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快評」經歷了疫情,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

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

4月23日是“全國讀書日”,第十七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20日在線發佈。調查結果顯示,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成年人紙質讀物的閱讀量、閱讀時長及人均電子書閱讀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足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2.84本,僅有12.1%的國民日均閱讀圖書超1小時。

讀書的益處,時時說,年年說,原應人人知曉,本已不必多數。近代傑出的出版家、教育家張元濟先生曾以一句質樸之語概括:“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無論第一第二,若說讀書是好事,無論男女老少,城市鄉村,恐怕少有人不贊同。然而,好事做起來卻難,堅持做就更難。每年的讀書日,各種平臺C位宣傳,作家名人齊齊薦書,讀書活動異彩紛呈,話題討論度也十分可喜,然而,來年一看數據,大家讀書的時間反而越來越少了,實在有些尷尬。

或許,過度強調讀書的儀式感,反覆宣導讀書之好,雖然有提醒勸導之效,但某種程度上,也提高了讀書的門檻,拉遠了讀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讀書日強調讀書當然很好,但書不是一天就讀盡的,需要一頁頁,一日日,晨昏憂樂每相親,才能讀出滋味和愉快來。從這一意義而言,經歷了今年這場重大的疫情,讀書或許可以像勤洗手、多通風一樣,從一個較為特殊的舉動,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現代人拋棄系統性閱讀,選擇碎片化閱讀,比起深度思考,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沒時間。工作、飯局、聚會、應酬、奔波……一天下來,精疲力盡,話都懶得多說一句,況讀書乎?但疫情期間,提倡不扎堆、不聚會,雖說可能有些悶,但那些被拆碎的時間,不是漸漸被聚攏了嗎?很多人驚訝地發現,一天原來如此之長,一個小時原來可以做這麼多事,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就有了閱讀的條件和心境。主持人何炅此前公開他疫情期間宅家的日常時,就坦言,平常或許十幾天甚至一個月才能讀完一本書,但居家抗疫時期,心比較定,人比較閒,有時一天就可以讀一本甚至兩本書,多好。

而且,讀書對於人的影響,不僅僅是抽象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有具體的“開心明目利於行”。讀書可以瞭解更多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讓日子變得豐富開闊;讀書可以塑造理性思維,提高辨別能力,便不會在愚蠢的謠言裡慌不擇路;讀書會讓情感更為細膩敏銳,更為充分投入地體會悲歡愛恨,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疫情期間,有人打開一本菜譜,解鎖了廚房新技能;有人閱讀生活散文,忘記了恐慌和憂慮;有人看了幾部經典小說,思想裡充滿了肉與血。各種各樣的閱讀,給了我們不一樣的體驗,讓艱難的時期變得不再那麼艱難。

這場疫情,或多或少給人們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和傷痕,當日子逐漸回來,心靈也需要療愈,而書籍是治療心靈最好的靈藥。無論你是感到焦慮恐慌,還是孤獨困苦,陷入沉重的思考,茫然的悲愴,或許只是蒼白的悵惘,閱讀都能讓你獲得安慰、釋放和鼓勵。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很多時候,一本書對於人的影響,可以長達一生之久。當你真正開始進入一本書的世界,有些看似沉重的煩惱,自然變為渺小和輕忽,這種魔法,非親身體會是難以領略的。

並不是說,因為有疫情我們才讀書,也不是說,讀書只是為了對抗疫情帶來的變故,抗疫是自我保護,讀書是自我修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能自然而然、沒有負擔地常態化,才是最佳狀態。

「抗疫快评」经历了疫情,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