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碎雞蛋後,中國保姆和外國媽媽的處置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孩子在脫離原生家庭後,獲得獨自適應社會的能力,但由於每個家庭、每個地區、每個國家的社會環境都不一樣,因此產生了孩子教育方式上的差別,特別是

東西方,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孩子打碎雞蛋後,中國保姆和外國媽媽的處置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來自中國的漢娜是西方家庭的一個保姆,負責煮飯和打掃衛生。這一天她正在廚房炒菜,家裡的小主人科迪進來了,只見他輕車熟路打開了冰箱門,然後踮起腳尖,從冰箱上層拿出來了一個雞蛋,誰料沒拿穩,啪嗒一下,雞蛋就掉到了地上,摔破了。

孩子打碎雞蛋後,中國保姆和外國媽媽的處置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科迪一時間手足無措,漢娜馬上說,別碰它,我來幫你收拾掉。

這時候,科迪的媽媽進來了,在瞭解情況後,她和漢娜說,讓科迪把碎雞蛋收拾乾淨。

漢娜卻覺得這樣不對,說這應該是我的工作,我來收拾就好了。

媽媽不贊同,她對科迪說,科迪,漢娜阿姨已經把她自己的工作完成了,因為是你自己打破了雞蛋,所以這個收拾的工作,不應該是漢娜的,科迪,你是個紳士,要懂得負責人,對吧?

科迪點頭答應,隨後先把蛋殼扔進垃圾桶,然後找來一塊抹布,要清理地上的蛋汁,漢娜想去幫忙,又被外國媽媽攔住了。

最後,媽媽問兒子拿雞蛋是要做什麼,讓他重新拿,雖然漢娜一直想要幫助男孩,但都被媽媽阻止了,孩子重新拿好了雞蛋給漢娜要做蛋撻,隨後高高興興出去玩了。

最後問漢娜:一顆雞蛋重要,還是孩子的信心重要?

中方家庭,對孩子的寵溺居多,在孩子小時候,基本上不會讓孩子碰任何危險的、或是能力上限的事情。

西方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讓孩子儘快能像大人一樣生活,因為在孩子成年後,他們將不會再為孩子提供生活費。

孩子打碎雞蛋後,中國保姆和外國媽媽的處置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一:寵溺型孩子,有什麼特質?

凡事缺少主動,習慣依賴別人,這就是被寵溺的孩子最明顯的一個特質。他們缺少獨立承擔事項的勇氣,如果沒有人在前面邁出第一步,他會一直畏縮不前,受到挫折時,他們很少主動去想怎麼克服這個難題,而是習慣性想把問題丟給別人;如果受到別人的批評或指責,他們內心就很容易崩潰。

這樣的他們,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活行為準則,無法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所以,也無法成為領導者或決策型人才。他們更希望做的是依賴父母、依賴朋友、依賴他人獲得自己的利益,不願去思考,也不願意花心思去做改變。

孩子打碎雞蛋後,中國保姆和外國媽媽的處置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鼓勵孩子去挑戰

初生下來的孩子,毫無任何反抗能力,他是弱小的。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能接受的思想、能用雙手做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而判斷孩子能不能做這件事,不應該依靠家長自己的主觀臆斷,而是讓孩子試著去挑戰,萬一成功了,他就比別的孩子更優秀一步,他未來的世界就更廣闊。

2、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對於孩子本身相關是事情,其實我們都可以讓孩子來做主,比如,今天穿哪套衣服?今天要不要去外面吃飯?今天的作業可以安排在什麼時間段來完成?讓孩子參與到自己生活中,完成自己定的任務,塑造他自己的自信心和責任心。

3、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感是與生俱來的,家長們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判斷,認為孩子做這個危險,做那個不合適。為什麼我們會判斷不合適?除了因為危險?還有其他什麼原因讓我們阻止孩子?擔心孩子會犯錯嗎?

孩子打碎雞蛋後,中國保姆和外國媽媽的處置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就像故事裡說的,打碎一顆雞蛋重要,還是讓孩子建立自信心重要?犯錯並不可怕,

孩子小時候犯錯容易被原諒的幾率,絕對比成人要大得多;小時候能有犯錯的機會,長大才能少犯錯誤。

家長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要學會適當放手,因為最終,孩子都是要走向社會的,我們能給到的最好的呵護,就是讓他知道這個社會的規則,然後用盡各種弄走位、繞路、直衝的各種方法,達成自己的目的

今日話題:對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