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輿情週報」銀行出手“護價”

本週,勝泰智慧監測系統中有關銀行輿情事件共75起,較上週增加了20起。涉及8個內容分類,其中有關行政處罰類的內容依然最多,達43起。輿情事件多爆發於農商行,有關股權類、行政處罰類、經營管理類、業務類、刑事違法類的內容更易得到媒體的關注。

勝泰智慧研究院指數系統顯示,本週,銀行業聲譽值為0,聲譽環境極差。

公司輿情

本週,輿情熱點事件主要源自;股權類、行政處罰類、經營管理類、業務類、刑事違法類等。其中,有關中央匯金認購匯豐銀行600億股的新聞,是本週最大的輿情事件。另外,渤海銀行今年罰單金額超千萬元;晉商銀行高管變動 股價腰斬;千萬存款消失客戶起訴農行等有關內容,同樣得到廣泛的關注。具體如下;

「銀行輿情週報」銀行出手“護價”

▲輿情事件熱度圖

行政處罰輿情佔比超五成

「銀行輿情週報」銀行出手“護價”

▲公司輿情內容分類佔比圖

本週,銀行輿情事件涉及8方面內容,其中,銀行的行政處罰類輿情事件依然最多,有43起,佔比達57%;其次為刑事違法類,有13起,佔比17%;股權類有6起,佔比為8%;人事變動類有5起,佔比為7%;經營管理類有3起,佔比為4%;業務類、業績類各有2起,各佔比為3%;評級類有1起,佔比為1%。

輿情集中於農商行

「銀行輿情週報」銀行出手“護價”

▲銀行分類輿情數據

本週,農商行的輿情事件最多,有26起,佔總量的34.67%,涉及內容較多的是有關行政處罰類和刑事違法類等。其次為城商行,有20起,佔總量的26.67%,涉及的內容有行政處罰類、股權類等,國有行有17起,佔總量的22.67%,另外,股份制銀行有7起,政策性銀行有2起,合資銀行、外資銀行、央行各有1起。


股權分類影響力最大


「銀行輿情週報」銀行出手“護價”

▲內容分類事件影響力值

本期,銀行輿情環境極差,輿情分類事件影響力的平均指數最高的來自股權類,影響指數為27.46,媒體關注度最高的輿情事件主要是有關中央匯金認購匯豐銀行600億股的新聞,另外,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擬認購360億股,新加坡大華銀行和其他股東擬認購40億股。恆豐銀行此次市場化改革引發媒體廣泛關注。其他輿情事件分類影響力從高到低依次排序為;經營管理類、業務類、刑事違法類、評級類、人事變動類、行政處罰類、業績類,影響指數分別是23.25、22.5、18.22、15.9、15.81、15.37、14.98。

銀行要聞

由於銀行板塊今年不斷納新,估值逐步走低,成為破淨重災區,36只上市銀行中,目前已有27只銀行破淨,破淨率達到75%。目前已有11家銀行出手“護價”。

12月13日晚間,渝農商行公告稱,該行已收到42名管理人員的增持通知,每人擬增持不少於5萬元。這也是上市銀行中層加入增持隊伍的首例。值得注意的是,該行上市10個交易日就宣告破發,隨後股價一路走低。

在渝農商行之前,已有10家上市銀行觸發穩定股價條件,銀行股東和高管紛紛出手增持。江陰銀行多位董監高在8月2日至9月18日增持江陰銀行17.88萬股。無獨有偶,無錫銀行和蘇農銀行董監高在今年以來也分別增持自家銀行股票19次、18次,增持金額分別為384.9萬元、407萬元。

12月4晚間,鄭州銀行發佈《關於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的提示性公告》;12月9日,重慶農商行42名管理人員每人擬增持不少於5萬元;上海銀行也有大股東助力,該行三個持股5%以上的股東合計增持金額不少於2億元。

在參與增持的主體中,除了銀行高管之外,還有當地財政部門、國資企業,比如今年2月杭州銀行實控人杭州市財政局、杭州財開投資集團分別增持該行不少於7000萬股、3300萬股,增持力度最大;今年8月,貴州國資委、貴州烏江能源、遵義市國資委分別增持貴州銀行股份。從已完成的“護價”方案來看,貴陽銀行的方案較為大方。該行11月底宣佈,穩定股價措施已實施完成。12月18日,南京銀行公告了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計劃進展和結果。南京高科、紫金集團等兩家股東,累計增持6.94億元。(內容摘自網絡)

監管動態

銀保監會:督促銀行理財業務按新規方向規範轉型

銀保監會創新部副主任黃晉波20日表示,銀保監會將持續督促銀行嚴格按照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要求,推進理財業務規範轉型,要求銀行從嚴壓實內部責任,推進存量資產的處置,確保理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總的方向就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投資理財選擇,為資本市場增加更強大的資金來源,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的金融環境。”黃晉波說。

銀保監會:標本兼治處置化解中小銀行風險

針對市場關注的中小銀行風險問題,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楊麗平12月20日表示,要從穩妥化解風險、深化改革建立長效機制兩方面入手,標本兼治,推動中小銀行健康發展。“要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構建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這是治本之道。”楊麗平表示,要引導中小銀行深耕本地、迴歸本源、專注主業,夯實傳統業務特別是存貸業務基礎,從根本上遏制脫實向虛,減少層層嵌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