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凡是多的,要加倍給予他更多;凡是少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的“贏家通吃”原則,一直是殘酷而又現實的叢林法則。如今的汽車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從百花齊放到大浪淘沙,從皆大歡喜到贏家通吃,能撐過這個寒冬的企業逐漸明晰起來,而大部分車企都將只是曇花一現,這個時代會記住它們,這個時代最終會忘記它們!


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剛剛過去的三月,車市正在從疫情中復甦,乘用車銷量104.5萬,同比下滑40.4%。也正是疫情的影響,加速了馬太效應的顯現,集中度越來越高。前十五名的廠商銷量佔比達77.3%,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一季度累計銷量佔比77.7%,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


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相較於行業40%的下滑速度,前十五名有九家企業跑贏了大市。合資品牌中,廣汽豐田僅下滑3.3%,北京現代、華晨寶馬、北京現代、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同比下滑速度也都穩定在23%左右。自主品牌的形勢不容樂觀,比如長城汽車同比下滑51.2%,表現差於行業平均水平,吉利汽車基本與行業速度保持一致。當然也有表現不錯的車企,比如長安汽車同比下滑21.6%成為表現最好的自主品牌,比亞迪汽車同比下滑34%跑贏大市,這些車企雖然銷量下滑,但市場佔有率再創新高。


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自主品牌車企最終只能剩下三到五家”,這個觀點基本成為汽車界的共識,長安汽車總裁、吉利總裁也曾公開表達此觀點。隨著行業大洗牌的深入,能夠站到最後的車企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如果真是這樣,能留下來的是誰?有多少企業面臨倒閉或兼併重組。


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毫無疑問,中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家電、手機的發展歷程,最終自主品牌定能撐起一片天,同時也不再給投機者可乘之機,持續給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場革命不僅是對汽車本身的革新,也是對市場的規範。


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這場洗牌兩年前已經開始,未來三到五年基本就能有所定論。自主品牌如北汽銀翔、眾泰、力帆、昌河、夏利、海馬、華泰等已經淡出人們視野。合資車企中,鈴木退出中國市場,東風雷諾在一起短短几年就分道揚鑣,東風標緻雪鐵龍一蹶不振。


馬太效應凸顯,自主車企誰能扛過行業大洗牌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行業大洗牌,你認為哪些企業會站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