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幼年讀書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葉嘉瑩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


《論語》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本經書,使我逐漸體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順而堅韌的美德。這種體悟對我一生的處世為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年齡愈大,對書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體悟。


小時候,我跟父親學習,當時叫認字號。我的父親字寫得很好,他用毛筆在一寸見方的黃表紙上把字寫出來,如果有一個字可以讀多音的破音字,父親就用紅色的硃筆按平上去入四聲,分別在這個字的上下左右畫上一個個小紅圈。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例如:如果“數”字作為名詞“數目”的意思來用時,應該讀成去聲,像“樹”字的聲音,就在字的右上角畫一個小紅圈;如果作為動詞“計算”的意思來用時,應該讀成上聲,像“蜀”字的聲音,就在字的左上角也畫一個小紅圈;另外這個字還可以作為副詞“屢次”的意思來用,應該讀成入聲,像“朔”字的聲音,就在字的右下角也畫一個小紅圈;這個字還可以作為形容詞“繁密”的意思來用,應該讀成另一個入聲,像“促”字的聲音,就在字的右下角再多畫上一個小紅圈。因為“促”這個音的讀法與用法都不大常見,這時父親就會把這種讀法的出處也告訴我,說這是出於《孟子·梁惠王》篇,有“數罟不入洿池”的句子,“罟”是捕魚的網,“數罟不入洿池”是說不要把眼孔細密的網放到深水的池中去捕魚,以求保全幼魚的繁殖,也就是勸梁惠王要行仁政的意思。


當時我對這些深義雖然不大理解,但父親教我認字號時那黃紙黑字朱圈的形象,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古人說“讀書當從識字始”,父親教我認字號時的嚴格教導,對我以後的學習,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在我開始學英語時,父親又把這種破音字的多音讀法,與英語做過一番比較。父親告訴我中國字的多音讀法,與英文動詞可以加-ing或-ed作為動名詞或形容詞來使用的情況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英文是拼音字,所以當一個字的詞性有了變化時,就通過詞尾的字母變化來表示,例如:learn這個詞就是通過詞尾的變化learning/learned來表示它不同的詞性,而中國字是獨體單音,所以當詞性變化時就只能在讀音方面有所變化。因此如果把中國字的聲音讀錯,就如同把英文字拼錯一樣,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錯誤。父親的教訓使我一生受益匪淺。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另外,在我的啟蒙教育中,另一件使我記憶深刻的事,就是我所臨摹的一本小楷的字帖,寫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所敘述的故事極為感人,詩歌的聲調又極為和諧委婉,因此我臨摹了不久就已經熟讀成誦,由此也就引起了我讀詩的興趣。


父親雖然嚴格教我識字,卻並沒有把我送到小學去讀書。因為我的父母有一種想法,他們都以為兒童幼年時記憶力好,應該多讀些有久遠價值和意義的古典詩書,而不必浪費時間去小學裡學一些什麼“大狗叫小狗跳”之類淺薄無聊的語文。於是就為我和大弟嘉謀,請了一位家庭教師,這位教師就是我的姨母。所以說姨母就是我和弟弟的啟蒙教師。第一天開始上課,我家還舉行了拜師儀式。而且不只是拜老師,還設了一個木頭牌位,上面寫著“至聖先師孔子之位”。我跟弟弟都給孔子的牌位磕了頭,所以我常常說我是給孔子磕過頭的。目前看來,這些可能已被認為是一些封建的禮節,但我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這些禮節在我當時幼小的心靈中,確實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感。人不能無所畏懼,什麼都可以做,想怎樣就怎樣。孔子說: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中國的傳統,人是應該有所敬畏的。


我們用的課本是朱子的《四書集註》,姨母並不詳細講解那些註釋,只是說一個大概,然後讓我們去背。


那時,我們每天下午跟姨母學習語文、數學和書法,上午是我和弟弟自修的時間。上午,我們做昨天的作業,昨天的《論語》讀到哪兒了,要把它背下來;昨天留的數學題,都要做完;大字、小字各應寫多少篇,也都要寫完。午飯以後,姨母就來了,再上新課。每天就是過這樣的生活。


