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初识聂松

记——初识聂松

静谧的森林 46cmx34cm 聂松


当代中国画怎么画?这其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长期执念于中国画创作的人都在持续实践着,或突破自己,或变革传统以创新。从传统中来,并非只是求得物象的表现,而是画一种“关系”,造一片“境”,表一份“情”。从艺术的多样性出发,汲取所需营养,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中国画笔墨表现中加入些对于平面问题的思考,又会碰撞出些什么新的火花?这是聂松先生这段时间的思考。


记——初识聂松

木兮 34cmx63cm 聂松


从画中看,不需要发问画的是什么,只需要驻足在画面前,抽去一切杂念,静静地观赏,仅两分钟的时间,你便会被画吸引,感受画中的宁静、轻奢的律动感,闭上眼似能享受着一缕清风吹拂着,即要张开双臂去拥抱着,跟随着这明亮的色彩跳跃着,你的心似已被牢牢抓住。或你也被它吸引着,但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实,我们都被它打动着。不需要解释,不需要盲从,由心出发,用独有的符号语言、“平面化”的“有意味的形式”表达着内心世界与感受;用自己的心和智慧去领悟自然中典型的形与状,表现着一种精神、气质和生命力。


记——初识聂松

春节印象 39cmx68cm 聂松


聂松先生的画从传统中来,对于笔墨表现形式及绘画语言符号的思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或与其研究生导师阎秉会先生、博士生导师姜宝林先生的绘画及思想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表达冲动——这种冲动由内在的审美、迫切的自我表现需要所决定,而外部的影响因素及所感之景的接触则延缓或加速着内在的表达冲动。而,任何一位画家的任何一件作品的呈现都是他对于此领域中某一方面形式、语言等问题的思考和表现,不可面面俱到,如若表现细腻的物象,就会相对失去磅礴大气之风;如若色彩缤纷,便会相对缺少些清新淡雅。抛弃物象的立体性,用新的语言形式突显其平面性,必然会有所收获,但也会有所舍弃,这样的思考有实验性,但更多的还是坚守传统,服从集体精神——“以神写形”。


记——初识聂松

悬空岛 29cmx69cm 聂松


姜宝林先生讲:“中国画是线性的艺术,以书法用笔为依托的笔线完成了对物象的二维转换,具有强烈的书写性。在中国画中,笔墨是基本语言,笔线则是其核心,面是扩大的线,点是缩小的线。线不仅是写形手段,而且具有传神达意的艺术功能特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聂松先生的画点、线、面共同发挥作用,辅以一波三折的用笔,丰富却又统一的墨色变化,亮丽又清雅的色彩。其传统笔法墨色却给人新的视觉享受。至于绘画内容,我以为聂松先生最为想要展现的应该是:把握和表现内心真实世界,继而反观自我的艺术实践。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写意艺术的精髓。


记——初识聂松

京华写生之二 38cmx38m 聂松


从聂松先生近期作品中可明显看出他对独特的个性语言及表现方式、构图等方面的探索,或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绘画方式、方法,但究其过往绘画历程,实是“在共性中寻找个性”的过程。中国画的学习创作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接触学习中国画开始,持续不断得临摹、写生、创作,循环往复,反复地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它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一切艺术在漫长的形成、成熟过程中,总会总结出一套公认、共识的审美趋向,只是时间的问题。


记——初识聂松

齐物·觅 34cmx34cm 聂松


以我对聂松先生不长时间的认识与了解中发现,他的文化修养之高、学术积淀之深、艺术视野之广、艺术探索之精,生活在纷繁热闹的京华,但并没有丝毫的心浮气躁,日复一日得坚持着自己对艺术的探索,一点一滴地增加着自己的积累,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记——初识聂松

初春 138cmx69cm 聂松


其实,还有些内容是想要写的,但是没有具体系统地跟聂松先生聊过,等有时间听他讲讲自己的故事,再继续写……



记——初识聂松

大山堂堂 138cmx69cm 聂松


记——初识聂松

家山 74cmx55cm 聂松


记——初识聂松



聂松,1978年生于济南。2018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山水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学位,导师姜宝林先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当代中国水墨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