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我不是神农,也没参加过炎黄大战,但我跟黄帝真是兄弟


炎帝:我不是神农,也没参加过炎黄大战,但我跟黄帝真是兄弟

“炎黄大战”

我国最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是以传说中的“炎黄大战”开场的: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守纪律、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炎帝也好欺凌他人,因此诸侯们都拥护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貙(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三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在炎黄大战这场拉开中国文明史序幕的史诗大戏中出场的主要人物是领衔主演黄帝、男二炎帝及大反派蚩尤,还有一个背景帝神农氏。

如果按司马迁的剧本,这部戏的各个主要人物的背景交代的是比较清楚的,但如果你查找一下其他资料,就会发现对于男二炎帝,是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记载的。比如在这里炎帝和神农是两个人,但在其它很多地方就被说成是一个人、还被说成是“炎帝神农氏”;而本该炎帝出场的戏有时又被一个叫赤帝的给抢了,难道上古帝王之间还会发生“抢戏”这样的事?如果不是,那么炎帝和神农、赤帝究竟是什么关系?

炎帝是天神兼人帝

在先秦文献中,炎帝主要以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天神,另一种为人帝。

炎帝的一个重要形象是天神。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他和其它三帝作为五方上帝之一都有出场。五方上帝与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时代有密切关系,所以这里简单探讨一下: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孟秋之月,日在翼,魂斗中,旦毕忠。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相比,《礼记月令》记的内容基本差不多,但在“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后记了一条关于黄帝的内容: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炎帝:我不是神农,也没参加过炎黄大战,但我跟黄帝真是兄弟

五方上帝


而人间王者真正开始祭祀五方上帝是从秦襄公开始的,《史记-封禅书》记载: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闲,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六)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

其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可见对五帝的祭祀是由秦国诸王公和刘邦合力完成的。这里面,用于表示五帝的五个方位字“青、赤、白、黑、黄”的来历其实是值得研究一番的,我感觉它可能跟狄人有关,狄人就有用“赤狄、白狄和长狄”来称呼三个部族,有人认为这里的赤和白都与方位有关。秦国是从西北兴起的,经常跟狄人打交道,所以他祭祀上帝的习俗来自于狄人的可能是很大的。而秦人最早祭祀的白帝和青帝,就是少昊和太昊,这正是秦人的先祖。而秦的女性祖先女脩是颛顼的苗裔,而颛顼又是黄帝后裔,这或许就是秦人祭祀黄帝的来由。炎黄二族经常通婚,则颛顼的女性祖先中有炎帝后裔几乎是肯定的,所以秦也祭祀炎帝。这样看来,秦所祭祀的四帝其实也都是他们的先祖。

长沙子弹库出土楚帛书《创世章》中也说“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炎帝是用火或取火的发明人,《创世章》中记载的炎帝命祝融隔绝对天祭祀的记载,反映的是对天祭祀行为的控制,这与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的传说同类,表明在当时炎帝具有神和人的双重属性。从文献记载的时间来看,作为人帝的炎帝要早于作为天神的炎帝,但作为被祭祀的天神,其实际出现的历史应该是很久远的。当然,《创世章》的文字由于不是很清晰,这里是不是炎帝是要存疑的,还有人将其归入楚系神话系统,这也是不妥的,从屈原的著作可以知道,楚国王族是颛顼后裔,上层精英认同的也是中原文化。

身为人帝的炎帝,其主要的历史遗存是炎黄之战和火的发明。记载了炎黄之战的,一是《史记-五帝本纪》;二是《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一条实际没有炎帝出场,但记叙的是那一战则无疑问,而《山海经》中并无赤帝,所以可以视为对炎帝的记载。

《国语》和《左传》在关于炎帝的记载上基本一致,都认为炎帝为姜姓先祖,也都没有提到炎帝参加了炎黄之战,《国语·晋语四》称炎帝和黄帝是兄弟关系:“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提到了黄帝的阪泉之战:晋文公使卜偃占卜,得到“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的吉卦。

炎帝与火的关系,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鲁昭公问少皞氏以鸟名官,郯子回答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也有“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之说。火的发明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意义——有了火,熟食和制陶术才提上日程。人工取火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火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以致炎帝被尊奉为灶神。《论衡·祭意》就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郯子与昭公谈到少皞以鸟名官时,也谈到黄帝氏用云记事,设置的各部门长官都用云字命名;炎帝氏用火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火字命名。正因为炎帝与火有关,后世被奉为火神的祝融遂也被看成是炎帝之佐。

祝融和共工都是炎帝的后代,此二人活动地在江水。古称为江水的有两处:一处是大江,即岷江和下游的长江;一处就是“鸿水”,古时江、鸿通用。鸿水在哪里?《吕氏春秋》有记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盂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一般都认为此处江水即鸿水,我认为未尝不可以考虑下长江(从长沙子弹库《创世章》可知,炎帝、祝融和共工都是南方的神性人物,其活动在长江中游的可能性并不小)。

