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老子》第十四章

每日道德经《老子》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5]。一者[6],其上不皦[7],其下不昧[8],绳绳不可名[9],复归于无物[10]。是谓无状之状[11]、无物之象[12],是谓惚恍[13]。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执古之道[15],以御今之有[16]。能知古始[17],是谓道纪[18]。

注释:

[1]夷:训“平”,无迹。名曰:叫作。 [2]希:稀少,无声。 [3]搏:握,持。微:细微,无形。帛书本作“捪”(mín),抚。于义亦通。 [4]致诘(jié):求问,求得答案。致:求,求得。《论语·子张》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庄子·逍遥游》说:“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诘:询问,追问。“致诘”,帛书本作“致计”。应作“致诘”。 [5]混:混同,混合。《国语·周语下》说:“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 [6]“一者”,帛书本、傅奕本同,王弼本无,汉简本作“参也”。“参”疑承上文而为误,应为“一者”。(参阅韩巍整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第150页)今据补。 [7]上:上面。皦(jiǎo):明,明亮。《诗·王风·大车》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庄子·天下》有“谬攸之说”。谬和攸,即虚和远。(参阅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第94页) [8]下:下面。昧:昏暗,不明。 [9]绳绳(mǐn mǐn):连续不断,没有边际。 [10]复归:返回。无物:指无形的道。物:有形的事物。 [11]无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态。 [12]无物之象:没有具体事物的现象。象:表现出来的现象,如天象、气象。与“形”相对。《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13]惚恍(hū huǎng):模糊不清,似有似无。惚:隐约,不清。恍:模糊。帛书甲本残缺;帛书乙本作“沕望”,许抗生读“惚恍”;傅奕本作“芴芒”。“沕”:读为“忽”,恍惚不明的样子。《淮南子·原道训》说:“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可读“惚芒”。 [14]这两句,帛书本、汉简本顺序颠倒,且“随之”“迎之”作“随而”“迎而”。 [15]古之道:过去的法则。“执古之道”,汉简本、河上公本、想尔注本、傅奕本、敦煌甲本皆同;帛本书作“执今之道”,注释者为之立论,实不足取。老子同样有很强烈的以古律今的思维。原本应为“执古之道”。 [16]御:驾御。今之有:当今的现实。 [17]古始:世界和宇宙的起始。 [18]道纪:道的纲领。

点评:

这一章主要讲述“一”即“道”与具体的有形事物的不同。本章大意是:看却看不见,这叫作无迹;听却听不见,这叫作无声;手握又握不到,这叫作无形。这三者无法再追问下去,因为它们混同为一。至一,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它没有边际,不可给它一个具体的名字,它终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态。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叫作它的模糊。你去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前面;你去跟随它,却又看不到它的后面。掌握古时候形成的历史法则,就可以驾驭当下的现实。如果能通晓世界的起始,这就叫作掌握了“一”和“道”的根本。

万物有形、有象、有名;“道”无形、无象、无名。万物可感、可触;“道”不可感,不可触。《庄子·知北游》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吕氏春秋·大乐》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道”遍在万物,万物各有其“道”,故可从万物中求“道”,从万物中识“道”。

历史是镜子,古可为今用。《荀子·非相》说:“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常言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休谟说,学习历史大概有三种益处,一是愉悦想象;二是增长知识;三是加强美德。(参阅《休谟散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但不幸的是,人们容易遗忘过去,不借鉴历史。黑格尔说:“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

每日道德经《老子》第十四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