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讓危重症醫學專業亮相於公眾面前,重症監護室真的是有去無回嗎?讓我們看看這門學科到底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深夜,病房裡一位患者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生命危在旦夕,麻醉值班醫生迅速趕到,臨危不亂,就地實施心肺復甦術——及時有效的胸外按壓、迅速到位的便攜式除顫器、動作嫻熟的氣管插管……患者的生命跡象逐漸恢復,死神與他擦身而過。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手術室裡,一位被診斷“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急診患者被送上手術檯,面色蒼白,呻吟不止,這樣的患者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將近100公斤的身體因為疼痛而不停地扭動,手術刻不容緩!麻醉值班醫生一邊和藹地安撫患者並囑其深呼吸,一邊有條不紊地給患者戴上面罩吸氧,並根據有創橈動脈穿刺實時監測的血壓波動情況及其它生命體徵有條不紊地調整麻醉藥物用量,進行麻醉誘導……患者的呻吟聲越來越小,身體漸漸放鬆下來,痛苦的表情不見了,如同安靜的“入睡”一樣,對於患者,舒適的“睡夢”是一種解脫,然而對於無影燈下一級戰備的醫務工作者來說,戰役才剛剛打響,神聖的無影燈曾見證了多少生命與死神猛烈的搏擊,莊嚴的無影燈曾目睹了多少守護生命之火重燃的爭奪戰。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一、不斷推陳出新、自我否定的復甦醫學史記

“死而復生謂之蘇”,人類實踐復甦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本身的歷史一樣古老。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呼吸心跳驟停猝死患者的搶救,僅停留在單純對呼吸驟停的搶救上,而復甦醫學真正成為一門現代醫學科學是在20世紀60年代閉胸式心臟按壓的效果得到公認之後。從此,心肺復甦(CPR)被認為是基本生命支持的基石,胸外心臟按壓也成為處理心臟停搏的標準方法之一。回顧心肺復甦發展歷程中的每一個瞬間,每一次進步與飛躍都凝聚著醫學工作者的艱辛與努力……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1950年,美國的Peter Safar和James Elam醫生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助產士運用口對口呼吸來複蘇新生兒,進而重新發現人工呼吸(Rescue Breathing)這一技術,並確認口對口人工呼吸較“壓式”人工呼吸法更有效;1958年Peter Safar提出採用口對口吹氣式人工呼吸是復甦醫學領域裡一場革命性的進展;1960年復甦醫學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由Kowenhoven醫生提出了封閉式胸部心臟按壓(Chosed chest heart massage),這種技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維持血液循環,產生相當可觀的心臟搏出量——人工呼吸和封閉式胸部心臟按壓兩種技術結合,標誌現代心肺復甦的誕生。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同年,美國心臟醫學協會開始了教授醫生這種新的技術——心肺復甦術,這項程序也成為以後的美國公眾CPR訓練的前身。1966年,ZOLL提出電擊除顫和上述兩法的結合構成了現代復甦的三大要素;美國國家紅十字會建立了CPR的標準訓練課程,並對美國所有的醫療工作人員、緊急救援反應人員和救生人員進行規範化的培訓。1985年,也就是現代CPR誕生25年之際,第四屆美國復甦會議對過去的CPR標準進行了評價和修改,強調復甦的成功並非心搏和呼吸功能的恢復,而必須達到腦和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從而誕生了心肺腦復甦(CPCR)的新標準。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近10多年來,胸泵學說和腦復甦概念的產生使復甦在輔助方法和藥物治療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更新,進而發展為復甦學。2000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出版了國際心肺復甦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經歷近5年新科學證據的充實和專家們的再評價,2005年,國際復甦聯盟及美國心臟病協會重新修訂了CPR及ECC的推薦方案,並取得了學術上的科學共識。

然而,現代心肺復甦經歷了五十多年的探索歷程卻從未停步,未知、疑惑和進展總牽繫著人們的關注。隨著時間在推移,知識在更新,理念在改變,2010國際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應運而生,該指南系統提供心肺復甦應遵循的原則,並提供臨床實踐的操作規程。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二、我國復甦醫學發展現狀

