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到选书、藏书、听书,20年经验一文说透

说阅读前,先说说不同的人汲取信息或智慧的习惯或方式, 希望每个人都能根据个人特点培养信息获取习惯,不必依赖某一种。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基本上把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汲取信息的方式涵盖全了。


古代没有多样化的各种媒体介质,只有纸质书,所以古人讲的万卷书对我们而言,包含但不限于电子书、图片、漫画、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媒介,更具体点,抖音、头条、公众号、微博、微信读书、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等等都是“万卷书”,但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是要读“破” 万卷书,翻译过来就是,无论是看抖音还是刷微博,读纸质书还是看电影,都要穿透“书”本身,以创作者、旁观者、体验者等多重视角“破”万卷书,比如很多人喜欢看抖音,按照古人的“读”法,不光要看抖音的内容,还要看破创作抖音这个人的诉求、价值观、所属阶层乃至上升到一种社会现象去分析背后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价值演变形态的痕迹。


行万里路,本质上是在肉眼范围内不断拓宽物理世界的边界,但古人表达的意思重在万里路上看到的内容,江河湖海,山川草原,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等,以及这些实物带给人的各种感受、想象,本质上是物理边界与精神、思想边界的多重扩展、开放。所以对我们而言,行万里路也是要增长拓宽自身的视野,不断扩大自己思考的坐标轴,原本以公司为世界的拓宽到以省内、国内、全球行业为世界,原本以行业为坐标轴的,扩展到全球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所关联的宏观经济、全球局势、国际关系、金融或历史逻辑当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农村到二三线城市,从二三线城市到北上广深杭或纽约、伦敦、柏林、东京、巴黎,去考察、学习、体验、感受更宏阔的世界及背后的运行规律。


阅人无数,意思是见过很多人,跟很多人交往,看人准等,本质上与梁宁所说的企业家的人际容纳度类似,要结识很多人,要有胸怀、格局和同理心能容纳不同才能、财富的人走进你的生活你的圈子,要有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对话、建立信任的能力,还要习惯性通过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的改善获得高质量信息的能力,所以本质上,人未必非要通过阅读书籍来完成认知升级、事业破局,对于“聊天型”选手,“社交性”选手而言,持续识别并建立与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人信任关系,利用自身天赋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环境质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名师指路,信息文明让人类社会的分工颗粒度更高,每个人所精专的领域更细,想做成一件事,需要协同的专业力量也就越多,但很多人习惯性的自满、自负,自以为是,师心自用,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才显得名师指路的可贵,古人所讲,用师者王,在各个领域成功的人背后都站着各种各样的师傅,全世界最有战略洞察力、最强大的政府和投资机构周围都有一大群智囊团,包含做各式研究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物理学家、城市发展专家、人口学家、谈判专家等等,小到一家刚起步的公司,要想持续获得成长,创始人或创始团队也同样需要各个领域的老师、专家、师傅带着大规模、高质量的行业经验、科学逻辑给到自己指导。名师指路几乎是一种高质量信息获取的捷径,当然成本也比较高。


以上四种方式任何一种做到极致都可以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或智慧, 但观大多数人的经验,阅读是最高效且最自由的,因为人类社会的所有智慧、经验全部被记录成文字,那些经得起推敲的智慧变成了各类经典书籍,这就是阅读的地位和重要性所在。


先说阅读习惯的培养


初读者最不容易迈过的一关,就是阅读习惯,这与跑步、减肥类似,必须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习惯才能被浇灌出来。以我个人经验而言,阅读习惯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从最容易上瘾的书籍入手,很多人刚开始的阅读诉求一般都会有较强的功利性,但就效果而言,大多半途而废,就长期价值而言,借助目的性强的阅读诉求的契机,可以先从容易上瘾的书籍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比如漫画类、浅显易懂的历史类、常识类、阅读性较强作者比较幽默的关联书籍开始,进入阅读状态后再切换专业类或者目标读物


2、从日常阅读场景入手,比如在自己停留时间较长的场景内,布置阅读小空间,卧室一角、客厅一角、马桶旁边、办公室等,或者停车场时间,早起半小时的时间,办公或家附近的咖啡馆时间,有条件的话为自己布置一个极简的书房,或者每周安排越来越长的图书馆时间、书店时间,不同场景根据不同的闲暇时长、心情等放置不同的书,让“阅读任务”进入自己的潜意识,甚至有意识地逼迫自己进入阅读状态。


3、从正反馈循环的角度看,要把阅读设置为一种游戏,把整体阅读任务拆分为大大小小的阅读里程碑,每完成多少页或者掌握多少知识点,算一个里程碑,设置一个奖励;或者根据阅读目的找到一本读完能马上实践的书,让自己从实践中获得正反馈;或者找到一个或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阅读,互相设置激励、督促,坚持为习惯。


4、从阅读障碍的角度,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清除很多影响阅读的障碍,比如心情,很多时候我们以“心情”好恶决定是否阅读,工作或生活节奏越快的人群信息环境越复杂,脑袋里同时加载的信息量大,就很难静下心阅读,所以要停止加载其他冗余信息,比如和家人约法三章,比如早起或晚睡半小时,比如争分夺秒地利用好“停车场时间”,或者反时段场景阅读,比如周末去公司,同事下班后多留一会,早上早来一会等等;阅读障碍还可能来源于吸收能力,就是读了就忘,再开始读还要从头读,挫败感很强,这时候需要加“道具”,只是“读”,动员的只有眼睛和随时走神的大脑,如果诵读或者抄写,动员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有感官,也就是本质上动员的感官越多,记忆或者理解吸收的能力越强。我身边就有人把整本书读完录成音频上传到喜马拉雅,每上传一章节都很有成就感,还有的人是抄给别人看,以书信方式讲自己的读书心得等等。目的都是克服掉阅读障碍,从阅读中获得正向反馈,养成阅读习惯


