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方法、閱讀習慣到選書、藏書、聽書,20年經驗一文說透

說閱讀前,先說說不同的人汲取信息或智慧的習慣或方式, 希望每個人都能根據個人特點培養信息獲取習慣,不必依賴某一種。


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基本上把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我們汲取信息的方式涵蓋全了。


古代沒有多樣化的各種媒體介質,只有紙質書,所以古人講的萬卷書對我們而言,包含但不限於電子書、圖片、漫畫、動畫、視頻、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的媒介,更具體點,抖音、頭條、公眾號、微博、微信讀書、嗶哩嗶哩、騰訊視頻等等都是“萬卷書”,但古人所講的讀萬卷書,是要讀“破” 萬卷書,翻譯過來就是,無論是看抖音還是刷微博,讀紙質書還是看電影,都要穿透“書”本身,以創作者、旁觀者、體驗者等多重視角“破”萬卷書,比如很多人喜歡看抖音,按照古人的“讀”法,不光要看抖音的內容,還要看破創作抖音這個人的訴求、價值觀、所屬階層乃至上升到一種社會現象去分析背後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價值演變形態的痕跡。


行萬里路,本質上是在肉眼範圍內不斷拓寬物理世界的邊界,但古人表達的意思重在萬里路上看到的內容,江河湖海,山川草原,文物古蹟,風土人情等等,以及這些實物帶給人的各種感受、想象,本質上是物理邊界與精神、思想邊界的多重擴展、開放。所以對我們而言,行萬里路也是要增長拓寬自身的視野,不斷擴大自己思考的座標軸,原本以公司為世界的拓寬到以省內、國內、全球行業為世界,原本以行業為座標軸的,擴展到全球整個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所關聯的宏觀經濟、全球局勢、國際關係、金融或歷史邏輯當中。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農村到二三線城市,從二三線城市到北上廣深杭或紐約、倫敦、柏林、東京、巴黎,去考察、學習、體驗、感受更宏闊的世界及背後的運行規律。


閱人無數,意思是見過很多人,跟很多人交往,看人準等,本質上與梁寧所說的企業家的人際容納度類似,要結識很多人,要有胸懷、格局和同理心能容納不同才能、財富的人走進你的生活你的圈子,要有與不同層次的人建立對話、建立信任的能力,還要習慣性通過人際環境、信息環境的改善獲得高質量信息的能力,所以本質上,人未必非要通過閱讀書籍來完成認知升級、事業破局,對於“聊天型”選手,“社交性”選手而言,持續識別並建立與處於“結構洞”位置的人信任關係,利用自身天賦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環境質量,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名師指路,信息文明讓人類社會的分工顆粒度更高,每個人所精專的領域更細,想做成一件事,需要協同的專業力量也就越多,但很多人習慣性的自滿、自負,自以為是,師心自用,不能客觀的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所以才顯得名師指路的可貴,古人所講,用師者王,在各個領域成功的人背後都站著各種各樣的師傅,全世界最有戰略洞察力、最強大的政府和投資機構周圍都有一大群智囊團,包含做各式研究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社會物理學家、城市發展專家、人口學家、談判專家等等,小到一家剛起步的公司,要想持續獲得成長,創始人或創始團隊也同樣需要各個領域的老師、專家、師傅帶著大規模、高質量的行業經驗、科學邏輯給到自己指導。名師指路幾乎是一種高質量信息獲取的捷徑,當然成本也比較高。


以上四種方式任何一種做到極致都可以獲取高質量的信息或智慧, 但觀大多數人的經驗,閱讀是最高效且最自由的,因為人類社會的所有智慧、經驗全部被記錄成文字,那些經得起推敲的智慧變成了各類經典書籍,這就是閱讀的地位和重要性所在。


先說閱讀習慣的培養


初讀者最不容易邁過的一關,就是閱讀習慣,這與跑步、減肥類似,必須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習慣才能被澆灌出來。以我個人經驗而言,閱讀習慣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1、從最容易上癮的書籍入手,很多人剛開始的閱讀訴求一般都會有較強的功利性,但就效果而言,大多半途而廢,就長期價值而言,藉助目的性強的閱讀訴求的契機,可以先從容易上癮的書籍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比如漫畫類、淺顯易懂的歷史類、常識類、閱讀性較強作者比較幽默的關聯書籍開始,進入閱讀狀態後再切換專業類或者目標讀物


