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今天我們來看看韓信的戰爭謀略到底有多強。當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的時候,他分封諸王,劉邦是漢王,勢力和項羽難以相比。

劉邦一邊跟項羽對抗,一邊讓韓信向北另開戰線,結果韓信一去平定了魏、代、趙、燕、齊。韓信只花了兩年多時間,就大大提升漢軍的勢力,可以看出韓信的貢獻有多大!那他是怎麼快速推向北方呢?我們分成以下三節來看。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一、擊魏破代——戰船界的新發明

在北方諸國之中,首先是擊破魏國與代國。

當時項羽先在彭城打敗了劉邦,這一戰號稱用3萬人打爆漢軍56萬大軍,項羽實在太猛了,許多諸侯國看風向不對,紛紛背離漢王響應項羽。

其中魏王魏豹就是代表人物。他最初是在項羽那邊受封魏王,後來投降劉邦,又在漢軍打敗戰時投降項羽,這簡直就像在對劉邦說,“我又跳過去了,打我啊笨蛋”,這擺明討打。

於是劉邦派出韓信打他,魏豹把主力部隊駐軍在黃河渡口的臨晉。韓信到處增設疑兵,故意擺開戰船,假裝從臨晉渡河。卻悄悄埋伏一支軍隊來偷襲魏國的都城安邑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當地有兩個渡口臨晉跟夏陽,夏陽水急不利航行,所以魏豹集中防守臨晉。於是韓信來個聲東擊西,把戰船放在臨晉,卻用小船從夏陽渡河

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這個計策我也想得到嘛,但問題來了,你把戰船擺出來給對方看,那你要拿什麼船來偷襲呢?

《史記》這段記載非常扯,韓信從當地找來大量的陶器與瓦罐,再把木頭綁起來做木筏,木頭加上瓦罐的浮力,能夠載更多的士兵

這種超乎想象的戰船,用現代的說法,大概就是“寶特瓶戰船”。看到這邊真是令人一驚,還以為是兵仙韓信,原來是發明家韓信啊!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韓信用這臨時戰船,繞到敵軍後方前後夾擊,魏王倉促迎戰吞下慘敗,韓信直接擄獲了魏王。平定了魏國土地,打下魏國之後,韓信跟張耳繼續進軍,又攻破了代國。

下一個目標則是趙國的太傅陳餘,史稱“井陘之戰

二、破趙平燕——背水與立旗的藝術

也就是知名的背水一戰

當時,趙王派陳餘率領20萬大軍駐軍在井陘口,這是個地勢險要的關卡,通往井陘口的道路非常狹窄,易守難攻。

奇怪的是,大戰略家韓信彷彿不知道這是什麼基本道理,他硬是帶著3萬精兵大老遠的跑來進攻,這時陳餘陣中的知名謀士李左車建議道,井陘道路險峻,長長一列行軍,敵方的運糧部隊必定落在後方,只要撥給我騎兵3萬人,我從後方攔截他們的糧草,讓韓信進退不得,我軍必勝

陳餘卻說到,我方兵力遠勝過敵軍,他們千里跋涉早已疲憊,我們應該趁現在正面對決。

韓信在交戰前早已打探軍情,他聽到陳餘不肯聽李左車的話,鬆了一口氣。

韓信的下一步做了更大膽的舉動。他率領萬人大軍讓漢軍擺開紅旗,背水列陣。對面的趙軍看到,從將領到士兵都笑了起來。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就在一天清晨天剛亮,韓信下令擊鼓,他親自帶大軍出擊,於是趙軍也發動總攻擊。趙軍打開城門攻擊漢軍,激戰許久之後,韓信跟張耳

假裝拋棄戰鼓與旗幟,逃回河邊的陣地,繼續堅守抗戰

趙軍果然傾巢而出,一邊爭奪漢軍的旗鼓,眼看趙軍佔據優勢,可是當趙軍追擊到了河邊,發現漢軍的戰鬥力突然提高了好幾倍。原本想說,全軍出動一定可以打爆這個河邊的陣地,但是在韓信的指揮堅守之下,完全打不下來,趙軍主帥陳餘心中一驚,下令撤退。

結果不退還好,推到了關卡前的自家陣地,陳餘簡直不敢相信他的眼睛,所有營壘全部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趙軍以為自家陣地全部淪陷,亂成一團。漢軍趁勢狙擊大獲全勝,並且斬殺了陳餘。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不過這背後是誰搞的鬼,難道韓信會魔法嗎?

