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夜郎-----贵州古代史

贵州“夏书禹贡梁州南裔而荆州之西鄙,殷因于夏,无所损益。周武王克殷,以巴濮楚邓为南土,属巴濮之地。成王合梁于雍,又为雍州之南裔。

寻找夜郎-----贵州古代史

春秋时期贵州图

春秋时楚庄王既霸,遂服于楚,为黔中地。楚威王(笔者按:公元前339-前329年在位)遣庄蹻从沅水伐夜郎,灭之,遂至滇池。

寻找夜郎-----贵州古代史

战国时期限贵州图

秦昭王二十七年为周赧王三十五年(笔者按:即公元前334年)取楚巫黔中地,置黔中郡,蹻欲归楚,道不通,遂留王滇,而夜郎仍自立为侯国,傍邑且兰之属君长以数十,独夜郎最大。西距邛作,南接交趾。

寻找夜郎-----贵州古代史

秦代的贵州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建元六年(前135年),遣唐蒙通夜郎,元鼎六年(前111年)平且兰,遂平南夷置牂牁郡,后置益州,以牂牁属焉。始元二年(前85年)分天下为十三部,武陵属荆州部,牂牁属益州部,后汉州、郡因之。

寻找夜郎-----贵州古代史

西汉时期的贵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及败于赤壁,吴与蜀汉荆州,江夏诸郡属吴,武陵诸郡属蜀汉,先主殁,复属吴为荆州十五部之一。而牂牁属蜀汉之益州。

晋平吴,荆州郡县屡有分析,而武陵郡常属荆诈。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宁州,统郡八,牂牁属焉,后废。太安二年(303年)复置。永嘉二年(308年),分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咸康四年(338年),置安州,分牂牁、夜郎属焉。八年(342年),仍罢安州,以所属郡并宁州。然自太安后,李氏据蜀,益州郡县悉为所陷,江左仍遥置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始为晋有,咸安(371年11月)后再没于苻氏。太元八年(383年),复为晋有。

刘宋时,武陵领于郢州剌使,牂牁、平夷、夜郎仍属宁州。平夷后避桓温父彝之讳,改为平蛮。

萧梁时,州所领郡俱仍之。梁承圣元年(552年11月),益州入于西魏,平蛮诸郡多没于爨蛮。三年(554年)荆州入于西魏。自后州郡沿革多无可考。

隋开皇初(581年),置牂牁郡,废武陵为朗州,大业初复置。

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巴蜀徼外蛮夷地置义州,三年(620年)以牂牁首领谢龙羽地置牂州,四年(621年)置黔州及戎州都督府,以故兴古郡置西平州,以隋巴东郡置之务川、扶阳置务州,以思州之宁夷县置夷州。五年(622年)改义州曰智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夷州。三年(629年)以南谢蛮首领谢疆地南寿州,明年(630年),更名庄州,复以黔州之都上县,开南夷置夷州(原注:今石阡府),又开南蛮置费州(原注:今思南府),改务州置思州。八年(634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巫州,更西平州为盘州(原注:今笼南府),以隋牂牁郡之牂牁县置播州(原注:今遵义府),十一年(637年),罢黔州都督府置庄州都督,改智州为牢州,十二年(638年),开夷獠置古州,十六年废牢州,开山洞置溱州(原注:今桐梓县),又置珍州(原注:今正安州)。垂拱二年(686年),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原注:今铜仁府),天授二年(691年),更巫州曰沅州。长安四平年(704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置舞州。景龙四年(710年),废庄州都督府置播州都督,先天元年(712年8月),废播州都督府复置于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更舞州为鹤州,复以沅州为巫州,二十年(732年),改鹤州为业州.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设黔中道置黔中采访使,治黔州。大历五年(770年),改巫州曰叙州(原注:今黎平府),改业州曰奖州。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入溱州,思、夷、费、播,溱、锦、叙、奖八州皆隶黔州采访使,古州隶岭南采访使,盘、牂则羁縻州也,隶戎州及黔州都督府。咸通十一年(870年),南诏陷播州。乾宁三年(896年),黔南观察使王肇以其地降于王建,牂牁诸州不通中国,蛮酋分据其地,自置为刺史。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蜀王王衍降,得黔渝等六十四州。天成二年(927年),牂牁青州刺史宋囗囗等一百五十人来朝。及孟知祥据四川,复不通朝贡。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牂牁张万睿率其夷、播等七州皆附于马希范。