2、從日常閱讀場景入手,比如在自己停留時間較長的場景內,佈置閱讀小空間,臥室一角、客廳一角、馬桶旁邊、辦公室等,或者停車場時間,早起半小時的時間,辦公或家附近的咖啡館時間,有條件的話為自己佈置一個極簡的書房,或者每週安排越來越長的圖書館時間、書店時間,不同場景根據不同的閒暇時長、心情等放置不同的書,讓“閱讀任務”進入自己的潛意識,甚至有意識地逼迫自己進入閱讀狀態。


3、從正反饋循環的角度看,要把閱讀設置為一種遊戲,把整體閱讀任務拆分為大大小小的閱讀里程碑,每完成多少頁或者掌握多少知識點,算一個里程碑,設置一個獎勵;或者根據閱讀目的找到一本讀完能馬上實踐的書,讓自己從實踐中獲得正反饋;或者找到一個或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閱讀,互相設置激勵、督促,堅持為習慣。


4、從閱讀障礙的角度,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清除很多影響閱讀的障礙,比如心情,很多時候我們以“心情”好惡決定是否閱讀,工作或生活節奏越快的人群信息環境越複雜,腦袋裡同時加載的信息量大,就很難靜下心閱讀,所以要停止加載其他冗餘信息,比如和家人約法三章,比如早起或晚睡半小時,比如爭分奪秒地利用好“停車場時間”,或者反時段場景閱讀,比如週末去公司,同事下班後多留一會,早上早來一會等等;閱讀障礙還可能來源於吸收能力,就是讀了就忘,再開始讀還要從頭讀,挫敗感很強,這時候需要加“道具”,只是“讀”,動員的只有眼睛和隨時走神的大腦,如果誦讀或者抄寫,動員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官,也就是本質上動員的感官越多,記憶或者理解吸收的能力越強。我身邊就有人把整本書讀完錄成音頻上傳到喜馬拉雅,每上傳一章節都很有成就感,還有的人是抄給別人看,以書信方式講自己的讀書心得等等。目的都是克服掉閱讀障礙,從閱讀中獲得正向反饋,養成閱讀習慣


關於靜心或者短時間從“多線程任務”到“單線程任務”的切換,再多說幾句,下班回家或者突然忙完工作不知所措的時候,可以設定一個“心理錨定物”作為自己的“靜心器”,暗示自己停止加載其他任務,進入單線程的閱讀任務,比如一個香爐,一炷香的時間通過目不轉睛的盯著輕煙舒緩狀態,卸載各種“程序”,萬念歸一,拿起書本進入另一個世界,或者一幅畫,一段小音頻、小視頻、短文等,每次看到“心理錨定物”都自覺地卸載其他“程序”,讓心安靜下來,手機飛行,進入閱讀狀態,如果有興趣可以聯繫冥想或者修習禪修,更有助於達到內心的平和、安靜,有利於進入閱讀狀態。


再說說閱讀方法


單純從閱讀效果來看,一本書至少要讀三遍,就像一個人一生要經歷的戀愛一樣,一次懵懂,一次深刻,一次一生,

讀第一遍要囫圇吞棗,懵懵懂懂,不求甚解即可,感受到書中之“氣”,心中有一定的溝壑,第二遍要精讀細讀,逐字逐句,抄寫誦讀,嚼爛了揉碎了讀,心中有樹,知道所有的內容,邏輯,核心思想等;第三次讀,要“我注六經”“六經注我”,讓書中的思想與自己的價值選擇融為一體,批判式吸收,並堅定不移地應用,最後知行合一,讓書中的邏輯、原理、精神流淌到自己的血液裡、骨髓裡。


