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文|香媽育兒日記

什麼是教育?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可見教育的根本不單單是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更是要先學會做人。

如今社會很多家長,都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放在了老師身上,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意識,所以有些孩子出問題了不單單是學校沒教好,更有可能是家長沒“帶”好。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近日就有這樣一件事,兩個10歲的小男孩因為疫情原因沒有開學,就在自家小區閒逛,兩個熊孩子看見小區裡面停著的車輛上面車標的圖案都很有意思,出於好奇,就都掰下來玩,這下不要緊,一掰就是14輛並且都是豪車。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被發現後家長也是嚴肅的批評和教育了兩個孩子,並且第一時間在業主群,表示了歉意和補救措施,修理費用也由這兩位孩子的家長全部承擔。這樣的解決方式得到了群內業主的諒解,同時也受到了網友的稱讚,作為父母不僅正確的教育了孩子,並且以非常正確的態度解決問題,這就是孩子的榜樣,也是身為孩子家長必備的素質。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相比這樣的家長我又想起了前陣子在網上流行的另一則新聞,小男孩掰斷20萬手辦,家長為其辯:啥?就一破所料,還想訛錢?小陳是手辦愛好者,家裡收集了很多卡通手辦。因為小陳出門,親戚帶孩子來家裡玩,出於對手辦的好奇,孩子開始擺弄手辦,以至於小陳回到家中,手辦已經被孩子掰壞了。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當小陳向孩子家長索賠時,孩子家長竟然對小陳說:啥?就一破塑料,想訛錢?當小陳說手辦價值20多萬,並且告訴親戚有賬單但時,對方的態度又立刻轉變,說都是親戚,小孩子不懂事,不要斤斤計較等,態度的轉變讓人無法接受。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網上曾經還有這樣一個家長,帶孩子去超市購物,熊孩子在超市裡捏碎了18包方便麵,超市營業員索賠,家長竟然以營業員欺負小孩子為由呵斥銷售人員,並造謠超市是黑店。並沒有道歉得意思,這就是現在很多溺愛孩子家長的真實寫照。

孩子為什麼會犯以上這些錯誤呢?

著名作家、演說家伊恩、萊斯利在其代表作《好奇心》中曾經說過:好奇心是人類的第四驅動力,激發人類不斷大鎖未知世界的熱情,每個人自出生起就有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只保留了學習和探索的習慣,擁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聰明,更容易成功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1. 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每個人對未知事物都十分的好奇,嘗試去了解,孩子也不例外他們渴望瞭解世界,渴望對未知事物的征服,同樣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都要弄清楚,在他們眼裡寶馬和自行車是同樣價值的存在,所以才要去了解和研究。

2. 通過搞破壞引起家長的注意

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寂寞且不被關注的,父母平時下了班很少和孩子溝通很少陪伴孩子,孩子就會想要通過搞破壞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因為只有做了讓父母不能忍受的事情,他們才會將關注轉移到自己身上,所以熊孩子就會變著法的搞破壞。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3. 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很多家長很少關注自己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在孩子面前大多是命令的口吻,除了吃飯,寫作業,家長更是很少關注孩子情緒的好壞,當孩子產生情緒,父母無法正確引導,他們就會通過搞破壞,達到發洩情緒額的目的。

父母如何做到正確教育孩子?

1. 父母和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都會想辦法幫忙找理由開脫,這樣只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孩子犯了錯誤,首先要批評孩子,或者適當的體罰孩子要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樣類似的錯誤孩子就不會再犯。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同時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承擔責任,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當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擔責任,孩子就會覺得因為自己的錯誤連累了父母,但父母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這個時候父母在教育了孩子的同時,也起到了增進彼此情感的作用。

2. 控制情緒切記不要大吼大叫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後,先是一頓怒吼,亂髮脾氣,在訓斥孩子之後,並不關心孩子的情緒,同樣孩子犯錯誤背後的原因也就被忽視了,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家長要在孩子犯錯誤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問明白事情經過,在進行訓斥,並做好解決措施,以及孩子的心理疏導。

熊孩子“團伙作案”,掰斷14輛豪車車標被家長罰跪,網友:罰的好

3. 互動,交流不能少

父母平時真的應該多關心孩子,要多與孩子溝通,孩子是很樂意與父母交流的,多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並和孩子一起正確的探索世界和未知,這樣孩子才不會對誘惑失去理智,很多時候不是熊孩子缺少教育,是家長對孩子缺少關心和溝通。

育兒寄語:

其實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背後有很多“熊家長”在支持,不要推卸責任,教育孩子不是老師的責任,與不是社會的責任,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不要低估了孩子熊孩子好奇心的價值,他可能成就一個科學家,也可能養成一個魔鬼。

最後,你對熊孩子掰斷14輛豪車有什麼看法?你家有這樣的熊孩子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香媽育兒,願與你共同分享育兒知識,和孩子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感恩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