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錄,多奢侈——讀《人間詞話》一二感

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若能記錄、整理與回味,再踏進那條河流時,溫故而知新”。我不禁開始回憶最近看的一本書是什麼,最近看的電影是什麼名字,最近實習又做了什麼有哪些收穫......捫心自問,答案總是林林總總,但總有些遲疑地答不上來。

顯然,我高估了自己的大腦,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卻奢侈而懶惰地揮霍生活。於是,我開始動筆,寄希於在寫字的過程中能自知自律自省,迫使自己承認、面對、記錄、釐清和反省。

——分割線——

一 《人間詞話》王國維之境界

說起《人間詞話》,我們不難想到的是王國維對人生三大境界的理解。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入門前的彷徨,痛苦與渴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為徑、上下求索的執著與忍耐,到最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靈犀一點、參透真諦、獲得以入門的喜悅與自然。三句詞雖年代不同,出處各異,但匯成一處卻著實是我們學習或追求理想、目標過程中的現實寫照。在高中寫作時,我常引他人之例,套用這三句話,卻沒有身體力行的感知與體會。如今學習產品的過程中,把“三大境界”套用到自己身上,我已經歷了第一境界的迷茫無助,在找到敲門磚後,逐漸走入第二層境界。而在有我之境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呢~我相信無止盡,但也會有瓜熟蒂落的一天。

剛剛講到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實為我們曾說的融情於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也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而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人惟於靜中得之,故優美。

對於境界的判定,王國維講到境界不單單隻侷限於景物,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中的境界,因此對於寫真境物,能流入真情實感者,便均為有境界。那麼虛構境物又是如何呢?“理想家,亦寫實家也”,他認為虛構的內容是源於自然本身的構造,那麼也同樣是遵循自然的規律,同樣是境界的一種,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這裡的境界我只摘取了我讀過的幾篇,實際上還有許多。王國維對於詩詞賦予境界的理解,對於古詩詞的重新解讀,跳出了詩詞本身作者的情感表達,而是從更高的層面去辯證地看待詩詞美,將哲學的美感帶入詩詞,帶來別具一格的古典詩詞哲學美。

最後引用一段詞,算是即學即用~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不記錄,多奢侈——讀《人間詞話》一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