此外,父親有時也教我們幾個英文單詞,學一些英文短歌,如“one two tie my shoes,three four close the door”之類。他認為只學中文是與時代不相符的,為了幫助我們學英文,父親還給我們買了一個學習英文的玩具,裡面都是英文字母。誰能夠先拼成一個英文詞,誰就贏,我與弟弟就玩這樣的拼詞遊戲。當時祖父已經去世,我應該是七歲左右。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有一次,我以前的學生方光珞到南開來講學,我們一起去吉美百貨樓上吃飯。那裡有排特殊的座位,桌子就是普通的桌子,可是椅子卻像鞦韆一樣吊在那裡,方光珞也想坐在那裡,可是很多客人都覺得好玩,已經坐滿了人。這使我想到,人生真是各有得失。我家只有我一個女孩,管得很嚴,不許出去玩,我小時候沒有蕩過鞦韆,一般女孩兒玩的遊戲,我都不會。冬天北平很冷,北海、什剎海都結了冰,許多男孩子、女孩子都去溜冰,我也不會,因為家裡沒有放我出去過。像女孩子玩的抓子兒、踢毽子,那時我根本沒見過。我真的是關在院子裡長大的,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去讀書了。


我父親是北大英文系畢業。在他剛剛畢業的時候,就到了中國新成立的航空署工作,航空署就是後來的航空公司的前身。當時,中國的航空事業剛剛開始,而西方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所以中國就需要參考西方航空業的經驗,於是就要把西方的有關書籍翻譯成中文進行學習。因為飛機在天上飛,要從星座上了解飛機的方位,所以父親也要看這方面的英文書。我當時雖然不懂英文,但也翻看父親的這些書籍,主要是看那些星座,因此對一些星座有了很深的印象。


那是一個還沒有汙染的時代,北平的天空十分明淨。晚上,天上的星星非常清楚地展現在眼前。《唐詩三百首》中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詩句,當時的北京真能感受到這種氣氛。每到夏夜時分,即使天色很晚,我也不肯回到房子裡去,堅持要在屋外乘涼。除了屋內悶熱以外,外面的天空的景色也確實誘人。我有時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有時躺在涼蓆上,仰望著天上的星星,不肯離開。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給我們訂了一份兒童雜誌,裡面有很多翻譯文章,還有一些介紹西方名勝的圖片。我清楚地記得關於羅馬龐貝古城的介紹,那時我就想什麼時候我能親自去看看。一直到1971年我四十七歲時才有機會去歐洲,把這些地方看了一遍。


我在家唸書唸到差不多十歲應該上五年級時,父親說應該到外邊去唸書了。當時我家附近有個教會學校叫篤志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教英語,因為父親一直主張學英語,就讓我們到篤志小學上學,我上五年級,弟弟上三年級。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篤志小學離我家不遠,每天我和弟弟走著去上學。那時小學分成初小和高小兩部分,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初小,五六年級是高小。篤志小學的高小是女校,男生高小就去了志誠小學。因為女校沒有男生,女生就與女生交朋友,特別要好的女生就稱dear。我是在家裡長大的,沒有上過學,對這些根本就不懂。但是自從我在教室裡參加入學考試時,就有許多高年級的女同學跑來看,她們就是來選朋友的。我被高年級的兩個女生看上了,一個是初二的叫高文玲,一個是小學六年級的姓董,好像叫董玉琴。這兩個人的性情完全不一樣。那時,因為我從來沒有出來過,所以很害羞。董同學總是帶著我到處去,有一次她把我帶到她家,還被她家的狗咬了一口,幸虧是冬天,穿著厚厚的棉衣,沒被咬傷。而高文玲則不然,她總是和我談功課談學習。可是,後來我跟這兩位同學都失去了聯繫。