原來韓信清晨出擊之前,在夜裡他挑選精銳的輕騎2000名,人手一面紅色旗幟,韓信下指令說道,待會我軍跟趙軍交戰我會假裝撤退,趙軍必定全軍出擊,你們迅速走小路衝進趙軍的營地,把他們的旗幟全都換成我軍的紅旗

好了,背水一戰大家或許都聽過,韓信故意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讓軍隊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不過他並不是只靠這樣打勝仗。

仔細看這一戰,我認為韓信用兵之神妙,真的像是一種魔法。《史記》原文描寫背水一戰時,“旗”這個字跟“赤幟”這個詞,在短短的段落中,至少出現出現4次。文言文通常講究簡潔不重複,為什麼這裡要寫這麼細呢?

我個人的解讀是,首先韓信大張旗鼓,這時候在趙軍眼中那一面面紅旗就是個笑話。他們只覺得那個背水列陣不會用兵的將領,還真喜歡逞威風,排場很大;接下來兩軍交戰,韓信敗退的時候,在趙軍眼中

那紅旗就是戰利品,所以我說這是韓信的幻術啊,他一步一步加深敵軍對紅旗的印象;於是當趙軍撤退,發現家裡竟然插滿紅旗,大軍才會瞬間崩潰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其實論人數,趙軍明明還有優勢,漢軍輕騎的兵馬不過2000人,但到了這一步,趙軍根本無心作戰了,這就是韓信高明的地方。

我們容易有個刻板印象,覺得歷史中一流名將,大概就是把統率力和武力值點滿。我從記載中無法確定,韓信的武力到底高不高,但我確定的是,他的統帥跟智謀都是頂尖的

韓信打下不可思議的一仗,倒沒有急著開慶功宴,他先前聽過李左車的謀略,所以懸賞重金活捉李左車。有人把李左車送到韓信面前,韓信親自幫他解開繩子,把李左車當成老師來對待。

韓信說道,“我下一步想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你說該怎麼做呢”?

“唉,我只是個兵敗亡國之人,有什麼資格談論大事呢”?

“不,如果陳餘採用了你的謀略,那被生擒的人就是我韓信了,因為他不聽你的話,現在我才能這樣侍奉你,我一定傾心聽你的計謀,請不要推辭”。

這邊,再次看到韓信在戰略方面的智慧非常高,也能夠運用好的謀士。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李左車給了韓信以下建議,他認為不必急著攻打燕國和齊國,韓信這一路平定魏代趙,甚至用一個早上的時間打敗了趙國20萬大軍。接下來只要假裝準備軍隊攻打燕國,再派出使者勸降就好了。

韓信照著李左車的計謀,果然成功降服了燕國,最後北方剩下的就是最強大的齊國了,韓信攻打齊國,項羽派大將龍且支援。

三、攻打齊國——水淹齊軍的濰水之戰

這一站就是濰水之戰。當時劉邦派韓信東征齊國,同時又派出酈食其勸降,齊王已經決定歸降漢軍。那就不用打了嘛,所以韓信打算停止進軍。

但韓信身邊的蒯通對韓信說,漢王讓將軍進攻,雖然齊國投降,但漢王沒有叫你停止進軍啊。如果將軍退兵了,齊國未必會乖乖歸順,而酈食其只是出一張嘴,現在他說服齊國的功勞卻在你之上,這還像話嗎?

