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說中了誰?

1月21日人民日報發文《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文中批駁了一篇題為《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用來反超的》的文章。

從被批判的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明瞭地看出,其意在告訴我們寒假學生們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利用寒假拼勁學習,努力反超,實現所謂的“超越”。

文中提到:

近年來,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多個省份也相繼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

然而,一邊是國家大力倡導減負,另一邊卻是“雞湯文”拼命鼓吹加負,這樣弔詭的局面正是催生學業焦慮的推手之一。不難想象,一些本想讓孩子過個輕鬆寒假的父母,在一篇篇打滿雞血的文章轟炸下,恐怕也很難淡定。

文中還提到正是在這類毒雞湯的蠱惑下孩子的寒假變成了:

“大年三十將家中網線拔掉”“整個寒假把自己封閉在一間小屋裡學習”“大年初一鞭炮聲響起時還在做題”“一天學13個小時”“從早到晚都不會離開學習桌”“走路都像小跑”……

這是典型的教育焦慮,正好戳中了廣大家長內心深處最脆弱的部分,所以引發了家長的廣泛共鳴。

人民日報《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說中了誰?

其實家長早已是焦慮重重。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作為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好的前途和發展,這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過度放大這種壓力,杞人憂天,然後一味給孩子施壓,拔苗助長,過度施肥,不僅僅給孩子帶來過於沉重的課業負擔,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還會影響孩子身心發展,使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出現極端情況,最終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陳根芳近日表示: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其家庭、家族榮耀的直接反映,也是孩子能否擁有美好未來的直接依據。這就使許多父母陷入擔憂和焦慮之中:擔憂培養孩子的失敗,焦慮為人父母的失職。

事實確也如此。

2019年12月臨近期末考試時,武漢一女士因為輔導孩子,與兒子發生爭吵,情急之下,吞下七顆安眠藥。

許女士的兒子金金(化名)今年7歲,正讀二年級。平時,許女士夫婦對孩子的教育格外上心,不僅報了各類培訓班、補習班,每晚還輪流給孩子輔導作業。近日,金金即將迎來期末考試,許女士也越來越焦慮。

一天晚上,許女士輔導孩子做數學題,前前後後講了大半個小時,金金仍然表示自己不會做。許女士越來越焦躁,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沒想到,兒子和媽媽吵了起來。回到臥室後,慪著氣的許女士,竟然拿起平時偶爾服用的安眠藥,一口氣吞下7顆。

人民日報《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說中了誰?

誰是教育焦慮的推波助瀾者?

一是一些教育機構。

五花八門的教育廣告鋪天蓋地,虎媽、狼爸話題不斷,家長們焦慮: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輸,一定要比我強。

各教育機構為了佔領更大市場獲取更多更大利益,有意無意誇大宣傳,販賣焦慮,讓家長感到人人自危,好像不補課孩子就無力迴天。

在販賣焦慮的同時,誇大補課效果,給家長和學生造成很多錯覺,實質上存在很多貓膩,其最終目的是讓家長乖乖掏腰包,為孩子成長買單。

二是一些毒雞湯。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一樣。看上去正能量滿滿,充滿了勵志精神。

但給家長、給學生帶去的是什麼?本來廣大家長、莘莘學子,早已身心俱疲,寒假終於到了,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稍作休息,作一調整,以迎接下學期的激烈競爭,理應如此。

一張一弛,張弛有度,這是基本的規律,但是這樣的文章鋪天蓋地,本就憂慮忡忡的廣大家長的神經再次被灼傷,拉著、推著、趕著甚至逼著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寒假學習的潮流中去。

人民日報《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說中了誰?

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

在人民日報這篇文章裡作者提到:

我們為個人的奮鬥拼搏點贊,但更應尊重成長的多元價值。我們最害怕的,恰恰是“好學生從不過寒假”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們最擔憂的,是學習的海洋變成一個巨大的染缸,五彩斑斕的孩子跳進去,清一色的“學習機器”走出來。

在現在多元的社會里,人才標準早已不再是單一的模式。

而我們的家長、學校、社會還在按照慣性思維,單純地按一個標準來要求、評判、造就人才。

情況本來千差萬別,人本就各有千秋,如果我們依然用一把尺子當做標尺,像工廠製造標準件一樣用一個模具來塑造人才,其最終“學習的海洋變成一個巨大的染缸,五彩斑斕的孩子跳進去,清一色的‘學習機器’走出來。”

人民日報《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說中了誰?

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

給孩子一個愉悅、寬鬆的學習環境,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學習應該張弛有度,寒假期間讓孩子適當放鬆放鬆,開闊一下孩子的視野,不要讓孩子把目光僅僅盯在學習上。

轉變觀念,拓寬孩子成才的道路。

孩子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正確定位,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因人而異,揚長避短,為孩子成才找到合適的道路,而不是隨波逐流,為世俗所左右,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最終被擠落獨木橋。

當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與其用“一個寒假反超幾人”將孩子逼回書桌,不如和孩子一起好好過年吧!

人民日報《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嘛要放假?》說中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