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京事变”引伸看太平天国的“败笔”


从“天京事变”引伸看太平天国的“败笔”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定都天京后,身为天国领袖的洪秀全并未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而是迫不及待的自诩“天王万岁”,使其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更为致命的是,其号称“”左膀右臂”重要臣子的杨秀清及韦昌辉见洪的浮华生活,非但不思劝谏,反而争相效仿,使上下骄奢腐化之风甚嚣尘上,同时,二人还心存芥蒂,相互攻讧,为自相残杀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还是洪天王没有在定都天京后断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就是对在京的各王侯加以制衡,反而放任东王杨秀清肆意妄为,一步步将天京引入非常危险的境地;1856年,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在天京逐步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而东王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其骄傲专横的作风扩大了与韦,石的矛盾;1856年8、9月间,清江南大营被打破后,杨秀清更是逼迫洪秀全到东王府加封自己为“万岁”;无奈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京对付杨秀清,韦昌辉立即率兵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部署2万余人,此举惊走石达开逃到安庆,韦昌辉的暴虐滥杀激起太平军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惩办韦昌辉,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及以下200余人,11月底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令其掌管政务,但对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的兄弟为王监视石,1857年6月, 石达开因此愤而出走,1863年5月,石率部陷入清军包围全部被剿灭,至此;由天京之变引起的一系列事件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从“天京事变”引伸看太平天国的“败笔”


最关键的一点,天国定都后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须知满清尚有半壁江山,因而必须从根本上驱逐鞑虏,才能从政权层面彻底摧毁其封建的政体制度,使天国从此再无后顾之忧;诚然,即便有林凤祥,李开芳和赖文光的所谓“”北伐和西征”,但均属于孤悬一旅,劳师远行,所以并没有切实撼动清朝大统,具体情况是:1853年5月8日,太平军2万余人在林凤祥、李开芳统领下,由扬州北上,揭开了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北伐的序幕,这支部队转战安徽、河南,进军过程中,并没有留设任何物资补给站,以至于快速挺进后,其后方直接暴露给清军的锋芒,待渡过黄河后,围攻怀庆,威胁京津,但由于清政府巩固了北京城防,并引南运河之水淹没了太平军阵地,使之无法前行,加之冬季来临,1854年,北伐军被迫南撤;而西征呢,在1853年6月间,胡以晃和赖汉英等率部西征江西、安徽等地,赖部攻南昌遭到了清军反击,,三月不克被迫撤离,胡一以晃战泸州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并未创造维持天国安定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好似“行百里者半九十”;待清统治者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形势便急转直下,覆水难收了。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之转折点---天京事变幕后推手:正是天国组织者自身政治军事的重大失误造成的,历史总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从“天京事变”引伸看太平天国的“败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