很多年以後,楊振寧先生七十歲生日的時候,在南開祝壽,他一定要讓我講幾句話。我到臺上說:今天來參加楊振寧先生壽宴的都是物理學家,有楊先生的同學、同事、同行的學者,而我是學中文的,但我可以和楊先生認一個“半同”的關係,因為他所上的崇德小學和我上的篤志小學是同一個教會辦的,是兄妹學校,男校叫崇德小學,女校叫篤志小學,而且,他上崇德小學時正是我上篤志小學的時候。那次祝壽會上,我還寫了幾首詩送給楊振寧先生,其中第一首是這樣寫的:


卅五年前仰大名,共稱華胄出豪英。過人智慧通天宇,妙理推知不守恆。(《楊振寧教授七十華誕口占絕句四章為祝》其一)


這裡說的卅五年前是1957年,我正在臺灣教書。楊振寧、李政道兩位教授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消息傳開後,所有華人都為他們驕傲。物理一下子就成了熱門,許多學生爭著報考物理系。當時我教過物理系一個班的大一國文,記得我為他們講唐五代小詞的時候,曾經做過一些引申的聯想。那天講的是韋莊的《思帝鄉》: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我告訴學生,不要把它僅僅看成是寫美女跟愛情的小詞。我們每一個人做學問和追求理想也需要這種精神。要知道,學物理不一定都能獲獎。如果你為物理付出了你的一生,最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你會後悔當初的選擇嗎?楊振寧教授的成就,不僅僅在於他獲得了諾貝爾獎,而更在於他對物理學終身不渝的追求和奉獻。


其實,我從很小還不大認字、不大懂事時就已經開始背詩了。到正式上課了,我認字漸漸多了起來,就開始背唐詩,唐詩不在正課中,正課是“四書”,只是我十分喜歡背詩。在我家裡不僅伯父、父親喜歡讀詩,伯母、母親也都讀詩。但是女人讀詩不像男人那樣大聲誦讀,而是低聲吟哦。真正第一次拿著《唐詩三百首》當課本教我的是伯母。伯母受過良好的教育,她是按著《唐詩三百首》編選的順序來教的,其實她也不教什麼,就是讓我背。《唐詩三百首》是按體裁編的,五言古詩,五言古體樂府,七言古詩,七言古體樂府,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五言樂府絕句,七言絕句,七言樂府絕句。那時我伯母並沒有給我講這些詩歌的體式,就是從第一首開始念。


不論是伯母教唐詩,還是姨母教“四書”,都不詳細講,都是讓我背誦。我覺得,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實際上不需要多講,應該利用他們記憶力強的優勢,讓他們多記憶、多背誦。而“五四”以後新式教學,主張小孩子不懂是不該背誦的。我的女兒在臺灣,新式教學雖也要背誦,而背的卻是什麼“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見到老師問聲早,見到同學問聲好”。背這些有什麼用處呢?我小時候,雖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誦,可是我覺得這種背誦的古典教學方式是有用處的。小孩子是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的時候,此時,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來,等到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後,這些早年記憶的內容就會被調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其實,按人的智能發展規律來說,中國的這種傳統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長階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誦《論語》並不理解,但在我以後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會忽然理解了《論語》中的某些話,越發體悟小時候背書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本經書,這使我終生受益。我確實因為讀誦了《論語》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轉變,我逐漸體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順而堅韌的美德。因而改變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氣。這種體悟對我一生的處世為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年齡愈大,對書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體悟。此外《論語》中有一些論詩的句子,使我在學詩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啟發,直到現在,我在寫文章和講課的時候,還經常喜歡引用《論語》中的句子,這就是我在做學問和做人方面都曾經受到過《論語》影響的一個最好證明。


