們為明確正法,防止佛陀遺教散佚,舉行了佛經的第一次結集。佛教通常認為,這次結集是由佛陀的著名弟子摩訶迦葉主持完成的,參與結集的共有五百阿羅漢,故又稱五百結集。

通過這次結集,首次將佛陀所說的教法匯誦出來,並按一定方式加以編排整理,從而初步建立了佛教的經典體系,成為佛教思想發展的根本源泉。

按照佛教史料的一般說法,第一次結集進行得很順利,沒有發生太大分歧。然而,不少佛教史研究者卻認為,這次結集背後其實暗含了一場佛教教團內部的權力之爭,爭鬥的雙方正是佛陀的兩大弟子——迦葉和阿難!

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很可能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鬥”!


迦葉生於婆羅門富豪之家,卻天生不樂世欲,嚮往方外生活。在其父母雙亡之後,即出家修道。先是在婆羅門教中修行達十多年,後皈依佛教;以修頭陀苦行聞名於世,在佛弟子中被尊為“頭陀第一”。他年長於佛陀,德行深厚,佛在世時便對他推重有加,曾分半座予他,可見迦葉在教團中的地位。

而阿難則是與佛陀私人關係最密切的弟子,這不僅因為他是佛陀的堂弟,更由於他長年追隨佛陀,尤其在佛陀晚年,他一直侍奉在側,照料其生活起居,直至佛陀入滅。在佛弟子中,阿難被譽為“多聞第一”,他聰慧勤勉,品行優異,深受佛陀的器重。迦葉和阿難都是佛陀晚年明確指定的傳法之人,可謂左膀右臂,這也是我們今天在寺廟裡,常常會看到釋迦牟尼佛像左有迦葉、右有阿難的原因。佛典中儘管記載了兩人有過一些紛爭,但也記載了他們之間的友誼,而且最後迦葉也將大法傳給了阿難。那為什麼不少佛教史家會認為,兩人之間曾爆發過激烈的爭鬥和衝突呢?

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很可能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鬥”!


這主要是因為,根據佛教史料記載,由迦葉主持的第一次結集,起初竟把阿難排斥在外,不讓他與會。本來,阿難侍奉佛陀幾十年,所聞教法之多無人能出其右,他是理所當然應該來參加結集的。但迦葉卻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嚴厲指責阿難尚未離欲,不是阿羅漢,並歷數其危害佛教的種種罪行;儘管阿難竭力為自己辯解,仍無濟於事,被開除出了結集大會。那麼,阿難後來怎麼又參加了結集呢?按有關佛典的說法,當天夜裡,阿難調整身心苦修禪定,又得彼祇支子比丘解說指點,終於在一夜之間證得神通,成就了阿羅漢果,從而取得了參與結集的資格。阿難重返大會後,迦葉向他解釋,說之前之所以為難他,是受佛陀生前囑託,以幫助他儘快成道。也就是說,這是出自佛意的權益教化之機,而非真正的爭執。於是,大會的氣氛由緊張又變得平和融洽,迦葉與阿難恢復了友誼,遂在迦葉的主持下,由阿難誦出經藏,阿那律誦出律藏,第一次結集順利完成。

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很可能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鬥”!


然而,這種說法卻被不少佛教史家認為太過牽強。在他們看來,這場爭執的背後,其實反映了早期佛教教團的內部鬥爭。由於佛陀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涅槃後,教團以誰為首,就成了懸而未決、又亟需解決的問題。阿難長期陪侍在佛陀左右,處理很多事務,直到佛陀去世,也是他主持操辦的後事。不管他是否有意,至少在旁人看來,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然是教團的最高首領;但在迦葉等年長資深的比丘看來,以阿難當時的個人聲望和能力,顯然還不足以當此大任。迦葉一開始找種種藉口阻止阿難參會,其指責阿難的“罪狀”,如請佛同意女性出家、以腳踐踏佛衣、沒給佛打水喝等等,今天看來頗有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奇怪的是,從佛典記載來看,阿難合乎情理的辯解卻未獲得與會比丘們的支持,四座之中竟無一人起來為之辯護!無奈之下,阿難只得暫時退出了結集。

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很可能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鬥”!


當然,迦葉反對阿難而自己謀求領導地位,也並非出於一己之私;而是認為阿難還年輕,修行功夫不夠,尚在學地,不堪大任。佛經中就記載了好幾次迦葉以長者的身份訓斥阿難,就像父親管教兒子一般。等到紛爭結束,阿難的地位和影響力已被極大削弱,他又被重新允許進入五百羅漢之列,參與第一次結集。畢竟,沒有阿難參與的佛經結集,是不可想象的。

對此,有佛教史家指出,第一次結集以及迦葉與阿難之爭,對佛陀涅槃後教團內部的統一是有重大貢獻的,當然,這種統一是以阿難向迦葉屈服為代價的。通過此次鬥爭,消解了迦葉、阿難兩派對立的矛盾,避免了教團的分裂,並使佛教教團在“依法不依人”的基礎上達成了統一。不過,由於沒有了權威,人們對法的理解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就為百餘年後佛教的大分裂埋下了種子。

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很可能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鬥”!


還有學者指出,迦葉與阿難紛爭的背後,還有路線鬥爭的問題。以迦葉為首的苦行派,注重嚴格戒律,禁慾禪行,他們認為“律”重於“法”,主律授戒的“律師”的地位高於講經說法的“法師”;而以阿難為代表的學院派,注重探究人生“真實”,把握真諦。這種“律”與“法”的分歧,也成為後來佛教發展中互相制約的兩種傾向,出現了苦行修持派與學院求真派的分野。迦葉強調戒律對於佛教及教團的重要性,維繫了佛教嚴於律己、重視踐行的傳統;而阿難則提倡誦經傳法、多聞說法,從而有利於佛教向大眾普及,包括推動佛教的門戶向女性開放,阿難為佛教的發展,是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也許迦葉個人並不太和阿難合得來,但最終,他還是把大法傳給了阿難!佛法後來的弘傳,是與他們最初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