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也是把双刃剑?

<code>                                                                                                                 季冉·读诗说古  第 2 篇/<code>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是初唐诗人刘希夷(字延之)所作《代悲白头翁》中的几联诗。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谓千古名句。而正是这两句诗,成为“诗谶”,要了诗人的性命。

《唐才子传·卷一》载: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得知希夷还没拿给别人看过,便让外甥把这绝佳之句送给他。希夷以为舅舅闹着玩儿的,随口答应了。谁知宋之问玩真的,希夷不干了。当舅舅的“怒其诳己”,便让家奴用装满土的布袋子将希夷闷杀,时年应在29岁。

可怜希夷应了“年年岁岁人不同”,再也见不到来年春天的“洛阳城东桃李花”。这不仅让人想到此前曹植以“七步诗“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躲过兄长曹丕大法,免于一死的故事。这可真是生也诗,死也诗啊。

史上因诗度劫,获新生者,非曹子建一人;因诗丢了性命的,也远不止刘庭芝一个。诗,这一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真的是把双刃剑?

-1-

刘希夷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流传极少。据《全唐诗话》《唐才子传》《刘宾客嘉话》等记载,只知道他又名庭芝,家在汝州,“少有文华”,25岁中进士,是宋之问的外甥。


诗也是把双刃剑?

刘希夷塑像

刘希夷被宋之问“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表面上,舅甥间为争一联好诗弄出人命,其背后原因,后人却极少深究。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刘希夷泄露天机,应验诗谶。“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蜋转丸(屎壳郎滚粪球)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刘希夷一联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破六朝以来宫体诗绮靡浮丽,有了清新超远的境界和生命的宇宙意识,富含哲思。“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更迥绝的宇宙意识),而离绝顶不远了。”

诗句超脱,也不足以引来杀身之祸(那样的话,得死多少诗人啊),关键是,刘希夷摊上个人品不咋地的舅舅宋之问(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有才无行”,攀附权贵还爱告密)。宋之问是初唐宫中“应制诗”的代表人物,有个典故叫“夺锦袍”,说的就是他。事出《唐诗纪事·卷十一》,说一次武后则天出游龙门,令随从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东方虬(左史)最先写好,“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本要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就这样让宋之问夺走了。

话说到这儿,好像已经闻到杀气了。唐代诗坛,皇帝李世民是“带头大哥”、武则天是“带头大嫂”。胡适先生曾说:“太宗是个很爱文学的皇帝,他的媳妇武后也是一个文学的君主,他们给唐朝种下了很丰厚的种子。”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爱“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高宗、武后、中宗、韦后等,也都如此。所以唐一代“以诗赋试进士”——要想考中进士,写首好诗就行了。也因此,在唐代,诗歌最可改变诗人命运。李白即以《清平调》被玄宗宠爱;白居易的《讽谏诗》被宪宗欣赏,当即招为学士(他死后唐宣宗还曾作诗悼念)。

在此情况下,诗人们绞尽脑汁要写出好的诗句来,以图一鸣惊人。宋代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就说:“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以是得名;’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书应物以是得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以是得名;‘敲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李益以是得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以是得名;‘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王勃以是得名……”

这下你就明白,宋之问为何要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总是作附庸风雅、歌功颂德、内容空洞的应制诗,宋之问也觉得长此下去不仅会君前失宠,在老百姓那里也要臭了。可受宫廷诗人局限束囿、志向底浅又红得一塌糊涂,突破围城又谈何容易!


诗也是把双刃剑?

宋之问画像

近代学者胡云翼认为,宋之问夺诗杀甥事,足以证明唐代作诗风气之盛:“然唐人则以一二诗之工,便成名士;甚至为欲窃好诗以为己有,而不惜杀人者,则唐代作诗风气之盛,已可概见;而这种风气的造成,由于唐代政治的背景,是无疑的。”

宋之问只比刘希夷大几岁,都是唐高宗上元进士。至开元初,武后和中宗宠信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等,相继被贬谪离宫。宋之问更是几次遭贬,最终被唐睿宗赐死钦州。这个结局,是他勇夺锦袍时万没有料到的。

-2-

说到宋之问,便想起王维(701-761)来。《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中记载,宋之问在陕西辋水边的蓝田别墅,后来就是被王维买下。而说起诗歌与命运的生死关联,有“诗佛”之称的王摩诘(701-761),可谓这方面奇迹者,他的故事一波三折。

王维成名很早,15岁进京考试,17岁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岁作《洛阳女儿行》,皆脍炙人口,在当时为其赢得文坛盛名。21岁时王维考中进士(因其音乐方面才能卓越被任命为大乐丞),31岁时殿试又高中状元。

就在参加殿试的考场上,王维作了一首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皇帝礼帽上的玉串)。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诗也是把双刃剑?