單就精讀來說,可以抄寫,可以用自己的話把核心思想表述出來,可以講給三個知識層次不同的人,可以結合工作實際講給同事聽或者自己在工作中應用,也可以為了明白書中的某一段話或原理廣泛地收集各種資料以補充佐證,可以找讀過的人討論,也可以把自己的閱讀心得篩出來求批評,可以用思維導圖拆書,也可以撕書以明志,可以沿著作者的師承找到這本書的智慧源頭,也可以找到同類書比對其中的不同或相同。


從閱讀內容的脈絡來看,可以不同場景設置不同的書籍,適合大模塊時間閱讀的,比如全書邏輯自成體系的,適合碎片化時間吸收的,比如每兩三頁一個小主題的;也可以設定一個月內只讀某一主題的書籍,讓大腦中關於此主題的區域長時間重複活躍,訓練大腦肌肉記憶。


從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來看,初讀者求廣,資深讀者求深求精,對初學者而言,要馬馬虎虎地見識各種通識類內容,把各類“簡史”“綱要”“彙編”“經典 ”“文學史、經濟學史、戰爭史、一國企業浮沉史”“傳記”等通識類讀物瞭解完,然後在閱讀過程中任由自己的閱讀喜好順藤摸瓜、追根溯源,求精求深,紮根一處,或自成一家之言,或觸類旁通。


再聊一下選書


我們一般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吃過特別好吃的火鍋之後,就覺得原本也很好吃的火鍋很普通了,選書也一樣,如果一開始有機會接觸頂級智慧,頂級科學或經典思想,就一下子提升了我們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價值批判能力,可以直接讓自己區別於其他人,因為不同的審美牽引著不同的追求和對自身的要求。所以本質上選書就是一種審美,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人生超級鏈接,會帶領我們走向不同的遠方。


培養在選書方面的審美,可以多看看藝術史、文學評論、文學史、哲學史等等,然後再通過各種平臺各種大咖各種書店的薦書、評分篩選自己想看的書。


選書的路徑有很多,可以從出版社角度,比如中信、磨鐵、華章、三聯、商務、人大、清華等等,也可以從書店,三聯、字裡行間、單向街、言幾又、誠品、方所、新華文軒等來選,還可以從豆瓣、知乎、中信、京東、噹噹等各類榜單來選,也可以像王小波所說的通過喜歡的作家的師承關係來選,可以從翻譯家的水平來選,也可以通過各種書評來選。


再說說買書


沒有經濟顧慮的,可以成系列、按經典作家或者權威榜單、薦書單來買,有經濟訴求的,先買最迫切要閱讀的,在每年的世界讀書日、618、雙11、開學季等活動期間買,也可以到多抓魚上買,冷門的可以在淘寶、孔夫子舊書網等地方買。我個人喜歡的節奏是根據興趣地圖的延展來買,某一時段對王陽明有興趣,就買來王陽明相關所有書,下一個時段對城市研究有興趣,就把城市發展城市研究的書都買來。


說說聽書、聽音頻


受移動互聯網對生活方式的衝擊,加上個人生活工作節奏的變化,聽書成了很多人的選擇,但很多人對聽書有一種誤區,好像聽了就等於讀了,聽了就等於懂了,聽了就等於用了,聽了就等於拿到結果了,但實際上就個人經驗而言,聽書的效果類似聽廣播,很多知識點只在大腦內短暫停留,轉瞬即逝,畢竟只用了一種感官,而且大部分時間這個感官還在“兼職”,所以如果想讓聽書有效果,一樣要加“道具”,比如寫筆記,抄寫重要的句子,和同伴交流,定期覆盤學習內容,形成一節課講給身邊人等等。


其他


閱讀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源於一個公共事件,但越深入,越會變成一件極度私人化的愛好,因為每個人所處的行業、人生階段、生活處境、社會階層、認知水平、閱讀訴求等不同,所以所形成的閱讀經驗、閱讀方法也各異,所以沒有哪種方法是一勞永逸的,也沒有哪種閱讀可以包治百病,閱讀只是真正閱讀愛好者的通行證,它並不一定能達到目的,但對於愛好者而言,它一定可以讓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這種樂趣隨處可見、隨手拈來,不會受貧富、國別、地位、環境的影響,自由而高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