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變王者——一篇“渣”文如何獲得深圳市徵文比賽一等獎?

前不久,一位女孩參加今年深圳市中學生徵文比賽,題目是《我為祖國點贊》。她的初稿內容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裡,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從古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從木牛流馬到和諧號高鐵,從大禹治水到政府扶貧……文章簡直是中華古今成就展的解說詞。

我直接告訴她,這文章最多就是個參與獎。她很不解地說,文章不歌頌成就寫什麼?我對她說,同樣介紹祖國的成就,一種方式是一個人在那裡喋喋不休話古論今,另一種是通過一件件具體可感的生活小事來讓人自己去感受體會——你覺得哪個好?她想了想說,當然是後者好,前者太空了,後者就真實多了。

這就對了。我幫她更換了一個寫作思路,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構思文章。譬如說,寫高鐵,你完全可以設置一個情境,寫一家人春運乘坐高鐵出行,和若干年前擠綠皮火車的遭遇做對比,祖國高鐵發展的巨大成就就盡在不言中了。

按我的思路,她重寫後投稿,榮獲了市徵文比賽一等獎。

青銅變王者——一篇“渣”文如何獲得深圳市徵文比賽一等獎?

有一部電影叫《刮痧》,說的是一個華人家庭在美國的故事。五歲的孩子感冒發燒,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孩子治病。第二天孩子背部因刮痧而充血的淤痕被老師發現,就成了一家人虐待孩子的證據。孩子被老師和記者保護起來。記者向法庭控訴華人一家虐待孩子,並要求取消一家人對孩子的監護權。法庭上爭辯激烈,兩種文化的碰撞電光石火。影片用這個小小的生活事件詮釋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引發人們深深的思考。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了一個深刻的“大”主題。

以小見大,是最常見的藝術創作手法。

翻開文學史,文人黑客把這種手法運用得嫻熟自如,淋漓盡致。

一片小小的葉子究竟包含多少情懷?多少愁緒?多少哲思?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憑一細葉,懂得春天。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數落葉,話我悲涼。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飄逸紅葉,千古哲理。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蟬鳴黃葉,託古諷今。

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片葉子,穿越時空,縱貫古今,可以傾訴個人情懷,可以抒寫時代興衰,全是“以小見大”之筆法,盡顯“借斑窺豹”之風流。

青銅變王者——一篇“渣”文如何獲得深圳市徵文比賽一等獎?

何謂“以小見大”?

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小”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細節、一個小人物、一件小物品、一隻小動物、一棵小植物。“大”是指一種發人深省的深刻感悟,或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崇高品性,或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一種時代精神。

巴爾扎克曾說過,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不只是文學寫作,考場作文也將“以小見大”當成馳騁考場、殺敵制勝的必殺技。考場作文從小事、細節、小物件、小人物著筆,往往能“驚人地”揭示出深刻而又鮮明的主題。

青銅變王者——一篇“渣”文如何獲得深圳市徵文比賽一等獎?

請看作文《一雙腳的修養》片斷是如何運用“以小見大”寫法的。

正是在一個雪天,我走進閱覽室時發現了異樣。屋子裡多了一個擦地的女工。她看我進來,竟緊張地盯著我,手執拖布,如臨大敵。我故作視而不見,可感覺告訴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後。我猛回頭,把她嚇了一跳,自己也嚇了一跳。我吃驚於自己留下的那行腳印,在淡黃色的地板上,顯得如此扎眼。而那個擦地女工,正在奮力擦抹。

每個進來的人都在犯著同我一樣的毛病,渾然不覺自己的雙腳正惡作劇式地在剛剛被擦乾淨的地板上塗鴉。於是,那個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進進出出的人後面,擦了再擦。不斷地踩踏與不斷地擦抹,像一場破壞與復原的拉鋸戰,在閱覽室裡上演著,讓人心驚。漸漸地,那個疲於擦地的女工,已是額頭見汗。

不知過了多久,人才漸漸坐定,女工也有機會喘口氣、歇一歇了。這時,那扇門又被悄悄推開了,一個男人伸頭朝裡面看來看去,但又把頭縮了回去。不一會兒,兩扇門都被推開了。還是剛才那個男人,這次,他是肩扛一桶純淨水進來的,腳下發出一陣 “沙沙”的響聲,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從上往下打量他,老舊的棉帽子、軍綠大衣……最後我看到了他的雙腳,每隻腳上竟然都套著一個塑料袋。他一走動,塑料袋就發出“沙沙”的響聲。因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過的地方沒有一點汙跡,還是那樣乾乾淨淨的。我注意到女工表情複雜地盯著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離開閱覽室。而當她再次轉過頭來,眼裡竟有淚光閃現。

這個片斷中體現出的“小”有兩種:一是選材之微。選取了閱覽室弄髒地板和送水工套塑料袋進出的小事。二是描寫之細。抓住送水工腳套塑料袋的細節。這兩處“小”,卻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普通人令人尊敬的修養,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善良、溫暖氣息,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這是個“大”主題。

如何在考場作文中運用“以小見大”的寫法?

其一、選材時“以小見大”。選材中避開那些大事件、大成就、大人物、大道理,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做為材料源泉。有個省中考作文題目為“我為——點贊”,不少同學擬題為“為祖國點贊”、“為長江點贊”、“為扶貧政策點贊”等,看似有話可說,實則大而無邊,泛泛而談,很快筆下捉襟見肘,無話可說了。而有的同學擬題為“為某同學點贊”、“為快遞員點贊”、“為雨後的蝸牛點贊”、“為門前一株梅點贊”等,就是從熟悉可感的人或物入手,很快就進入最佳寫作狀態。

其二、描寫時“以小見大”。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背影》,朱自清先生選擇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做為描寫的著力點和情感的突破口,運用慢鏡頭似的動作描寫,把父親買橘子時的肢體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細節描寫具有最強的情感穿透力,讀者讀時無不動容,此處無聲勝有聲,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其三、確定文章線索時“以小見大”。考場作文若想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最好有一條明顯的線索。最常見的就是以某物為線索。譬如考場作文《窗外》,以窗外一棵向日葵為線索,寫了它幼小時的稚嫩柔弱,風雨中的堅忍頑強,果實累累時的謙遜樸實,表現了作者所仰慕的生活情懷。以一個平常普通的物為線索,表現文章的主旨,這也是一種“以小見大”。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細微處見精神。“以小見大”真正是考場作文上乘技法,用了都說好,可以放心用!

青銅變王者——一篇“渣”文如何獲得深圳市徵文比賽一等獎?


�������+�Y�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