宋乾德元年,平湖南,三年(965年)平蜀,诸溪洞蛮酋相继归附,七月,珍州刺使田景迁内附。开宝元年(968年11月),改珍州为高州,九月,奖州刺史田处达来贡,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夷州蛮任朗政等来贡,八年(983年),锦、叙诸蛮相率诣辰州,言原比内郡输租税,不许。锦州刺使田汉希与懿州(原注:今沅州)刺史田汉曼两易其地,诏许之,又以知叙州舒德芬为刺史。咸平二年(999年),古州刺史向通展来贡,羁縻州也。崇宁(1102-1106年)以后,始务开拓疆土,置州郡,比于内地。四年(1105年)三月,王江古州蛮纳土置怀远军,寻改平州,又寻废平州,于中古州置格州,五年(1106年)改为从州,大观二年(1108年),播州杨文贵献地置播州乐源郡及遵义军,大骆解上下族帅献地置珍州,夷州酋献地置承州,双置溱州。政和元年(1111年)废从州,七年(1117年),番部田佑恭内附,置思州。宣和三年(1121年),废承州,改播州为播川县,隶南平军,改遵义军为遵义砦,隶珍州。四年(1122年)废思州,绍兴元年(1131年)复置。端平三年,复以白绵堡为播州,咸淳末,以珍州属焉,皆隶四川夔州路,锦、叙诸州则隶荆州湖北路之安抚使。面唐时囗、牂、盘诸州在宋则为罗甸于矢、普里诸部,及南囗之鄙,

元宪宗时,平云南、招降于矢部,置普安路,普里部归附,置普定路,寻改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乌撒部来附,置乌撒路,十四年(1277年),思州田景贤、播州杨邦宪来附,授其安抚司。十五年(1278年),罗氏鬼国主阿榨、西南番韦昌盛来附,诏榨及昌盛各为其地安抚使。十七年(1280年),改罗氏鬼国为顺元路,置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讨平九溪十八洞,定其地可以设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设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世制,置贵州等处长官司领于顺元安抚司。此贵州之名所自始也。二十一年(1284年),改乌撒为军民宣抚司,改思、播二州为宣慰司。二十六年(1289年),以八番罗甸隶四川省,寻改录湖广省。改金竹寨为金竹府,改播州为播南路。二十八年(1291年),改八番罗甸隶四川省,寻复隶湖广,立黄平府,改播州安抚司为宣抚司直隶四川行省,立蛮葛军民安抚司,招古州等洞酋长,诣阙贡献,招附光兰州洞蛮置定远府。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以普定路隶云南省,二月,以思、播等州隶湖广省,以罗甸隶云南省。大德七年,改普定府为路。至治二年,置八番军民安抚司,改长官司二十有八为州县。其置镇远府、都云军民府年份无考。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太祖平汉,略地湖南、思南,田仁智归附,授思州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年),顺元宣慰司霭翠归附,改贵州宣抚司,置贵州卫,五年(1372年)播州宣慰司杨坚归附,仍授宣慰使司。六年(1373年),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使司。九年(1376年),置永宁卫,改黄平府重安长官司用都云、金竹二府俱为安抚司,改八番诸安抚司为长官司,废除定远府,降镇远府为州。十四年(1381年),改普定路为普定府,置普定卫。改乌撒宣慰司为乌撒府,置平越卫。十五年(1382年),置乌撒卫,设贵州都指挥使司。十六年(1383年),改普安路为普安军民府,改都云府为都云安抚司,置毕节卫。十八年(1385年),废普定府。二十二年(1389年),置赤水、兴隆、安庄三卫,改普安府为卫。二十三年(1390年),改蛮葛安抚司为新添卫、都云安抚司为都云卫,兼置龙里、清平、咸清、平坝、安南五卫及安笼诸所。二十六年(1393年),置贵州前卫。唯思南、思州隶湖广,普安卫隶云南,余俱隶四川布政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置普安安抚司,十一年(1413年)废思南、思州两宣慰司,设两府,又设镇远及铜仁、石阡、黎平、乌罗、新化六府,设贵州等处承先布政使司于贵州宣慰司治所领之,改所隶四川、云南诸府州及宣慰、宣抚、安抚司俱隶焉。十三年(1415年),改普安安抚司为州。十八年(1420年),设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省乌罗入铜仁府,省新化入黎平府。正统三年(1438年),省镇远州入府。成化十年(1474年),设程番府于程番长官司。弘治六年(1493年),都云卫城增置都云府。隆庆二年(1468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移治布政司治所。万历十九年(1591年),改贵筑长官司为新贵县,附郭。二十年(1592年),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二十八年(1600年),灭播,以播地设平越、遵义二府,面以遵义隶四川,改湖广平溪、清浪、偏桥、镇远四卫隶贵州,以黎平府隶湖广。三十一年(1603年),复以四卫隶湖广,黎平府仍隶贵州。崇祯三年(1630年),以水西地设开州及敷勇、镇西二卫。计府十,卫二十,州九,县十四。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北京城,明亡。五月,朱由崧于南京即位,是为安宗,次年改年号宏光,贵州奉南明为正朔,建制因之。是年(1645年)亡,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次年(1646年)八月亡,十月,朱由榔于肇庆即位,次年改元永历,是为永历元年即顺治四年(1647年),是年春孙可望大西军从四川重庆入贵州。永历十五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亡。