王维画像

当时的主考官是位“老冬烘”,审阅卷子时看到“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句,挑剔道:“现如今只见九州同,你数还我万国来!”随手把王维试卷放在劣等卷里。幸亏时任宰相宋璟闻知此事,称赞王维“笔下有神”,批评考官迂腐之至,“万国”乃诗歌惯用夸张手法,岂可一个个数来报你?王维由此被擢为第一,中了状元。可谓有惊无险。

此后,王维虽遭受贬谪和李林甫排斥,仕途辗转但也还顺利。到了天宝元年(742),迁任左补阙,旋又迁库部郎中,成为当时京师煊赫一时的人物。好日子过了十几年,到755年冬,安禄山范阳起兵造反,也就在此时,王维买下了原来宋之问的蓝田别墅,过起吃斋奉佛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次年李唐王朝两京陷落,王维落在叛军手中。

据《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大掠文武朝臣,每获数百人,便集中押解东都洛阳,并逼迫他们出任新职,以笼络人心,控制局面。为避成“伪官”,王维一度服用泻药,称病推脱,终因名气太大被安禄山禁于菩提寺中,苦逼之下不得不就范。在菩提寺时,道友裴迪曾告诉他:安禄山在宁碧池大宴百官时,请唐宫梨园弟子演出助兴,著名乐手雷海清因痛数安禄山罪行,被当场肢解碎尸。当过大乐丞的王维痛心不已,含泪赋成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了失都之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这首诗被裴迪偷偷带出了菩提寺,传到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那儿。

很快,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长安洛阳被唐军收复,附逆“伪官”被收押狱中(当然也包括王维),按律当斩。危急关头,唐肃宗拿出王维在菩提寺写的诗”说事儿“,王维不但被赦免死罪,还被任命为太子中充。此时,对政治心灰意冷的诗人,上表肃宗,提出“出家修道”之请求,不但未获肃宗批准,反被接连提升,官至正四品尚书右丞,后人所谓‘王右丞“是也。

王右丞因怀念李唐重获新生,肃宗可堪明白之君。一百多年后,同样是大才子,同样被俘时怀念故国的李煜,却又是一个恰恰相反的例子了。


北宋开宝末的974年,赵匡胤派大将曹彬攻破金陵,“李煜肉袒降于军门”。之后被押往京都汴梁,先被封为违命侯,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又封为陇国公。四年屈辱的俘虏人生,使李煜将心中悲伤寄与词中,而正是《虞美人》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惹恼了赵匡义,命人以药酒将李煜毒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语成谶。悲哉!


生也诗,死也诗。北宋元丰二年(1079),已过40岁的苏轼因弄臣构陷,酿成牵连100多首诗、39位亲友的“乌台诗案”后。预感自己凶多吉少,苏轼遂作下两首“绝命诗”留给弟弟苏辙。未成想,神宗皇帝读过诗后犹怜其才,“绝命诗“反成”救命诗“。

-3-

上述“救命诗”、“夺命诗”故事,都发生在封建帝王时代,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救命诗”固为佳话,彰显出诗词魅力;“夺命诗”则似命运弄人,令人唏嘘不止。至清代文字狱,因诗罹祸者更不知多少。徐骏因晒书赋得“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加之又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诗被同僚告发,构其用"明月"怀明朝,以"清风"影射大清,"蓄意诽谤朝廷"。结果:斩!

金人元好问到并州应试途中,遇见一捕雁者,对元说:“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买下死雁,葬之汾水,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并作《摸鱼儿·雁丘词》。其首句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看看曹植、刘希夷、王维们,不由得也要问一句诗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020.4.12


诗也是把双刃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