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1888年,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此片不到三秒鐘,每秒10-12幀,卻標誌了一大藝術的誕生。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此後,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片段也於1905年誕生於北京。

從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到如今,已經走過一百多年曆史,好片不計其數,很多影片都有二刷甚至多刷的價值。

但是,今天我推薦的,是一部特別的國產小眾文藝電影:

《Hello,樹先生》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1.

這是一部上映於2011年的片子,已經有許多人寫過影評。但是我不期望這篇推薦文章以通常的影評形式出場,因為這部影片所展現的意義對於我本人來說,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

或許,我要講的東西,導演本身也沒有“想那麼多”。但是這就是電影——乃至所有藝術的魅力所在。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這部影片簡單概述,就是主人公樹(王寶強飾演),小時候目睹他樂觀新潮的哥哥被父親親手勒死,從此在他心裡投射了極深刻的陰影,導致在樹成年後,依舊時常會“看”到父親和哥哥。由於這個原因,他不慎受了工傷,被廠長辭退,成了無業遊民。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村長的小舅子開礦要對他家進行拆遷,他無力也沒有勇氣去反抗這村霸一樣的存在。他在村頭遊蕩,跟所有人稱兄道弟,每個人都誇張的叫他樹哥,給他遞煙,請他喝酒,他維持著表面的、連他自己都相信了的尊嚴,以至於他想要“擺平”朋友和流氓二豬的矛盾,說出了“給哥個面子”這句話,儘管聽起來是那麼卑微,那麼沒有底氣。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真有事了,螻蟻一般的樹,誰會給他面子?朋友的婚禮上,樹終於鼓起勇氣跟二豬提“不打招呼就佔地”的事,這件明明是樹佔理的事,最後卻被二豬逼得下跪。

人的臉面尊嚴啊,它重要嗎?它不重要嗎?

樹最後走向了瘋癲,儘管小梅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但是終究沒有能夠改變樹的命運。懦弱的他,在生活的壓迫中,終究還是走不出童年時的陰影。直到結婚前被弟弟打了一頓,他腦海中最後一根弦終於掙斷了,從此分不清虛幻和真實。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你看,一部內涵再深刻的電影,你把它的脈絡抽出來,其實並不如何複雜。

那麼,如果故事脈絡不復雜,為什麼當我們面對某些電影的時候,總感覺思緒萬千,萬般滋味呢?

2.

這部影片註定是小眾的,它對觀眾的篩選實在是太嚴苛了。

是的,我很少用這樣的語句去評價一部電影。

電影作為通俗藝術,本來應該是儘可能去迎合大多數觀眾的。但是《hello,樹先生》這部電影,如果觀眾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確乎很難理解樹先生身上的矛盾。

導演有意為樹的形象尋找一個合理的解,因為就大多數觀眾來說,樹的形象真的不常見。於是導演給樹安排了童年陰影,安排了日後貧困的生活,讓生活一步步把樹逼到了絕境。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然而在看電影的途中,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出我長大的農村的一個人:阿偉。

從某種角度看,阿偉跟電影中的樹一模一樣。同樣的遊手好閒,同樣的大齡未婚,同樣失去了父親,同樣被村裡人當成取笑的對象。

唯一不同的是,樹要尊嚴,所以無論表面上看樹是如何在笑,但樹的內心是痛苦的。

而阿偉不要尊嚴,或者說,阿偉並不知道尊嚴為何物。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我已經到了而立之年,阿偉比我要大上幾歲。我一度懷疑過阿偉是不是神經有點問題,但是周圍的人都說,阿偉不傻,就是懶而已。

只是懶而已。

阿偉靠他年邁的、骨瘦如柴的母親供養,他每天從上寨到下寨來回遊蕩,不偷不搶,不修邊幅。十-五年前經常有施工隊去我們老家修路修橋,他就整天跟在老闆的後面到處“視察”,久而久之,那些外地來的老闆都跟他熟悉了起來,給他煙抽。山路蜿蜒,有時候還隔著幾公里地,他只要遠遠的看見山道上有車經過,都能一眼分辨出是不是老闆的車。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我們那邊的人都善良,阿偉的母親已經六十多歲,身體也不好,有些人看不過去,幹活的時候就想要帶著阿偉一起,給他一點工錢。然而阿偉幹不了幾天就嫌累,又回到遊手好閒的樣子。

周圍的很多人並不掩飾其鄙夷,當著阿偉的面也會數落阿偉的不是,說他懶得不像樣。每到這時候,阿偉就咧著鬍子拉渣的嘴笑,也不知道他是不在乎不往心裡去,還是根本沒有這個意識。

3.

此前有個詞非常火:佛系。

什麼是佛系?就是說對那些本能夠刺痛我們的東西,我們選擇了以平常心對待,就是佛系。

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總覺得未來有無限可能,我們都是鮮衣怒馬的熱血青年,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是被社會一頓毒打後,我們回望曾經的青蔥歲月,卻總在心靈的裂痕處生出一絲蒼涼,感慨“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我開始明白想要跳出現有階層,農民出身的我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和艱辛。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會生出一種絕望感:再怎麼努力,也是看天吃飯。

身邊的諸多靠自己奮鬥的北漂朋友,無論工資高低,無一不感到刻骨的焦慮。最後大家都彷彿自我安慰似的唸叨:要佛系。

因為每個人心頭都不自覺會浮現出一個疑惑:付出那麼多那麼大的代價去追逐的,到頭來會值得嗎?

前些天項目失敗,深夜難眠,我突然就想起了這部多年前看過的電影。那時已經凌晨2點多,我網上又找來看了一遍。

看完後,我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外面城市的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射進來,靜謐的彷彿時光都靜止了一般。隨後,我在朋友圈發了一行字:

你好啊,樹哥。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4.

但電影終歸是電影,生活終歸是生活。

最近新的項目又開始上,而我也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這個城市,我沒有資本像樹那樣去遊蕩。因為不工作的話,房東就會收走房子,冬天我只能躺在交不上暖氣的冰窟,娶不上媳婦——可能要飯都不得其法而要不上來。

生活在城裡的人越來越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產生過樹那樣的關於人生“真實與虛幻”的疑惑,但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更像要尊嚴、懂得爭取和反抗的樹,而不是不要尊嚴的阿偉。

而把我們與樹區別開的,正是那些關於人生的夢想還在我們心裡活著,生活並未殺死它們。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麼電影能夠讓我們回味無窮,久久不能忘懷?

是我們所見的,那些能夠直擊我們靈魂深處、說不清道不明卻又割不斷的人性。

在電影評價中,那些能夠把“人”講的很清楚的電影,往往都能夠成為萬古流芳的傳世經典。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越來越多的樹先生,你的夢想被生活殺死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