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近日一则“宝宝趴睡窒息”的新闻引起热议。这位新手妈妈参加了“付费睡眠指导群”,这个指导群提倡让孩子趴睡,让孩子睡整夜觉。三个月的宝宝趴睡后哭泣,妈妈在群里问“要不要给孩子翻身,生怕孩子闷死”。

在得到群友的安慰后,这位妈妈没有管孩子,任凭孩子哭泣,最终窒息而亡。这则新闻让婴儿睡眠训练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婴儿睡眠训练并不是新事物,早在几十年前就有相关的著作和研究,不少家长也是前仆后继,成为这些研究的实践者。为什么婴儿睡眠训练这么受欢迎呢?因为让小婴儿睡整夜觉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从孩子出生,能睡整夜觉对妈妈来说就是奢侈。如果有一种训练方法,能让孩子睡整夜觉,那简直就是妈妈的大救星。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最常见的三种“婴儿睡眠训练”

关于婴儿睡眠训练的书有很多,里边提到的名词也是五花八门,但具体方法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

  • 循序渐进哭泣法

循序渐进哭泣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理查德·法伯提出来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当孩子睡醒哭闹时,不要马上回应孩子,要等待几分钟。然后,每次等待的时间逐渐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为止。

比如,孩子半夜醒了,先让他哭5分钟再去哄他。第2次醒,让他哭10分钟,以此类推,总有他哭累了睡着的时候。

这个方法有点像改良版的“哭声免疫法”,本质是一样的,漠视孩子的需求来强迫孩子改正行为。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 抱起放下法

在很多睡眠书籍里,都能看到“抱起放下法”。孩子醒来哭闹的时候,先不抱孩子,用手拍拍他,安抚他,如果这些方法没用再把孩子抱起来,等孩子不哭了,再把他放下。

在不同书籍里讲了很多抱起、放下的时机,看起来确实是很科学的方法。只是试想一下,作为一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宝宝,一会儿被抱起来,一会儿又被放下,会不会更迷糊呢?

  • 循序渐进分离法

还有一种频繁出现在睡眠训练里的方法叫循序渐进分离法。就是把宝宝放到床上后就离开,他哭的时候再回去安抚他,孩子不哭了就离开。当孩子再次哭的时候,采取比上次安抚更轻微的安抚方式。以此类推,对孩子的安抚越来越少,直到孩子自主入睡。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任何一种睡眠方训练方法,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也有一些理论做支撑。只是这所有的训练方法都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方法的对象是孩子,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

睡眠训练,破坏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这些训练方法也许会有短暂的作用,也许会让孩子看起来睡得很好,却牺牲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安全感。

安全感这三个字频繁出现在育儿过程中,孩子离开妈妈哭,到新环境哭,见到陌生人哭,这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那孩子的安全感从哪儿来呢?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有求必应,来自他对周围人、周围环境的信任。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当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他在妈妈的身体里被紧紧包裹,妈妈会为他抵御所有危险。当他和妈妈连接的脐带被剪断,他就成了独立的个体,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刚出生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他的安全感,来自于世界对他的回应。

他饿了,有人给他喂奶,冷了有人给他添衣服,害怕了有人抱他安慰他,这些对他来说善意的行为会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信任。

不管哪一种的睡眠训练,都是在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他半夜醒了害怕,妈妈掐着点让他哭,不抱他不安慰他,他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值得信任。他也许会变成一个乖宝宝,不哭也不闹,但他不哭不是因为他不想哭,是他知道哭了也没用。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冷漠的对待世界,不再相信别人,为了省一时的力气,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真的值得吗?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睡眠不好,半夜总醒,也会影响身体健康,让孩子睡整夜觉有什么不好呢?的确,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能睡整夜觉当然好,睡眠训练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我们都搞错了对象,需要训练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需要训练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孩子睡眠不好,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让孩子睡久一些,晚上少醒几次,而是要从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入手,合理规划才能让孩子有规律的睡眠。

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晚上睡不好,是因为白天睡多了。白天就故意熬着不让孩子睡,结果孩子睡眠越来越渣。对孩子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孩子晚上睡不好,恰恰是因为白天没有睡好。

  • 白天及时哄孩子睡觉

孩子困会有不同的反应,作为孩子的照顾人,要及时察觉孩子的睡眠信号,提前哄孩子睡觉。

关于白天哄睡,我跟婆婆有过很大的分歧。婆婆总跟我说,孩子白天哄睡特别困难,总是哭半天才睡着。我让婆婆早点哄孩子睡觉,她总说孩子不困,玩得正高兴,没办法哄。

于是,一个周末的白天,在婆婆看来孩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我把孩子横抱过来拍了拍,没5分钟就睡着了。婆婆这才开始相信我说的话。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有的孩子困很容易看出来,打哈欠,眼珠转动变慢,有的孩子则会表现得很亢奋。但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即使孩子看起来很亢奋,他眨眼时眼睛闭的时间会变长,他可能会目光呆滞,走神。

最好的哄睡状态就是孩子刚有困意就开始哄,孩子就会自然入睡,不会出现所谓的“闹觉”。

  • 让孩子白天多活动

孩子晚上睡不好,还有一种可能是白天运动太少。会爬会跑的孩子,每天能有很多自主运动,对不会翻身不会坐的孩子,需要家长带着孩子运动。

比如,让孩子躺在床上踢踢腿,动动手,让孩子趴一会儿,去够远点的东西,多给孩子创造运动的机会。让孩子多动,对改善晚上的睡眠质量也有好处。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 晚上有固定的睡眠仪式

固定的睡眠仪式会给孩子暗示,现在到睡觉时间了,你的大脑和身体都要休息。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固定每晚的睡眠程序。我家的睡眠程序是这样的:

睡前一小时,洗澡;

把孩子放到床上,拉窗帘,铺床,顺便跟孩子聊天儿;

关大灯,留一个床头灯,喂奶。

吃饱喝足之后,孩子咿咿呀呀踢踢腿啥的,我把卧室收拾完。

关灯哄睡觉。

等孩子出牙之后,睡前仪式又加了刷牙。一旦开始执行睡前程序,就不要再用欢快的音乐,夸张的动作逗孩子玩了。可以给孩子讲讲故事,读读绘本,聊聊天,让节奏慢下来,孩子也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睡眠训练”并非不好,只是搞错了对象:该被训练的不是孩子

我很能理解想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的父母,因为在我休产假的那几个月里,我也曾经想过。那几个月孩子白天都要抱睡,放床上就醒。看到睡眠训练能练出睡整觉的孩子,实在让人动心,越看越觉得孩子的睡眠渣。

但我还是没有行动,因为不管用什么训练方法,都是用冷漠来对待一个不会说话,只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这违背了我做母亲的本能。

作为妈妈,我要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迅速回应他,让孩子知道我是值得信赖的。对孩子的有求必应,也让他越来越有安全感。从5个月起白天不再需要抱睡,能从晚上7点睡到早上7点,26个月断奶之后都是一觉到天明。

我庆幸没有给孩子做睡眠训练,现在回想起那些日子,其实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妈妈的心态。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次睡梦中醒来都是他需要妈妈的时候,回应孩子的需要,才是每个妈妈该做的事情。

妈妈的每次回应都是在告诉孩子,妈妈一直在,你可以放心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