韓信聽了這話,再看看齊王的動向,齊王完全沒有任何防備,於是韓信決定渡河突襲齊國。果然韓信跟劉邦是同一派,背後偷襲絕不手軟。

齊王敗退,他以為酈食其出賣自己,下令把酈食其烹煮處死,又派出使者向楚軍求救。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龍且帶著20萬大軍跟齊軍會合,韓信的兵馬只有10萬,看起來又是一場打不贏的硬仗,但這就是名將展現價值的時候。

韓信勘察過濰水之後,心中有了一條計策。於是下令連夜趕工,做了1萬多個大沙袋,每個沙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

他帶領軍隊渡河攻擊,打到一半,韓信假裝敗退。先前有人勸龍且不要輕舉妄動,龍且卻說韓信不足為懼。這下看到韓信敗走,龍且更是信心都來了,下令追擊。結果韓信軍隊在上游的士兵,挖開沙袋,洶湧的河水直接灌下來。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韓信趁著敵軍混亂,回頭追擊,漢軍斬殺了龍且。韓信以少勝多又打下一次經典的勝利。話說龍且是項羽重要的部將,之前曾經擊破英布,並不是什麼小角色,但是在戰略魔術師——韓信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再次看到韓信的用兵謀略,實在是強的超乎想象。不過我在這邊做個平衡解釋,《史記》記載的大軍數字,有時候會灌水或是有比較戲劇化的描寫,或許兵力差距沒有這麼懸殊

而且以上三場戰役,漢軍的將領不只有韓信,曹參跟其他將領也有功勞,只是韓信的謀略是最出色的。而且可以看到韓信,無論在陸戰或水戰,都能善用地形優勢。他總是在出擊前做好所有情報工作,知道敵軍的內部情報,謀定而後動,可以說是一名“頭腦派”的名將。

有趣的是,龍且跟陳餘都曾經輕視韓信,他們看到韓信敗退,二話不說先追再說。奇怪,韓信這一路上平定諸國,他們該有所耳聞啊,為什麼這麼衝動呢?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由於韓信曾派人去探查敵情,以我猜測,說不定他也有放情報人員去傳假消息,說什麼韓信很弱啊,以前還打不過小混混,讓別人從胯下鑽過去。雖然這是我的想象,但或許這也是韓信示弱的謀略之一。

另外,韓信的統帥能力更是碾壓其他對手。我們說假裝敗退,說起來很簡單,不過撤退中,士兵難免會亂啊,如果弄得不好背水一戰恐怕就直接潰敗了。我想韓信肯定有完整的佈陣交代,以及嚴謹的軍令,擁有這種統帥大軍的能力,難怪他敢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四、熊貓君有話說

本文說了許多韓信聰明的地方,在之前的文章 中我說過,韓信的政治與做人的智慧不夠高,這會不會矛盾呢?

其實不然,結合這些反而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人物

論戰術謀略的智商,韓信真的有夠神。他後來雖然沒有背叛劉邦之心,但他立場還是有一些曖昧,又沒有跟陳豨這樣的叛亂首領劃清界限,這些都是可惜的地方。

“用兵莫過韓信”:三場戰役,領會韓信用兵之神,無愧“兵仙”!

只能說智力本來就不是隻有單一方面,而韓信的技能點,全部都點在戰爭的智謀上了。如果要說綜合軍事實力,我個人評價項羽仍是當代最強。項羽同樣是有勇有謀,臨陣廝殺更勝過了韓信,但為什麼後世說“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

稱韓信為兵仙,這會不會把韓信捧過頭呢?我認為這不只是成王敗寇的問題,所有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項羽有多猛。

可是問題在於,項羽自身的武勇跟作戰風格,根本是難以複製的。其他人如果想學項羽,什麼5萬人打40萬人、3萬打56萬,恐怕一出征就滅團了。

而韓信的戰法,更像是一本教科書,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情報戰、心理戰有多重要,還有統管大局的能力,這些才是韓信成功的關鍵,在後來各朝代的戰爭中都能學習韓信的用兵謀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