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到底怎麼看大陸:最新民調結果難以想象

“太陽花運動”

針對目前臺灣社會氛圍對大陸態度友不友善的問題,臺灣“旺旺中時民調中心”所作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

43.6%認為友善,但34.5%受訪者自認對大陸沒有好感

即便如此,如果被問“反中才是愛臺”、“對陸友善就是出賣臺灣”,則有高達63.1%、75.1%民眾不贊成以上的看法。

據臺灣“中國時報”3月3日報道,這項名為“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態度調查”的民調結果顯示,43.6%民眾認為,臺灣社會對大陸態度友善,只有24.4%認為不友善。

其中,大學以上程度與20-29歲年齡層,分別達52.7%、61.4%,似乎年紀越輕、學歷越高,越認為臺灣社會對大陸是友善的。調查顯示,60.7%認為對大陸友善,對臺灣發展比較有利。

對有人認為要“反對大陸”才是“愛臺”表現的說法,63.1%不贊成這種看法,遠高過贊成的12.2%。另一方面,對於認為對大陸友善,就是“賣臺”的看法,贊成與否也呈75.1%與6.3%懸殊差距

雖然多數比例不贊成這樣看法,但深入分析,年紀輕、學歷高、泛藍、北部,及去過並接觸過大陸人的受訪者,對“反對中國大陸,才是愛臺灣表現”,或“對中國大陸友善,就是出賣臺灣”看法,不贊成比例也越高。

至於對大陸沒好感?自認沒有和有的,分別為34.5%與25.8%。30到39歲以42.9%高於其他年齡層;而教育程度高中職受訪者,也有42%對大陸沒好感,相對最高。

此次調查於3月1日完成,成功訪問804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正負3.5%。

臺灣不敢宣佈“獨立”真相:北京早已布好局

儘管以中國大陸的國力和戰略態勢來看,臺灣人的“獨立”夢顯得不切實際甚至可笑至極。但不得不承認,“臺獨”意識的泛濫,對兩岸統一,乃至中國的大國崛起造成了巨大阻礙。

導讀:現在的臺灣人都想獨立。“太陽花”運動後,即便是最期待和平統一的大陸人,也都認清了臺灣人的這一想法。儘管以中國大陸的國力和戰略態勢來看,臺灣人的“獨立”夢顯得不切實際甚至可笑至極。但不得不承認,“臺獨”意識的泛濫,對兩岸統一,乃至中國的大國崛起造成了巨大阻礙。

臺灣為什麼不敢宣佈獨立?

現在的臺灣人都想獨立。“太陽花”運動後,即便是最期待和平統一的大陸人,也都認清了臺灣人的這一想法。儘管以中國大陸的國力和戰略態勢來看,臺灣人的“獨立”夢顯得不切實際甚至可笑至極。但不得不承認,“臺獨”意識的泛濫,對兩岸統一,乃至中國的大國崛起造成了巨大阻礙。

當然,時至今日,臺灣自身已沒有了抵抗大陸的本錢。但是,在臺灣人反對統一的背景下,如何在收復臺灣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中國的利益,則是中國政府應該把握權衡的。

第一島鏈

從地緣角度上看,位於西太平洋的阿留申、千葉、日本、琉球、臺灣、菲律賓以及印度尼西亞等群島,共同構成一條相對完整的帶狀島鏈,對東亞大陸形成海上環繞之勢。當其為東亞大陸所控制時,是拱衛大陸的海上長城;但一旦被其他強大地緣勢力所掌握,則成為其圍堵、壓制東亞大陸地緣勢力的海上圍牆。

長期以來,第一島鏈被美國用來作為圍堵中國、俄羅斯的戰略鎖鏈。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增長,形勢隨之發生變化。

鑑於東亞大陸具有不遜於北美的地緣實力,一旦其底蘊被激活,勢必對西太平洋的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無論是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需要,還是擴展地緣影響力的考慮,處於北美板塊最外圍,東亞板塊內線的第一島鏈,都成為中國必須從美國手中奪取的目標。

