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开读资治通鉴:秦孝公图强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后发优势!

【《资治通鉴》原文节选】

显王七年(己未,前362)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狄翟遇秦,摈拆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秦孝公图强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后发优势!

秦孝公嬴渠梁,21岁即位,从其父亲秦献公嬴师隰手里接过一个基础薄弱的基业。

年纪轻轻嬴渠梁,不满于秦国的现状,立下宏图大志,发愤带领秦国走向强盛。

在位期间,秦孝公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县制行政;对外开拓国土,和亲楚国,交好韩国,联合齐国赵国攻打魏国。

在秦孝公努力下,秦国国力日强,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这是多么典型的逆袭故事!

那么,秦国的逆袭,除了嬴渠梁个人的贡献之外,当时的秦国还有哪些有利于其逆袭的条件呢?

王美开读到这一段后,感到秦国当时有利于逆袭的有利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秦孝公图强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后发优势!

环境优势:容易达成共识、减少阻力

我想先问个问题:

秦孝公要想带领秦国实现逆袭,什么最难?

是定目标吗?

是找方案吗?

是找人才吗?

对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我的看法是,上面这三件事,虽然也比较难,但还算不上最难。

最难的,是举国上下消除分歧,形成共识。

当年楚国的楚悼王启用吴起变法,就受到楚国贵族的非难。

秦国的情况,与楚国也差不多,不同的群体的利益诉求也不一致。

在秦孝公起用商鞅进行变法时,也有不少贵族站出来反对。

但是,为何秦孝公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排除了这些人的阻挠了呢?

主要原因,是此时的秦国,领土越来越狭小,仅剩了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

落后就要挨打。

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群体再大的利益,在生死存亡面前都不可同日而语。

暂时放弃自己的小利益,服从国家的大利益,求强求变,成为每个群体的不二选择。

因此,当秦孝公下令,宣布自己想继承先辈遗志,重新让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很容易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支持。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秦孝公图强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后发优势!

成本优势:可以免费搭乘、少走弯路

一个国家要想求强求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事实上,存在着多种途径达到国富民强的效果。

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一个国君,很难把每一个途径都实验一遍,再决定那一条路最安全有效。

万一不小心走错了路,就可能鸡飞蛋打,前功尽弃,甚至万劫不复。

秦孝公即位后,虽然有了明确的强亲目标,但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但,时代却给了秦孝公以巨大的机会。

因为在秦孝公即位之前,其他各国已经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在先行者的探索过程中,同时积蓄了很多的有识之士,在富国强兵方面形成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想法。

这方面,尤其以当时比较强大的魏国最为典型。

强大的魏国,在魏文侯的苦心经营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随后,由于魏国的人才输出,为秦国的强盛提供了人才支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鞅。

在魏国修炼成才的商鞅,因为难以获得魏国的重用,出走秦国。

这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的这一做法,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拿来主义。

而恰恰是这种拿来主义的做法,为秦孝公减少了走向富强道路上的曲折探索过程,大大节省了走向富强的成本。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秦孝公图强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后发优势!

竞争优势:方便制度创新、弯道超车

还是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一片空地上盖房子容易,还是在有旧房子的地方盖房子容易?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空地上盖房子容易。

对于国家的制度建设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一个制度相对比较少的国家进行变法,比在一个制度相对比较成熟的国家进行变法,肯定是要容易一些。

比如,同样是商鞅,在当时的魏国变法,肯定比到秦国变法要困难的多。

原因就是因为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很多制度相对比较成熟完善,改起来困难很大。

而在秦国,虽然也有一些旧制度,但相对来说则陈旧和脆弱的多,破除这些旧制度相对也容易的多。

同时,由于商鞅变法后实行的一套新制度,是在吸收、继承、总结其他国家制度经验教训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制度,客观上相当于是其他国家制度的升级版。

这样,秦国既采用了当时来说对于富国强兵最有效的新制度,又可以避免付出探索这套制度的代价,就使得赶超其他国家,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