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主动性其实并不难,难点在家长

孩子从3岁前后开始,便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模仿的榜样。而如果有些事情我们没有做到而让孩子去做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极端的想法:爸爸妈妈在找茬。

事实上,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就连家长自己的也没有做到。比如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要有礼貌,可是自己却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过有礼貌的一面;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考试要做到满分,可是在给孩子复习的时候有的题自己也做不出来;家长要求孩子习惯收拾自己的房间,可是家长自己的房间却总是乱糟糟的……

让孩子有主动性其实并不难,难点在家长

孩子模仿大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种不平衡:凭什么爸爸妈妈平时也不收拾房间,却要让我去收拾;为什么明明爸爸也不会的题目,却要我做……于是,孩子渐渐就会觉得家长强人所难,久而久之更会出现逃避、叛逆等负面行为,对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埋下了不利的种子。

父母的处事态度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表现不理想的时候,不妨先进行自我反省,看看是否因为孩子模仿到自己的缺点而导致这种不理想的情况出现。作为家长,如果想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那么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自省,再要求

在育儿教育中有一句名言:自己先有一桶水,然后再给孩子一杯水。在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先进行自省: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同样的事情呢?

如果连家长都无法完成孩子的作业题,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要求孩子能够做到全对呢?如果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言出必行,那么孩子日后撒谎的时候自然就有了“借鉴”的案例。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完成某一个目标的时候,先进行自我了解: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同样的标准。以免让孩子出现“家长都做不到,却非要我去做”的想法。

2)建立亲子成长计划

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着有趣的生活,而在学习方面也一样。所以,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学着完成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建立亲子成长计划,与孩子一起成长,一同竞争,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比如说,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学习英语的话,那么便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要求妈妈跟孩子一起背诵英语单词,并且比赛一周时间内谁掌握的单词最多。通过这样的计划,孩子既能够保持了学习的热情,同样又能够从家长的行动力中找到动力。

3)鼓励孩子“青出于蓝”

可能有家长会认为:是不是家长没做到的事情,孩子就不用学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多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展示的并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鼓励与行动力。

比如说,孩子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家长可以尝试着跟孩子一起学,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孩子作出鼓励,鼓励他们要勇于“青出于蓝”。比如说,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宝宝,你现在有那么好的老师教你,爸爸妈妈在学习上也会支持你的,所以你一定要学得比爸爸妈妈好哦。”

通过这样的引导与鼓励,他们渐渐就会抛弃“爸爸妈妈都做不到而要我去做”的想法,带着父母的期望将心思放在要做的事情上面。

父母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未来,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影响孩子,用我们的举动去成就孩子正确的三观与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