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臺灣是最重要的基點之一。它位於第一島鏈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把握住了進入“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

同時,在第一島鏈中,臺灣又是與中國地緣關係最為密切的島嶼。臺灣本身就位於東亞大陸架上,本島距離大陸最近不過200公里,最遠亦不過400公里。一旦臺灣迴歸中國,第一島鏈將被從中間撕裂,繼而徹底瓦解。

正因為臺灣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任何一個東亞大陸的擁有者,都必須將臺灣收入囊中。

復臺的技術性可能

得益於中國政府幾十年如一的強勢立場,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已承認臺灣為中國的組成部分。這種國際承認,使中國收復臺灣在法理上不存在任何障礙。

而隨著中國軍力的增長,收復臺灣也不存在任何技術性難題。形勢發展至今,兩岸之間的軍力對比已經懸殊到了不值得再多費口舌的地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即便是最基本的遠程武器——火箭炮,大陸的衛士2D遠程火箭炮,有效射程都已高達400餘公里,完全可以覆蓋臺灣全島。這意味著,一旦兩岸開戰,臺灣作為一個孤島,將被大陸徹底封鎖。臺灣莫說反抗,甚至連上層人士想乘飛機逃亡都不可能,只能淪為甕中之鱉,坐等被俘。

當然,即便是最狂熱的臺獨分子,也不會真傻到相信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頂住大陸的軍事進攻。他們唯一的寄望,無非是美系勢力的援救而已。

當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即便中國國力繼續增長,也不大可能全面超過美國,更不用說再加上日、澳、加等其他潛在“盟友”。所以,至少從理論上來說,臺灣的“底氣”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只不過,一旦大陸決定武裝攻臺,這些所謂的臺灣盟友是否真會挺身相助?他們又會為臺灣的獨立拿出多少家底?這或許是決定這場海峽戰爭結果的最大變數。

就中國而言,臺海戰爭一旦打響,對國家、以及政權意味著什麼,恐怕所有人心裡都一清二楚。這就決定了,一旦戰爭打響,大陸會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換句話說,由於此戰直接決定國運興衰和政權續亡,所以中國政府的投入是沒有上限的。即便戰事受阻,中國政府也不可能拱手認輸,而只會不斷加碼,直到押上中國的全部身家。

中國的強硬,將臺海戰爭引入到了一種近乎於“死鬥”的模式。任何願對臺灣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家,都將不得不陷入一種困境:即它無法做到見好就收,而必須消滅中國的幾乎全部軍事打擊力量和戰爭潛能,才能達到保全臺灣的目的——而這是十分艱難的。

首先,由於近年來中國軍力的快速發展,其遠程打擊能力基本上已經將第一島鏈全程覆蓋。這也就是說,一旦美國參戰,其在東亞的全部軍事基地將直面中國打擊。

當然,美軍也有強大的攻擊能力,但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東亞大陸作為戰略縱深,而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力量只能以少數的基地為依託,所以這種初級階段的對抗幾乎沒有懸念,第一島鏈美軍被全殲幾乎是鐵板釘釘。

而來自本土的支援也難以破局。儘管美軍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航母艦隊。但中國二炮近年來大力推行遠程遏止戰略,已可以做到僅僅通過岸基導彈,就足以對第二島鏈以西的任何目標進行大規模打擊。這使得美國在基本摧毀中國導彈力量前,根本不可能將軍事力量越過第二島鏈,更不用說消滅以東亞大陸沿海為根據地的中國海空軍。

當然,以美國的實力,輔以一眾盟友的支援,如果全力投入,擊垮中國也並非無法做到。只是鑑於中國世界第二的綜合國力,和全球最大的工業規模,這一過程必將十分漫長,美國也會遭受巨大的損失。而且,即便中國最後被徹底打垮,美國也會如一戰後的英國一樣,因此戰元氣大傷。其結果,不僅是其全球霸主地位無法維持,本身也有被俄、歐等其他勢力壓過的風險。

臺灣為什麼不敢宣佈獨立?