真正好的詩詞作品,讓人家從表面的第一層意思還可以聯想到很多層的意思。就像王國維所說的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那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獨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所舉出的都是宋人的詞。王國維接著說:“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所說的不見得是作者的本意。但好的作品,它有很豐富的內涵,你把它背下來,很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它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以及對人生體驗的逐漸豐富,每個階段都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我開始背張九齡的“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時並不喜歡,這首詩押的是入聲韻,念起來也不好聽,詩中講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人生道理,我那麼小當然也不懂。而像“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是我能體會的;像李商隱的“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覺得不錯,念起來也很好聽,嫦娥、銀河、燭影、屏風這些詞彙也都是我熟悉的,我就背下來,並沒有什麼深的理解,後來一直也沒理會。直到1953年,我到臺北二女中教書時,課本里選了一篇《資治通鑑》裡的文章《淝水之戰》,裡面寫到前秦與東晉交戰,東晉勝利了,獲得了一輛苻堅的雲母車,想必是車上有云母的裝飾。下課後我搭乘公共汽車回家,在等車時,想到剛剛講的雲母車,忽然間李商隱的嫦娥詩從腦子裡跑出來了:“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時距離小時念這首詩已經好幾十年,當年紀小時我只是從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風、燭影這些具體的物象,可這時我對這首詩就忽然有了另一種體會。因為我已經過了患難,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隱這種孤獨、寂寞、悲哀的感覺。詩裡這些豐富的內涵,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記憶力強的時期利用上,讓他背誦下來,只要他記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時都會有所體會,隨時都會有所昇華。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我小時讀詩也是喜歡那些聲律好聽的、意象優美的詩句,至於那些有哲理的詩也不大懂。哲理詩寫得最好的是陶淵明,我小時沒有讀過,也不知道如果讀了會不會喜歡。陶淵明的詩是我上大學時跟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唸書時才開始讀的,顧隨先生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我也是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陶淵明,併為之傾倒。陶淵明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詩人,同樣是哲理詩,你把陶淵明的詩與張九齡的詩做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出不一樣。張九齡是把人生的哲理用智力安排出一些形象而表達出來:“蘭葉春葳蕤”是說蘭花的葉子春天長得很茂盛;“桂華秋皎潔”是說桂樹的花開在秋天也很有光彩;“欣欣此生意”是說四時的每一種草木,都有它生命的力量,它都能把自己生命的力量表現得很美麗;“自爾為佳節”是說每一種草木都各有它表現出自己生命力量的適當時節,都能欣欣向榮地把自己的生命表現出來,這是它本身,本身的生命,本身的光彩;“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你哪裡知道有些在山林隱居的人,喜歡蘭桂的這種芬芳、這種美好,就把蘭花或者桂花折了,拿到家裡放到花瓶裡養起來了;而張九齡就說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自己開花那是它本來就有的一種芬芳,自然在生命中就展示它的這種芬芳,它的芬芳不是因為你要欣賞才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蘭生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這個道理其實很好,我長大了當然也都懂了。但這首詩只是把一個哲理用形象給表現出來了。


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是一首很好的詩,說這半畝大的一方池塘像鏡子一樣,天光、雲影碧波搖盪,問一問這水為什麼這樣清澈,因為這水不是死水而是有源頭的活水。人也是要有源頭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斷地充實,不斷地成長。這些道理當然是很好,但只是在說一個道理。


而陶淵明不是這樣,陶淵明是結合了自己的人生體會,有一分詩意的感情,他的哲理詩,寫得非常好。我們來看他的《飲酒詩》中的一首: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有他人生的體驗,有一份感覺和感情在裡面,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來的形象的象徵和寓託。有的詠物詞是出於理性的安排,是由思想把形象跟意思配起來的,而陶淵明不是,陶淵明真是有他生活的經驗、他的體會、他的感情在裡面。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確實在那時黑暗多歧的仕途中,有過一段彷徨的日子,但是他沒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在陶淵明的詩中,我們可以體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順,泯沒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執,超越了迷途;他以閃爍著智慧的燈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終於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靈與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棲息之所。於是陶淵明欣然地從他周圍的事物中,看到了種種可賞愛的人生妙趣,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之際,悠然吟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詩句。


這首詩中的兩句“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寫得真是美,而且“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更是非常使人感動。


世界讀書日 | 葉嘉瑩:幼年讀書


本文來源:《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