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為推廣弘揚中國文化藝術,2017年5月27日在佛山市季華公園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管舉辦“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開幕儀式。


本次林哲鴻國畫展是由佛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佛山市石景宜劉紫英伉儷藝術館;佛山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瀚逸軒書畫院承辦,尚雅藝術館、茗馨潮味館協辦。畫展2017年5月27日上午10時開始到6月13日結束。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字悟石,號娛人,1964年出生,廣東揭陽人。幼年師從著名畫家劉昌潮;1987年畢業於汕頭工藝美術學校;2003年進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研修班培訓;2005年創立悟石軒;專業研習中國畫創作、鑑賞、收藏。2013年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研修。現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專刊藝術顧問。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被各級美術館收藏,並多次出版。其中就有巜林哲鴻水墨作品集》由中國書畫專刊出版、《筆墨韻情意蘊傳神·林哲鴻作品精選》中國文化藝術傳媒出版、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墨象隨心·林哲鴻山水作品集》及《墨象隨心·林哲鴻花鳥作品集》等。


南風北韻翰墨香——林哲鴻畫展前言

梁根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佛山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粵東人傑地靈,近代書畫名家輩出,前有饒宗頤、賴少其、王蘭若、劉昌潮等享譽環宇;後有林墉、許欽松、林豐俗、陳政明等名揚華夏。在當代粵東畫壇新秀中,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林哲鴻少隨劉昌潮學畫,又到廣州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研修,博取眾長、南風北韻、墨彩同輝,在傳統筆墨的現代性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由於林哲鴻既有傳統師傅帶徒弟的學藝之利,又有美術院校正規訓練的寫實之功,故他的學識多樣,修養全面。他深知僅以寫生作畫則缺乏古法,其文化品位必平庸;如僅以前人程式入畫則缺乏生活,其時代精神必平淡。故林哲鴻的花鳥畫既有其師劉昌潮水墨線條的精妙,又在光影、暈染上強其厚度和深度;他的山水畫既有傳統勾皺點染的古意,又有潑墨、潑彩的新風。


凡學藝有成就者,除個人的悟性和靈氣外,必需少有勤學苦練之志,中有海納百川之心,老有風格持定之力。林哲鴻現正值創作的盛年,走南闖北,開闊視野,求索求變,只要能堅持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中所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假以時日,持之以恆,必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承前啟後,從高原走向高峰,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部分展品: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 西部大地情》、180x96 cm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山明水淨絕塵埃》、136x68cm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山光物態弄春暉》、180x46 cm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清江賦》、68x68 cm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無限風光》、68x68 cm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山泉風曖奏春暉》、136x68 cm


墨象隨心·林哲鴻國畫作品展

▲林哲鴻 《拔地萬里青峰立》、136x68 cm


筆墨韻情意蘊傳神——評林哲鴻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寇月朋


縱觀中國畫壇能成就一番事業的畫家,無不遵循中國繪畫傳統之精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點化並陶冶其中。傳統國畫的創新與傳承也是一個畫家苦苦掙扎和孜孜不倦追尋著。成熟的畫家都無不深刻地在筆觸自然過程中,傳承並張揚著藝術個性,彰顯出一種“筆墨韻情、意蘊傳神”深邃久遠的意境。


林哲鴻自幼酷愛藝術,雖然經歷坎坷,卻沒有放棄對繪畫的執著。繪畫實踐中,他恪守清代惲南天“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生情”和白石老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為繪畫理念,力求把全部精力都融入傳統畫技與現代繪畫技巧中並使其形成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讓筆墨下的自然景物都流動著生命的靈性和律動,使每一幅作品都能泛起一縷清風,令觀者賞心悅目。因此,他的許多畫作,都是在領悟先賢繪畫理論之魂後,大膽地用自己的悟性雅緻、散淡地把對社會切膚之感覺、體會和心得隨意地揮寫出來,使你在每一幅作品面前,都能悟出畫家是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用墨調成一種追求,一種品味,一種情緒,勾畫潑灑躍然於紙上。


他的作品,並非都“有聞筆錄”,而大都選擇近性情者走進自然,以理繪形,以意取神,既不追尋眾家所習“表象”,也不妄生所知“抽象”,只覓得以意表述的意象,用他那赤子之心在墨緣中抒發情懷。即便是近性描寫,也是通過對物象的一種描繪,藉以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並輕鬆地駕馭單純的物象描繪之上,讓自己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在一幅畫面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既有其感悟人生的一種心境使然,也有其對自然生命的一種謳歌和讚頌。這或許應驗了唐朝畫評家張彥遠所言“夫象物必在於形似,行似須全其骨氣”、“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中矣”之畫理。在注重師法傳統、師法古人基礎上,深諳“筆墨當隨時代”理念,不斷脫古創新,以一種簡約筆墨、巧妙構圖、意蘊情深的筆墨手法。


他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研修和專家訪問學者身份。經過導師悉心傳授,他將積澱下來的藝術修為釋放出來,大膽嘗試,本應在精勾細染中完成創作意圖,但他卻善於在寫意中以點蘸色彩的手法一揮而就,或皴擦、或點染、或暈染、或衝墨,各種技法運用嫻熟,恰到好處。特別注重在形似中融入一種神韻,用筆灑脫但又不失寫意的情感抒發,佈局簡約卻不忘色彩的清新明快,畫面在與視野觸及的瞬間,便產生一種牽動靈魂的藝術魅力。正是這種藝術的創造力,才實現了他渴望追求的清代著名畫家石濤所倡導的那種“識拘於似則不廣,故君子惟藉故以開今也”的願望。


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個人專輯中,經過多年的勤奮努力和不懈追求,他的作品逐漸被專家和社會所接受和認可。我們堅信並真誠地希望他繪畫藝術能不斷創新,多有建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