关于静心或者短时间从“多线程任务”到“单线程任务”的切换,再多说几句,下班回家或者突然忙完工作不知所措的时候,可以设定一个“心理锚定物”作为自己的“静心器”,暗示自己停止加载其他任务,进入单线程的阅读任务,比如一个香炉,一炷香的时间通过目不转睛的盯着轻烟舒缓状态,卸载各种“程序”,万念归一,拿起书本进入另一个世界,或者一幅画,一段小音频、小视频、短文等,每次看到“心理锚定物”都自觉地卸载其他“程序”,让心安静下来,手机飞行,进入阅读状态,如果有兴趣可以联系冥想或者修习禅修,更有助于达到内心的平和、安静,有利于进入阅读状态。


再说说阅读方法


单纯从阅读效果来看,一本书至少要读三遍,就像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恋爱一样,一次懵懂,一次深刻,一次一生,

读第一遍要囫囵吞枣,懵懵懂懂,不求甚解即可,感受到书中之“气”,心中有一定的沟壑,第二遍要精读细读,逐字逐句,抄写诵读,嚼烂了揉碎了读,心中有树,知道所有的内容,逻辑,核心思想等;第三次读,要“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让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价值选择融为一体,批判式吸收,并坚定不移地应用,最后知行合一,让书中的逻辑、原理、精神流淌到自己的血液里、骨髓里。


单就精读来说,可以抄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核心思想表述出来,可以讲给三个知识层次不同的人,可以结合工作实际讲给同事听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应用,也可以为了明白书中的某一段话或原理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以补充佐证,可以找读过的人讨论,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心得筛出来求批评,可以用思维导图拆书,也可以撕书以明志,可以沿着作者的师承找到这本书的智慧源头,也可以找到同类书比对其中的不同或相同。


从阅读内容的脉络来看,可以不同场景设置不同的书籍,适合大模块时间阅读的,比如全书逻辑自成体系的,适合碎片化时间吸收的,比如每两三页一个小主题的;也可以设定一个月内只读某一主题的书籍,让大脑中关于此主题的区域长时间重复活跃,训练大脑肌肉记忆。


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初读者求广,资深读者求深求精,对初学者而言,要马马虎虎地见识各种通识类内容,把各类“简史”“纲要”“汇编”“经典 ”“文学史、经济学史、战争史、一国企业浮沉史”“传记”等通识类读物了解完,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任由自己的阅读喜好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求精求深,扎根一处,或自成一家之言,或触类旁通。


再聊一下选书


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吃过特别好吃的火锅之后,就觉得原本也很好吃的火锅很普通了,选书也一样,如果一开始有机会接触顶级智慧,顶级科学或经典思想,就一下子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批判能力,可以直接让自己区别于其他人,因为不同的审美牵引着不同的追求和对自身的要求。所以本质上选书就是一种审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人生超级链接,会带领我们走向不同的远方。


培养在选书方面的审美,可以多看看艺术史、文学评论、文学史、哲学史等等,然后再通过各种平台各种大咖各种书店的荐书、评分筛选自己想看的书。


选书的路径有很多,可以从出版社角度,比如中信、磨铁、华章、三联、商务、人大、清华等等,也可以从书店,三联、字里行间、单向街、言几又、诚品、方所、新华文轩等来选,还可以从豆瓣、知乎、中信、京东、当当等各类榜单来选,也可以像王小波所说的通过喜欢的作家的师承关系来选,可以从翻译家的水平来选,也可以通过各种书评来选。


再说说买书


没有经济顾虑的,可以成系列、按经典作家或者权威榜单、荐书单来买,有经济诉求的,先买最迫切要阅读的,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618、双11、开学季等活动期间买,也可以到多抓鱼上买,冷门的可以在淘宝、孔夫子旧书网等地方买。我个人喜欢的节奏是根据兴趣地图的延展来买,某一时段对王阳明有兴趣,就买来王阳明相关所有书,下一个时段对城市研究有兴趣,就把城市发展城市研究的书都买来。


说说听书、听音频


受移动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上个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变化,听书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但很多人对听书有一种误区,好像听了就等于读了,听了就等于懂了,听了就等于用了,听了就等于拿到结果了,但实际上就个人经验而言,听书的效果类似听广播,很多知识点只在大脑内短暂停留,转瞬即逝,毕竟只用了一种感官,而且大部分时间这个感官还在“兼职”,所以如果想让听书有效果,一样要加“道具”,比如写笔记,抄写重要的句子,和同伴交流,定期复盘学习内容,形成一节课讲给身边人等等。


其他


阅读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源于一个公共事件,但越深入,越会变成一件极度私人化的爱好,因为每个人所处的行业、人生阶段、生活处境、社会阶层、认知水平、阅读诉求等不同,所以所形成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也各异,所以没有哪种方法是一劳永逸的,也没有哪种阅读可以包治百病,阅读只是真正阅读爱好者的通行证,它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但对于爱好者而言,它一定可以让你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随处可见、随手拈来,不会受贫富、国别、地位、环境的影响,自由而高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