對中國而言,臺灣是其大國崛起的關鍵所在,並被賦予了重大的歷史和民族意義;而對美國來說,臺灣、乃至第一島鏈,都不過是其全球霸權的一個組成部分,雖則重要,但即便失去,也不會致命。臺灣在中美戰略中的重要性不同,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在臺灣島上投入自己的全部實力;而臺灣與大陸緊密的地緣關係,以及中美的國力對比又決定了,美國若不投入全部實力,則無法達到保臺的目的。

投入少了沒用,投入多了又得不償失。基於這種無法調和的內在矛盾,基本可以判定,一旦臺海戰爭爆發,美國不可能直接出兵保臺。而在美軍不出的情況下,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任何國家都遠非中國對手,更不可能出頭找打。基於這種博弈格局,臺灣迴歸在技術上不僅不存在任何問題,甚至是相當容易的。

在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國的情況下,收復臺灣已不存在技術性阻礙。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收復臺灣的戰略時機已經成熟。

復臺背後的中國戰略考量

在當前形勢下,一旦強取臺灣,必會引發美系勢力的全線封鎖,進而導致新冷戰的發生。

就本身而言,當下中國國力雖已大幅增長,但距離天花板尚有不短距離,遠沒有達到像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那般,國內經濟潛力已經充分開發,必須通過擴張對外的影響力,從外部攫取大量利益,才能保證國力的繼續增長。(這方面,一個比較形象化的例子就是:美日歐通過自家貨幣的國際化,獲得了印鈔票換資源的資格。而一旦這種地位被打破,這些國家必然陷入嚴重危機)

而在外部環境方面,中國在國力上雖已是世界老二,但崛起速度過於迅速,國際地位一時尚無法跟上步伐。當下,國際政治經濟話語權中,中國仍處於弱勢地位,與美系勢力全不能比。一旦因為強行復臺,導致新冷戰的爆發,美系勢力必將對中國全線封鎖,並會利用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將這種封鎖擴展到全球範圍。屆時,中國無法從外部獲取足夠支持,也喪失了國內工業體系發展所必須的技術、市場和原材料來源,進而將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最終對自身的戰略崛起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同時,臺灣處於第一島鏈核心的位置,也決定了一旦其迴歸中國,必將導致東亞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而今日之中國,國力雖已十分強大,但這種實力仍多體現為“內功”,地緣影響力仍遠未充分發揮,對區域內國家的影響遠遜於美國。這種局面就決定了,中國雖然有能力收復臺灣,但卻無力把控復臺後的東亞格局。一旦強行復臺,必然在東亞各國引發連鎖反應。在中國無力掌控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維護既得利益,必會倒向美國,進而拼湊起東亞版北約,形成中美新冷戰格局,中國的周邊形勢將急劇惡化。

所以,儘管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但這一核心利益的取得,不應以損害中國整體利益為代價。在臺灣維持割據而不獨立的局面下,中國政府不可能因一時一地之得失,而放棄大國崛起的歷史機遇。

當然,臺灣割據的局面不可能永久持續。一方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終有盡頭。一旦工業化和現代化基本完成,中國也就沒有了韜光養晦以積攢國力的必要;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金磚國家銀行、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一路一帶以及泛亞高鐵、亞歐高鐵等戰略的逐漸施行,中國的地緣影響力和國際政治經濟話語權也會逐漸增強。當此二者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中國也就有了抗衡美系勢力的本錢。屆時,即便美國欲興新冷戰,此消彼長之下,它也無法拉到足夠多的支持;而中國在獲得充足戰略轉圜空間之後,對此也可以從容應對。而在這種內外兼修皆成碩果的形勢下,中國也有了把控東亞格局走向的能力。屆時再行復臺,不僅不會遭受嚴重內傷,反而可以以此為契,一舉粉碎第一島鏈,將美國擠出東亞,建立由自己主導的東亞新秩序。

