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啥?认字?那就亏大啦!

家长们开始亲子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

回忆了一下,我与孩子的第一次亲子阅读开始于侄子。那时我还是未婚青年,侄子一岁多。午休时间侄子常常需要有人陪在身边讲一会儿故事。我的目的是“哄睡”。

记得家里有一本儿童刊物,图多字少,我拿着它给侄子讲。有许多语言都是我“现挂”的,没想到的是侄子很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词——一溜烟儿。每次讲这个故事,这个词一定要“准点准时”出场。有一次,爷爷给他讲故事,爷爷不知道,没有说“一溜烟儿”。侄子立刻纠正,不对,应该是“一溜烟儿”如何如何。

侄子三岁多时,我买了第一套绘本故事书——为的是教育。记得有一个冬日夜晚,侄子在我家,要和姑父一个被窝,嫌弃我的被子碰到皮肤时感觉太冰冷。我们就各自躺在被窝里,我读其中一本故事——学会分享。确实很有效果,侄子听完故事,光溜溜地从姑父的热被窝里钻出来,又钻进了我的凉被窝。他说:“姑姑,我要给你暖被窝!”他被故事感动了。

侄子三年级时,偶尔周末来我家,虽然已经可以自由地阅读了,但他仍然喜欢找书来让我读给他听。那个时候,我已经没有什么确切的目的了,侄子愿意和我亲近,我也乐得给他读。

侄子五六年级再来时,已经不再要我讲故事了,我主动找他读都抓不到机会。网络、游戏、玩具、电视,太多的事情可以吸引他了。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啥?认字?那就亏大啦!

侄子初二的暑假在我这里度过,十四岁已经长成高我一头的大小伙儿了,正是青春叛逆期,能量强到我无法“镇压”的地步。他完全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与我鲜有共同语言,和朋友却有说不完的趣事。如何进入他的世界让我颇伤脑筋。恰好学校布置的作业里有读书这一项,又恰好书单里有我喜欢的书。我便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说:“嘿,能和姑姑一起读《亲爱的安德烈》吗?姑姑太爱这位作家,也太爱这本书了,只是苦于找不到一位与我分享的听众。”我怕侄子反感,又赶紧补充道:“你可以做你的事,只假装听我读就好了。”

侄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连看都无暇看我一眼,那么无所谓地掀了掀嘴唇,挤了三个字,“随便吧。”

我便乐不可支地读了,侄子有没有听我不知道,也无从控制。只有一次,当我读到:“我们在一片野花像发了疯的狂长的草原边停下来,想照相;被人喝住:不能照,先交钱!我恨不得把那人拖过来踹他几脚。可是——能怪他吗?”侄子鼻子里哼出了声儿,我已经心花怒放了。

回到文首的问题:您开始亲子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认字?阅读习惯培养?表达能力训练?品德教育?甚至为写作打基础?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啥?认字?那就亏大啦!

这些都没有错,但它们都不是最要紧的目的啊,它们是在亲子阅读过程中会自然呈现的结果,根本不需要刻意作为追求的目标。

亲子阅读,有人说它是一个偏正短语,“亲子”是中心词,那么“阅读”就不是重要的了,可以用其他任何活动替换。可我觉得,“亲子阅读”是一个并列短语,“亲子”和“阅读”一样重要。没有“亲子”,“阅读”就是普通的、清冷的;没有“阅读”,“亲子”便少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沟通方式。

亲子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几乎被我们完完全全地忽略的目的是以一种宁静的、思考的、互动的、交流的方式来建立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

那么,我们对亲情关系的需要是多长时间呢?换句话说,亲子阅读要持续到孩子多大呢?学龄前?三年级前?或者识字之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读去了?

亲子阅读的目的是啥?认字?那就亏大啦!

龙应台先生的《目送》里这样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子女与我们的关系是指向分离的,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孩子终将离开我们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常以孩子会认字了、需要认字了,我太忙了、太累了,等等的借口早早地将阅读交给了孩子。而认字之类的在长长的人生路上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亲情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越是长大,我们越是需要将孩子与我们的关系拉近;孩子越是长大,我们越是需要用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孩子保持沟通。

这种沟通并不是以我们的意志所左右的,也不是小时候建立了,长大就不需要了。一条路,不经常走便会荒芜;两颗心,不交流便会生疏。当孩子长大,我们再想要走进他们的世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亲子阅读要持续到几岁啊?趁孩子还没对你说:“你怎么这么唠叨啊,太烦了!”抓紧时间读吧,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