炎帝不是神农

只要梳理历史典籍,很容易知道在东汉之前炎帝和神农氏大体是分开记载的,二者事迹不同,生活的时代和地域也各不相同。

二者所处年代不同

本文开篇引用的《史记-五帝本纪》那一段其实已表明炎帝不是神农;《史记-封禅书》(此篇《史记》取材于《管子》)也有:“有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这里也是把炎帝放在神农之后,表明二者不是一个人。

《管子》、《商君书》和《庄子》等都有关于神农的记载,他们记载的神农处于农业刚开始的氏族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另外,根据《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记载,可知炎帝与黄帝同时代,其时代己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黄帝应该距大禹三十世,则黄帝大概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2600年左右,这也从侧面验证了炎帝和神农不是同一个人。

二者事迹不同

神农的事迹主要体现在教民农耕、制农具、创市场、尝百草、制琴瑟等功绩上。

《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记录了神农制农具、创市场的功绩。《管子•形势解》载“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贾谊的《新书》:“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毅。”根据上述古籍,神农的主要功绩是教民农耕和尝百草。其他如《吕氏春秋》等著作内容相似,这里就不多引了。

炎帝相关记载主要体现在其与火的关系上: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哀公九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吕氏春秋•荡兵》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二者生活的地域不同

由于对炎帝的记载较为混乱,所以目前学术界对其发源地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如果你把神农和炎帝、赤帝分开,那么炎帝的活动地点还应该是以西北为主。在民国以前,炎帝起源于陕西也是主流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国语•晋语》中记载:“炎帝以姜水成。” 姜水现在主流的看法认为是渭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水经注》等),在今陕西宝鸡境内,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神农一般认为是列山氏,其起源地在随州,活动于长江流域,是南方文化的体现。《孟子•滕文公上》曰:“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孟子那个时代(战国中期),信奉神农之言的农家学派人物许行,由楚地北上来到滕国宣扬神农学说。许行信奉神农之言,并按神农之言进行实践,与其追随者在楚地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通过这段史实可知神农为农家祖述的古帝,楚地又是农家学派的创始之地,因而神农崇拜是长江流域文化的产物。被认为是神农的烈山氏的活动地就在现代的随州。

由此可见,最初的炎帝、神农是不同的人,二者生活的时代、事迹和地域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完全无关的两个人。炎帝和神农被当作一个人是从《世本》开始的,之后到了刘歆开始按五行学说改造中国历史,并被《汉书-古今人名表》采用后,两者为一个人几乎成定论,但这就会给我们研究先秦历史带来很大的麻烦,我觉得还是恢复其本来面貌较好。这样一来,像湖南人和陕西人争炎帝的戏码就会少很多。

赤帝参加了“炎黄大战”,而赤帝不是炎帝

关于赤帝的材料不多,但都很重要,其一是《黄帝伐赤帝》,是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汉简《孙子兵法》的佚篇之一。它最早记述了黄帝“ 南伐赤帝” 、“ 东伐青帝” 、“ 北伐黑帝” 、“ 西伐白帝” 的五方五色帝的传说。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很早,这一条的出现对研究先秦的五行学说及黄帝的传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炎帝:我不是神农,也没参加过炎黄大战,但我跟黄帝真是兄弟

《史记》所记炎黄大战


《逸周书-尝麦》篇记述赤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说:“昔天之初口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口口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

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恩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日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日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这段同样记录了黄帝与蚩尤那场大战。战争细节我们不讨论,但这里记载的是赤帝与蚩尤间的战争,与《史记》等后世文献中所载炎帝和蚩尤的战争,显然是同一场战争,只是赤帝变成了炎帝。可见司马迁是认为赤帝就是炎帝的,或者说他见到的材料是这样。

如果仅有《逸周书-尝麦》这条孤证,那我觉得我们还是相信司马迁为好,但有了前面《孙子兵法》的佚篇,我觉得不能草率处理。

《文子》也有一条记载:“赤帝为火灾,故黄帝禽之。”这里是否是指“炎黄大战”,需要存疑,但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则说明这里记录的参加炎黄大战的同样是赤帝。

《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中都有的五方色帝, 其方色搭配与《孙子兵法》佚篇五方色帝一致(两处都是记载的炎帝), 但顺序不同, 并且以五行, 五方为主配以复杂的众五, 如五音、五虫等等, 众五的内在关系以相生为主。 显然这是一种集大成的比较成熟的五行学说, 而佚篇的五色方帝与之相比, 显得原始简单。 因此, 就五行说的演变来看, 佚篇的五帝与《十二纪》的五帝是有时代区别的。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五方色帝中的炎帝最初应该是赤帝,秦灵公等秦国王公祭祀的却是赤帝(见前文),结合前面的几条史料,这让我很怀疑这里的炎帝是不是本来应该是赤帝,而被汉朝人篡改了。

赤帝在今天几乎已经湮没无闻,但在历史上它是响当当的五方上帝之一。苍帝居东方,赤帝居南方,白帝居西方,黑帝居北方,黄帝居中央。刘邦的斩白蛇起义,就被称为“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刘邦生长在楚地,他亡命之后在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所聚集的百十人也多是楚人,所以刘邦是楚人的领袖。楚在南方,对应的是赤帝、赤龙。秦在西方,对应的是白帝,但白帝少昊出自东方,秦人祖先就是来自东方,所以最早祭祀的天帝便是白帝,后来虽然也祭祀苍帝、黄帝、赤帝,但祠庙最多的仍是白帝。所以,“赤帝子斩白帝子”实际上说的就是楚必灭秦。

