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小时候,父母日常多忙于生计,对我的管束并不严。对于我的成长,他们虽然也怀抱着期待,却因为条件有限,只能管好我的吃住用度,其它方面并没有过多的参与。比如,跟风给我买了个小乐器,至于怎么使用,完全靠我自己瞎琢磨。

但对于小小年纪的我,这个小乐器(电子琴)让我第一次产生了恐惧。随便按一个琴键都能弹出好听的音符,但是我却不能因此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即使再怎么努力。

这种无助感,在刚怀上小萌的时候,又重新涌上心头,曾一度让我感觉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认知,让自己有能力养好这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总是格外的珍重,这促使我开始寻求帮助。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所以,我开始了读书,从最初的《崔玉涛-宝贝健康公开课》、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开始,学习怎样照顾一个小baby日常起居,学习怎样守护那颗小小的幼嫩的心灵。

当读到李雪的那句“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时,我才醒觉,或许教育孩子的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疗愈的过程。

从最开始的育儿实操技巧,追逐到各家的育儿心理,再到弗洛伊德、阿德勒的心理学,鲁道夫的儿童心理学,育儿范畴的阅读,已经扩展到大概20来本。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一、宝藏级绘本:幼儿心理安抚绘本

在推荐育儿心理书籍前,我想先说说新近发现的两本宝藏级别的儿童绘本——《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爸爸,我害怕了怎么办?》。因为方便区别,小萌会直接说《妈妈书》和《爸爸书》。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接触这套书是因为朋友在圈里,给孩子做阅读打卡看到的,做了简单的了解我就立马收入囊中了。

在还没有上王雪老师的心理课时,我只是如平常一样,从绘画风格、故事情节和共读效果,来解读这套绘本;上完课之后,我才惊觉这套书策划者的用心之处

如我先前写的 说到,人最原始的情感就是爱和恐惧。恰好这两本就是从这两种情感出发,引导孩子知道爱,认识恐惧。父母与孩子共读的时候,双方都能得到心理的抚慰。

  • 《妈妈书》,可以由妈妈领读,通过身份的代入,孩子会知道,不管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不管是自己看得见或者看不见,不管妈妈是否有说出口,不管自己跟爸爸或妈妈在一起,不管……妈妈都会一如既往爱着他。

    在翻动书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孩子说了32句“我爱你”。

  • 《爸爸书》,内容特别有深意,让作为大人的我都有点难以完全领会。这是一个关于“害怕”也就是恐惧的故事,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离开父母,当他遇到困难了,害怕了怎么办呢?
    “爸爸”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尝试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即使起风了就会有停下来的时候,即使海浪溅湿了身也只是水,即使天黑了也是快天亮了,困难总会过去。
    那如果困难过不去呢?“爸爸”说那你就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星星。
    莫名的感动!



二、延伸阅读书单:情绪、安全感

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就是让他知道如何表达爱和克服恐惧。从心理安抚角度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下面除了给大家推荐书单,还会把推荐精读的章节挑选出来,让大家能有所针对地进行阅读。

  • H·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
    针对我们讨论的选题,推荐精读两章内容:第五章情绪发展第七章从他人帮助到自我帮助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之前也有推荐过,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较系统分析,结合了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两套理论,观点相对中肯、客观。

书是大部头,所以我会针对有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对于跳读过的章节,在每章最后会有一个小结,可以着重读读,不会影响后续内容的连贯。

  • 林文采《心理营养》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这本书已经推荐过多次,小萌刚好是幼儿园阶段,所以这本书翻得也比较多,遇到问题就是字典一样,多数情况检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有较大篇幅讨论如何建立“安全感”,推荐精读内容下篇:安全感情绪管理

- 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推荐精读: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这本也是大部头的书,心理学范畴,读完后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此之前心里面朦朦胧胧的小情绪,阿德勒会给你更科学的回答,当你读完《自卑与超越》,再去阅读育儿心理方面的书籍或绘本,也就更能理解作者的策划用意了。



读书,让我更有底气养育好孩子,继而疗愈自己


尽管不像幼儿教育的专业人士那样,说出来的理论一套一套的。但是,正因为是自己的需求,所以在求知和实践的路上,才会更为谨慎。

读书,将是帮助我持续觉知、完善、疗愈自己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