“國朝因之,順治十八年平馬乃設普安縣隸安順府,康熙三年(1664年)平水西、烏撒設平遠大定黔西威寧四府。十一年(1672年)改龍里、平越、清平、都匀、普定五衛為縣,省安莊衛入鎮寧州。二十二年(1683年)割湖廣鎮遠偏橋二衛隸貴州省鎮遠衛入鎮遠縣。二十三年(1684年)改黔西、平遠為州,二十六年(1687年)改貴州貴前二衛為貴筑縣,改敷勇衛為修文縣,省新添衛入貴定縣,俱隸貴陽府。改威清、鎮西二衛為清鎮縣,改平壩衛為安平縣,改安南衛為安南縣,省普安衛入普安州,改安籠所為南籠廳,俱隸安順府。省烏撒衛入威寧府,改大定府為州,改永寧、畢節二衛為縣,省赤水衛入畢節縣,俱隸威寧府。省興隆衛入黄平州,隸平越府,省偏橋衛入施秉縣,隸鎮遠府。裁各府軍民字。三十四(1695年)年省新貴、入貴筑縣。雍正三年(1725年)改湖廣五開、銅皷二衛隸黎平府。四年(1726年)平長寨仲苗移貴陽同知分駐其地,仍隸貴陽府。五年(1727年)改南籠廳為府,分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幷新設永豐州隸焉。改銅皷衛為錦屏縣,五開衛為開泰縣,俱領於黎平府。又割湖廣之平溪衛為玉屏縣,清浪衛為清溪縣,俱領於思州府,天柱縣領於黎平府,割四川遵義府並所轄遵義、正安、綏陽、桐梓、仁懷五州縣隸貴州。改永寧縣隸四川。八年(1730年)復以大定州為府,改威寧府為州,同黔西、平遠、畢節三州縣隸府,是年新開闢苗疆設同知三駐八寨者,隸都匀府,駐清江者隸鎮遠府,駐古州者隸黎平府。通判三駐都江、丹江者俱隸都匀府,駐歸化者隸安順府。九年(1731年)討平松桃紅苖,移正大營同知駐其地,隸銅仁府。設同知於郎岱隸安順府。十年(1732年)割廣西之荔波縣隸都匀府,十一年(1733年)改天柱縣隸鎮遠府,移大定府通判分駐水城,仍隸大定府。移清水江同知駐台拱設通判駐清水江,俱隸鎮遠府。其領府十三,州十四,縣三十四,分防同知六通判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