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離還是不離?

“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我們多少夫妻在吵架的時候,都會把這個理由給搬出來。其實細細追究,這句話裡隱藏著太多的辛酸和無奈?

離婚、湊合,哪一種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在我們中國的文化裡,我們過於強調婚姻的重要性。我們本著“寧拆一座橋,不毀一樁婚”的觀念,奉勸那些想要離婚的人:“為了孩子,你還是湊合著過吧,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比什麼都重要!”

於是,很多人就被勸住了,儘管感情已經破裂,他們也要牽強地綁在一起,來維持這段虛假的婚姻,給孩子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他們以為只要他們不離婚,只要這個家不散,孩子就會無憂無慮地成長。

其實不然,很多時候對孩子真正構成傷害的,並不一定是“離婚”的事實,而是這個婚姻的失敗。比如說夫妻雙方在婚姻當中的爭吵,或者說兩個人已經完全沒有感情了,純粹就是為了孩子在忍耐。熱戰也好,冷戰也罷,這個過程才是真正傷害孩子的。

為了孩子,離還是不離?

有一個15歲小朋友給他的爸爸媽媽寫了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在一起已經沒有幸福了。那為什麼不離婚呢?

如果你們是為了我湊合,那我現在鄭重地求你們為了我而分開。因為你們這樣在一起,不僅沒有給自己快樂,也沒有給我快樂——自己是你們湊合的理由,這讓我時時感到一種壓力,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對不起你們為我付出的忍受。於是我就常常在你們的忍受中忍受。

我不想成為這樣的角色,這讓我時常感覺黯淡和沉重,無法去真正地享受生活。我知道你們這是為了我好。可家不是三張臉湊在一起吃飯,家沒有你們之間的愛,就不是家,這樣的家,我寧可不要。

如果你們真的愛我,請為我離婚。離了婚我一樣有親愛的爸爸媽媽,而你們也都有了新的選擇機會。我絕不埋怨你們,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請你們為自己負責。

從這封信裡,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並沒有因為父母的“湊合”而感受到一絲一毫的快樂。相反,他很壓抑,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父母湊合的理由;他不快樂,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贅。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他沒有辦法真正地去享受生活。就像他在信中所說:他也在忍受,在父母的忍受中忍受。

為了孩子,離還是不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肖雪萍老師曾說:如果說感情關係已經破裂,那就一定要離婚。因為如果爸爸媽媽不快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沒有權利快樂。

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哪怕這個孩子只有2歲,他也能聽懂爸爸媽媽跟他說的話。有的時候,父母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足以告訴孩子,你們之間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沒錯,離婚的確對孩子有影響,因為這個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周圍大多數人都是雙親,為什麼我只跟媽媽或者只跟爸爸在一起生活?但是這種感覺它是一種遺憾,它是遺憾,但是不一定會真的帶來傷害。

生活當中,我們很多人會去給那些離婚的家庭“標籤化”。其實這個“標籤化”反倒會給這個家庭和這個孩子造成一些傷害。因為當我們過於強調單親家庭一定會給一個人的性格造成影響的時候,他會有一些自我的暗示。比如說:我不開心,因為我是單親家庭;我膽小,因為我是單親家庭;我學習成績不好,因為我是單親家庭……這個反而會變成他不成長、不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一個藉口。

為了孩子,離還是不離?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取決於爸爸媽媽離婚後如何對待孩子?

1、離婚後給孩子灌輸仇恨情緒

現在很多父母有一種非常糟糕的做法,就是離婚之後給孩子灌輸仇恨情緒。比如說女方帶著孩子,然後女方的家人就很容易對孩子說:“孩子,你可記住,天下的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像這樣的一種教育,就是一種消極的、負面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

同樣是離婚的家庭,不同的教育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說一個孩子沒有安全感,日常生活中再負面地吸取這樣的一些教訓,那麼他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2、離婚後溺愛孩子

一般的父母都會這麼想——父母離婚了,這孩子特可憐。然後他們就容易溺愛這個孩子,給孩子很多零花錢,很多名牌。甚至過去孩子都自己獨立睡覺了,現在又跟父親或者母親一個床睡覺了。這樣的話,就使孩子出現一種退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其實,父母離婚之後,孩子的生活要保持一種正常的狀態,一種更加獨立的、積極的狀態。

3、離婚後老死不相往來

我們有很多父母在離婚之後,夫妻雙方就老死不相往來。然後,有監護權的這一方,千方百計地阻止沒有監護權的那方來探視孩子。

為什麼不能讓他來探視呢?他來探視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所以,這些都反映了一種教育的失敗,一種認識的偏差。

為了孩子,離還是不離?

如何對單親家庭的孩子進行教育?

1、父母離婚,應該讓孩子有參與意見的權利

父母離婚這麼大的事情,應該是跟孩子說的。當然,我們說的方式要很講究。比如說:“爸爸媽媽兩個人之間有了問題,需要解決,可能要分開。但是這個不是你的責任,我們都非常愛你。”

也就是說,孩子是有權利知道的,但是我們要用一種非常適合孩子理解的方式,一種讓孩子感到很有安全感的方式:“爸爸還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你的媽媽,只是我們兩個人之間出現了問題,可能要分開。”

2、離婚是成年人的選擇,但要對孩子負責任

任何一對父母離婚,都是一生當中最刻骨銘心的傷痛,這個時候,怎麼樣對孩子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特別推薦一個獲奧斯卡獎的老電影《克萊默夫婦》:

就是有一對夫妻要離婚,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想要得到孩子。於是這個父親的律師就說:“我給你出一個招兒,你要讓你的兒子在法庭上去證明媽媽不愛他,媽媽離家出走了,媽媽不好。那你就能得到孩子。”但是這個父親非常了不起,這個父親說:“我怎麼能讓一個孩子在法庭上去指責他的媽媽呢?絕對不可選擇!”後來他就沒有得到孩子。

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應該堅守的一個原則,就是說離婚是我們成年人的選擇,但是我們要對孩子負責任。

3、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他

為什麼有些父母離婚之後,會禁止對方來探視他的孩子?其實是因為,這個父母親可能沒有把這個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沒有去想這個孩子他也是有思想、有感受、有情感需要的。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離婚這件事情,而是站在了成年人的角度,把孩子當成了一個工具,然後去打敗那個已經離婚的伴侶。

所以,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他,去真的進到他的心靈深處跟他在一起;而不是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居高臨下地看他。

4、父母要做自己,給孩子樹立榜樣

即便是離婚了,我們也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做一個愛自己的人。但是,我們好像經常忘記了去做好自己,而是一味地想要去為孩子補償些什麼,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

所以,怎麼樣讓孩子去適應離婚後的生活呢?就是在保障孩子穩定生活的前提下,在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的前提下,父母親一定要做好自己。繼續用心工作,繼續關愛他人,保持健康的身體,保持健康的作息。然後我們繼續去交朋友,尤其我們要繼續相信愛情,這個對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孩子會看到父母如何去活自己,這樣他也就知道自己如何活自己了。

為了孩子,離還是不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離婚對孩子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如果這個婚姻就到了一種非離不可的地步,那它又是一個像外科手術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有可能把這個傷害降到最低點。”

所以,當我們身邊有人要離婚的時候,我認為我們應該支持他們的決定,而不是說,拿孩子去綁架他們。有的時候,是我們把孩子想得太脆弱了,其實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我們成年人要強多了。所以,即便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只要我們以正常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他們一樣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是淘淘媽媽,一位90後寶媽,有著3年的全職育兒經驗,多平臺創作者,專注育兒知識分享。如果大家在育兒的道路上有什麼困惑,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