我國復甦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700年前就有相關記載,我國目前對CPR的工作十分重視,並大力開展CPR的普及訓練與基礎研究,努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面對我國心肺復甦的現狀和今後的發展問題,醫務工作者既要注重國際指南中臨床試驗研究證實的結論和各國專家反覆討論達成的科學共識,又要因地制宜使國際指南與我國的復甦實踐及具體國情相適應。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我們不難發現:呼吸心跳驟停患者能否及時得到救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具備良好訓練的、有一定裝備且隨時做好準備的救援團隊以及救援舉措能否快捷有效的實施。因此,我國必須正視國內心肺復甦的發展現狀,注重心肺復甦的教學和培訓,簡化和規範搶救流程,使臨床醫生及專業救助者更加有效地實施心肺復甦,全面提高我國心肺復甦的普及和規範化程度。心肺腦復甦不單純是醫務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術,一些特殊職業的人員,如消防員,救生員等也必須進行專門訓練,普通百姓也應瞭解此項技術。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三、復甦醫學的展望

復甦醫學研究和實踐的歷史與現狀告訴我們,心臟停搏是非創傷性心臟原因導致的、不可預測的突發死亡,也稱猝死。美國平均每年發生心臟停搏約30~35萬例,即每90秒就有一人發病,歐洲發病情況與美國相似。面對這一巨大威脅,人類一直在探索從死神手中挽救生命的良策。儘管歷經50餘年的發展變化,CPR、CPRD技術及所涵蓋的初期復甦 (basic life support, BLS)、後期復甦 (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復甦後治療(post-resuscitation treatment, PRT)等復甦醫學理念已有諸多改進,但心臟停搏患者的生存率仍不盡如人意,復甦醫學前路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四、危重醫學發展的里程碑

手術室是外科危重病患者接受加強醫療的重要場所,20世紀70年代初,Tilney、Baue 等先後倡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MODS)的理論假設。最初的損傷(insult)因素可以不同,如感染、創傷、出血等,但是以MODS作為最終的共同通道,卻是一致的。因發病機制複雜,病死率高,引起醫學界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危重醫學雜誌或專著在英國和美國陸續發表或出版,危重醫學的服務對象由單器官功能障礙患者轉向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由此產生新的理念: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1、對可能發生的或者已經存在的、危及生命的急性MODS患者,進行緊急復甦(resuscitation)以及延續性多器官功能的支持治療(prolonged multi-organ systems titrated life support);

2、重建人體內環境穩定,為病因針對性治療,創造條件,提高生存率。3.對於損傷因素打擊所引發的機體應答模式以及各器官間相互作用,進行臨床與基礎醫學相結合的研究。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可以說,上述理念的革新是危重醫學發展的一項里程碑。以感染性休克為例,發病最初6小時的患者,很少能在此“黃金時段”進入重症監護室或得到及時有效救治,然而,組織缺血是第一急性殺手,延遲復甦產生的組織缺血,可以在患者進入重症監護室前、甚至進入手術室開始手術前早已存在;胃腸道缺血,屏障功能障礙,將促使 MODS很早發生,這就給無影燈下守護患者生命安全的麻醉醫生敲響了警鐘,也時刻督促麻醉醫生加強圍術期醫療安全,開展器官功能保護,圍繞以預防MODS為目標進行圍術期麻醉管理。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五、危重醫學現狀與發展

隨著醫療設備和水平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危重醫學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和發展,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水平提高迅速,我國與歐美髮達國家危重醫學領域交流日趨增多。目前,在全身感染、液體復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等一些焦點問題、急性腎衰竭連續腎替代治療、營養支持問題、出凝血問題、患者鎮靜以及危重患者護理問題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並百家爭鳴。

新冠肺炎爆發後,是他們將重症患者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救回來的!

危重醫學就是這樣一個用醫學、意志、關愛來對抗最棘手病魔的沒有硝煙的戰場,在每一場生命的爭奪戰中,危重醫學的理念和決策都在最大限度的將懸於生死邊界的生命奪回。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分分秒秒,月月年年,伴隨著復甦與危重醫學從悠久的歷史走來,正勃勃生機地邁開不斷更新理念、追求卓越的腳步,無影燈下醫務工作者們全力以赴、精湛醫術的完美詮釋和對生命的守護從未謝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