臺灣統一的最終結局

不管臺灣人心作何想,本身幾不足道的實力,決定了在這場事關臺灣命運的大國博弈中,臺灣人的意願幾乎無足輕重。

當然,臺灣人也不是完全沒有攪局的能力。如果臺灣強行宣佈獨立,將同時打亂中美雙方的戰略佈局,進而迫使二者提前攤牌。

只不過,這絕對是損人更害己的伎倆。

臺灣一旦獨立,大陸只能選擇武統。至於美國,它本來就不可能出兵援臺,臺灣的嚴重犯規,更使華盛頓有了不出兵的理由——至少在國內民眾和盟友那裡,白宮完全可以交代的過去。

只不過,基於臺灣在第一島鏈上的重要地位,美國必須發起對中國的封鎖,而中國也只能強勢應對。對峙局面一旦形成,對中美兩國都是巨大的國力消耗。

由於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方面均處弱勢,中國無疑是更吃虧的一方。而這也會加重中國的怒火。

完全可以想象,在中國現代化進程被生生打斷後,臺灣將面對大陸何等樣的報復:

首先,政治清洗不可避免。對峙局面形成後,大陸已經無需顧忌國際壓力。無論是出於報復,還是徹底剷除臺獨的禍根,大陸必將毫不留情的開動專政機器,臺獨分子的下場可想而知。

其次,臺灣人的全部財富積累將會一掃而空。作為打斷中國崛起的罪魁禍首,臺灣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同時,嚴重失血的大陸,也必須找到血源補充自身。

而國際形勢的變化,也迫使大陸必須對臺灣下狠手。

在被全面封鎖後,中國國力將嚴重受損。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無法像過去那樣,藉助經濟這種和平手段拓展地緣影響力。周邊局勢有可能急劇惡化。

既然利誘已不可行,中國若想穩定周邊局勢,那剩下的方法,就只能是威逼了。

​毀滅臺灣,通過這種殘酷的手法,使周邊小國感受到強烈的威懾。如果他們不想落得臺灣這般下場,那至少就不敢跟美國跟的太緊,進而有可能成像當年冷戰時的奧地利一樣保持中立,最不濟也能像西德那樣有所保留。中國的周邊局勢也不至於敗壞到不可收拾——而這一切,都將由臺灣人買單。

當然,由於後果太過嚴重,所以無論臺獨思潮多麼氾濫成災,這種局面也不可能發生——體現在現實層面中,最正常的局面則是臺灣想獨、美國不準;臺灣怕美國撒手不管,故不敢強行獨立。當年***一句“不能獨立就是不能獨立”,正是臺灣害怕獨自承擔後果的真實寫照。

想獨又不敢獨,臺灣的選擇就只剩下“拖”字一途了。只是在大陸國力快速增長、戰略佈局逐步推開的大形勢下,帶有濃厚消極抵抗主義色彩的“拖”,雖能為臺灣延續二三十年的“國祚”,但代價卻是談判籌碼的流失。很難想象,等大陸萬事俱備,開始破局後,臺灣還有什麼資格為自己爭取像香港、澳門那樣的特權待遇(香港特權待遇的負面影響,已經在“佔中運動”中充分體現。有這個前車之鑑,而臺灣又籌碼喪盡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將來很可能會執行兩岸一制的政策,以加快臺灣與大陸的融合)。

臺灣為什麼不敢宣佈獨立?

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了臺灣與大陸的隔閡;臺灣曾經的經濟發展,更培育了臺灣人面對大陸的優越感。只是,時至今日,臺灣經濟低迷,淪為大陸附庸,政治體制頹勢盡顯,亂象紛生;只能靠群氓主義式的喧鬧,來掩蓋內心的恐懼,維持幻想中的虛榮。面對這樣一種類似於南宋末年的社會形態,恐怕二蔣再世,也只能徒喚奈何。

當然,解救的方法也是有的,禪語一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只是,臺灣人顯然是不會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