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為機,食品企業該如何發力?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浙江考察時強調,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當前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提供重要指引,傳遞出克難攻堅、化危為機的堅定信心。

  在這場各行各業集體面臨的嚴酷考驗面前,食品行業也不例外。疫情使中國食品行業供需兩端呈現巨大波動,不僅關乎個體企業的生死存亡,對食品工業的應急保障功能、戰略儲備功能提出挑戰,更是對整個食品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挑戰。如何在短期內有效應對危機、如何理解本次疫情的深刻影響,從而進行有效的長期佈局,是擺在食品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廣大食品企業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要開動腦筋,主動作為,要善於危中尋機、化危為機,而不是茫然、坐等、懈怠,被眼前的問題和困難所嚇倒。當務之急,食品企業應因時因勢調整策略,靈活應對需求變化、優化商業模式、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創新源泉充分湧流,創造活力不斷釋放,助力中國經濟向價值鏈升級方向穩步邁進。

  化危為機,要趁熱打鐵,快速反應,捕捉窗口期市場機會。儘管疫情對食品行業供需兩端均帶來巨大影響,但在傳統渠道無法觸達消費者的這段時間裡,電商、社交媒體渠道、以社區為單元的採購等形式成為短期內的爆發點,很多方便食品、特殊食品企業需要積極捕捉最新湧現的市場機會,與此同時也為保障民生供應做出貢獻。疫情防控期間,食品行業特別是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行業在保障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商務大數據服務機構ECdataway統計,2020年1月24日—2月20日,天貓平臺上,方便麵總銷量同比增加57%,水餃餛飩類總銷量同比增加78%,自熱火鍋總銷量同比增加144%,肉製品總銷量同比增加264%,湯圓總銷量同比增加60%。與此同時,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對於特醫食品的使用也在不斷加強,特醫食品成為病人的重要營養支持。在沒有新冠病毒的特效藥或疫苗研製成功之前,自身免疫力是保護自己最有效的手段。食品是滿足消費者營養健康需求的重要載體,而特殊食品在維持消費者正常的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於提高免疫力的產品將成為特殊食品行業新的增長點,也將帶來穩定和長期的消費群體。

  化危為機,要精準發力,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的普及應用。數字化,正成為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的關鍵詞。疫情衝擊下,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費新模式、新方式快速發展,能夠有效降低疫情影響,給人們的消費提供一個突破口,及時釋放消費需求,幫助消費市場回暖。新消費模式也在融入新時期人們的“宅生活”,改善現有傳統生產經營模式,附加科技基因,促進消費市場向科技化、線上化升級。很多食品企業啟動數字化建設,驅動全域營銷,順應新零售發展的趨勢,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創新了營銷模式,積極擁抱網紅經濟、發力社群營銷、跨界營銷、構建數字化策略,形成真正的產業互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化危為機,要緊盯目標,與產業鏈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注重謀劃更加長期的戰略佈局。問題是解決困難的導向,目標是前進的動力。面對疫情,食品工業對國家應急保障的重要性凸顯,裝備智能化與信息化成為食品產業應對風險挑戰的關鍵。在集中精力開展疫情防控、應對當前危機的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本輪疫情可能對中國食品產業鏈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如對更加柔性、靈敏、自動化的供應鏈的需求上升,傳統渠道、商超等現代渠道及電商渠道的加速更迭等,值得各企業深入思考、提前謀劃,將本次疫情危機轉化為建設長期競爭力的轉折點。同時,大批中小型企業可能面臨巨大現金流挑戰,企業應深刻了解產業鏈合作伙伴情況,通過與上下游的更緊密協同共渡難關,建立更加柔性的供應鏈體系與產銷協同機制。加速產業鏈的進一步整合,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戰略佈局尋求產業波動期的併購機會,從而增強對上下游資源的掌控等。疫情促使勞動力短缺的挑戰成為眾多食品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相比而言,那些裝備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生產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抗擊打能力”更強。此外,疫情還促使那些以互聯網、電商平臺為主要銷售渠道的企業產品迅速佔領市場。由此可見,這輪行業重組後,倖存下來的食品企業將對市場需求和行業新技術更敏感,擁有人工智能技術和互聯網支持的企業將在競爭中極具優勢。

挑戰與機遇並存。這次疫情帶給食品行業諸多挑戰,對於行業未來發展的深度思考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中國食品產業鏈仍在持續轉型升級、蓬勃生長,我們對此充滿信心。我們相信,只要企業能在危機中快速反應、有效應對,並在充分理解本次疫情對產業鏈帶來的深刻變革的基礎上及早謀劃長期戰略佈局,定能化危為機謀發展,迎難而上促生產,成功穿越週期,助力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