在我国的苗族地区流传的格蚩尤老(蚩尤)与黄龙公、赤龙公多次交战的故事也说明参加炎黄大战的实际应该是赤帝。

对于蚩尤与苗人的关系是有争议的,不过,我认为,有《尚书-吕刑》的记载,种种说蚩尤与苗人无关的说法都是无根之谈。

在苗族西部方言区, 至今还流传着许多“ 格蚩尤老”的传说,“ 格蚩尤老”苗语音译,,“格蚩”为爷爷、老人的意思,“ 尤老”是英雄的意思,合起来可译为英雄爷爷。英雄祖先是否就是蚩尤, 尚有争论。但我估计,蚩尤这个名字,可能就是从“ 格蚩尤老”音译过来的。

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的蚩尤神话( 按,搜集整理者将“ 格蚩尤老”直接译为“ 蚩尤”)与汉文古籍中关于蚩尤与黄帝的琢鹿之战颇多吻合之处。

《蚩尤神话》主要讲述格蚩尤老与黄龙公、赤龙公多次交战,蚩尤最后被打败,苗族渡过黄河(苗语称浑水河)南迁。主要人物为格蚩尤老、黄龙公和赤龙公,次要人物还有黄龙公的妹妹垂耳妖婆、协助黄、赤二人的雷公之子雷老五以及格蚩尤老的师父等人,与汉文古籍关于炎黄之战的记载基本一致。

显然,大家很容易想到黄龙公就是黄帝、赤龙公就是赤帝。其余人物也与《山海经》等的记载相符。

将前面的资料与刘邦和苗族的这两条资料结合起来看,显然,参加炎黄大战并与蚩尤大战的应该是赤帝。按《国语》等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兄弟或兄弟部族,那么从情理上说,炎帝先与黄帝大战一场,战败后再联合起来对战蚩尤,确实不如来由自其他部族的赤帝大战黄帝再对战蚩尤合理。

《山海经》中也曾提到一条线索,说炎帝和赤水有关,其《海内经》篇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有十二”之说。因为赤水的位置,有争议,我们对此很难深考,如以《水经注》为准,则大致上可以认为在西北。

根据以上材料,赤帝显然是活动在曲阜一带或长江流域中部地区,其与很多人认为的活动在西北的炎帝活动的地理范围并不一致,所以炎帝和赤帝显然也不是一人。

结论:

从以上的考察来看,炎帝和神农氏显然是两个人,二者的时代、事迹和活动地域都不同;炎帝和赤帝在司马迁那里就已被当成一个人,但实际上,在先秦文献中,两者的活动区域和事迹也是明显不同的,赤帝主要的事迹是参与了与蚩尤的战争;而在涉及炎帝的记载中,他主要是作为火神与姜氏祖先的形象出现,除了《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外,并没有发现他参加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记载。所谓孤证不立,我们有理由认为司马迁所记的这一段文字中的炎帝实际应该是赤帝,但由于后世炎帝和赤帝被当成一人,所以被篡改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司马迁自己改的。像其他的一些资料,情况可能也与此类似。

所以,综合先秦主要文献,我认为炎帝和神农、赤帝不但不是一个人,而且应该就是独立的三个人。在上古帝王中,与炎帝关系最密切的是黄帝,他们都起源于西北,同属于炎黄集团,即使不是亲兄弟,也是兄弟部族或互相通婚的胞族。下面这一段是对他们关系的最好记录:

《国语-晋语四》:以前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依姬水而成长,炎帝依姜水而成长,长大以后两人的德行不同,因此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一说甘肃清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黄帝所处的时代距大禹三十世,所以他实际所处年代应该在前2800年-2600年左右,这与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合。根据炎帝的后代祝融曾降于江水看,他们来到中原后,可能炎帝部族主要向豫西地区地区发展,而黄帝则占据了当时被认为是天下之中的晋南(冀州)。


炎帝:我不是神农,也没参加过炎黄大战,但我跟黄帝真是兄弟

赤帝和黄帝、蚩尤等大战形势图


如果从部族属性考虑,那么,炎帝显然属于炎黄集团的一支;而蚩尤从多种文献看,他最大可能是属于三苗部族,应该是神农之后,属于屈家岭文化北上的代表;赤帝则可能代表的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族群明显受到长江下游的崧泽、良渚等文化的影响,其族群可能来自现在的江苏一带,刘邦以赤帝之子自居是合适的。“炎黄大战”可能就是一场黄帝炎帝先打败了赤帝,然后联合赤帝驱赶了蚩尤部族(三苗)的战争。这在考古上的体现就是,大汶口文化渗透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屈家岭文化北上的势头被彻底阻止。这场大战是中国文明史的开始,也是五帝时代到来的标志。中国从此进入了战争频繁的城邦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